全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教育的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aj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全文对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我国现存的服装行业的发展状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通过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和国际服装设计教育进行细致的对比,用以找出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不之处。为培养高素养的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教学推陈出新,在服装教学上订立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课程目标。为了实现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长足发展,本文在服装设计教育上提出了服装教育应当结合特色、开放、立体的专业化路线,不遗余力的为服装行业提供最优质的设计师资源。
  关键词:服装设计 设计教育 特色定位 开放式 立体化教学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各个行业已经完成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靠拢的转型。服装行业也不例外,收到国际潮流的影响,服装的设计越来越与国际接轨。过去,我国的服装行业,在产业链上主要从事的是服装的纺织工业,故而那时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生产加工的服装从中国流向世界。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然从廉价劳动力国家演变成为世界强国,世界工厂转移向东南亚,“中国制造”真正从本质上转变为“中国创造”。随着我国国力变强,中国在服装行业能与世界较量的不应该只有服装的制作工艺。更应该提升到服装行业的品牌影响力上。就目前来说,我国品牌服装产业无论在设计上、人才上、品牌上都与国际知名的一线品牌有着不小的差距。不夸张的说,中国目前为止并没有创造出可以引领世界的服装品牌。唯有实力是各行各业的语言,品牌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故此,只有在教育根本上把设计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加强设计师创意思维的培养,才能达到对我国服装行业进行高素养的设计师输送需求。
  一.目前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壮大,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服装制造类、服装设计类院校已经在各地普及。虽然我国的服装设计高校在多年的经营下,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熟,管理模式也很完整,但在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略显不足,导致课程和时下的服装产业需求发生脱节,让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高校对学生的学历要求也并不能满足服装行的实际需求,应当提高学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位。
  二.服装设计教育的特色化定位
  (一)学科特色。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 一流大学同时也是特色大学。各开办服装设计教育的高校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次, 在人才规格上要强调人才的独特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再次, 在学科建设上要结合各校自身的优势学科,来带动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特色发展, 以区别于其他高校。
  (二)民族特色及地域特色。目前,中国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较多地借鉴了国外体系,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服饰和文化课程的比例较少。不可否认,从目前国家文化在整个服装领域所处的地位来看,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欧美文化,甚至日韩文化在服饰上也表现强劲。但是中华文化并非不堪一击,更非文化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服装领域的挖掘与开发不到位,或者只是简单继承而缺乏创新,再或是传播与推广的不当,使得本土文化在服装上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缺乏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三.服装设计教育的开放式、立体化模式
  (一)开放式、立体化教育教学理念。追求特色化的教育教学质量,办成特色性大学, 达到培养具有特色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树立特色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形成开放式、立体化教学理念——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课程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
  (二)建设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我国在服装高等教育和欧美国家的差异不仅是课程模式,我国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教学模式不够现代化、实践课程不够现代化。服装设计风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应當着重衔接课程与服装行业的需求点,将服装教育和现代产业需求相结合,引导教师开创创新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灵感,将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设计出被大众接受喜爱的作品。另外,我国的教育课程应当与国际接轨。教师队伍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课程。打开学生的设计视角,让教育趋向于职业化,抬高学生在设计师道路上的起跑线。
  (三)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结合服装设计的特色,加强大学生时尚创意园等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由学生独立管理运行;加强与企业对接,指导大学生创业。争取企业为大学生“准老板”们提供指导,帮助大学生们敏锐地把握住市场动态,而学生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带来技术革新,这样可达到双赢结果。
  服装设计集艺术性、科学性、应用性、生产性、经济性于一体,只有将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素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并熟悉市场的多能型人才作为目标,借鉴国外服装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旧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艺术、技术、市场和管理四要素,才能使服装教学主动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贺克.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装饰,2004,(3):88.
  [2]吴红.试析德国的高等服装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22-24.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也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精准、生动,不仅可能会使得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着教学质量,进而误导学生。因此,必须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广大师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到很多的语言知识,使得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以武汉某职业学院为例,根据我院实行的“369PGT”外语学习模式的案例,探索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模式,依托采取partner搭档、group小组、team团队进行学习的模式,研究合作学习以及情境学习在学生学习以及应用英语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英语专业 英语口语应用能力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经济文化交流中
内容摘要:协调与管理相伴而生,协调原理,在当今管理界已经被广泛地认识、创新和运用,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管理实践中,都被置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教育管理中的协调,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教育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适当、结构合理、步调协调的关系。而班级管理中的协调,是指将班级的各项教育内容和管理方式有机结合并服务于整体目标和幼儿发展,并将班级置于学校乃至社会这一外部大
内容摘要:进入初中以后,越往高年级,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教师一个并不难的问题抛下去,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再三追问,学生中会有几个人低声地群答。再要求:“那个同学来回答?”则又陷入沉寂。或者干脆“硬拔萝卜”点学生回答。奇怪的是多数学生都能答对。特别是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是普遍,以致许多教师把这一不正常的现象视为理所当然。  关键词:课堂发言 学生 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析了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运用为家校沟通,共育成长的家校教育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形成现代新型教育观,构建新型的家校教育模式,提高家校共育实效。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家校教育 改革创新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互聯网时代,现
内容摘要:《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中的实施问题,首先对案例教学法含义作了阐释;再是阐明了《公共关系学》教学中对案例的要求;最后论述了案例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案例教学法 要求 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所以,需要将课堂教学融入平时生活中,把生活问题带到课堂中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的日常生活。本文从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叙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如何落实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知识、获得成长。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生活化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课程,突显了学生成长的快乐
内容摘要:“互联网 教育”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在于教师对学生付出很多而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重复的教学使得教师工作缺乏创造性,繁重的教学任务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标准削弱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职业倦怠 成因  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工作容易使人工作效率降低,对职业丧失热情和兴趣,情感变得疏离和冷漠,身体感到疲惫。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方
内容摘要:小学的数学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教育和数学课堂的知识传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力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展实践课堂,同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才能够拓展和延伸数学课堂教学,使小学数学教学呈现方式多样、方法丰富多彩的局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实践 焕发活力  现在的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和家长的溺爱、代劳,生活经验是越来越贫乏,所以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像一桶水的重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的“行程式评估”理论,是基于当前的英语教学环境和生活与原有的评价理论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下提出的,教学实践要求修正以往的理论。尤其是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上,由于教学技术的与时俱进,原来的终结性评估更是显得捉襟见肘。本文将立足于行程式评估的相关理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研究、探索行程式评估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并试图构建一整套符合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特征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