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架空的分析 多点真实的对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容易对课文做架空的分析,把一些抽象的词语,贴标签似的贴在课文上。比如,我们用“结构合理,中心突出”来评析文章结构,用“字里行间,融入作者情感,全文情景交融”来品析作者写法,用“生动、形象”来品味文章语言,可学生听后,如坠五里雾中,根本就没有感觉,教师的讲解,只能是鸭背泼水,在学生的心里不留痕迹。语文课上得低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可比照的“参照物”,就像坐在高速运行的火车上,如果没有迅速后倒的树,你就感觉不到它的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那么,我们上语文课,是否也来个“货比货”,把你要讲的课文来个改写,把它改得“结构不够合理,中心不够突出”,“字里行间,缺少真情的流露,没做到情和景的融合”,“语言干涩,不生动,不形象”。把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对照,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真实,而不至于落入“空对空”。现以这样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走进《故都的秋》。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故都的秋味,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把对故都的热爱向往之情和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后的悲凉融入文章描写的景物之中,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在文字上,作者没有特意雕琢字句,但很多语句特别的优美、特别的精彩、特别的有味。但让学生理解这特别优美、特别精彩、特别有味的语句,却不容易,很多老师注重琐碎的讲析,不仅没有让学生进入艺术的境界,反而让学生感到厌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我把第三段作了这样的改写:
  在北平,你不出门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会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
  我让学生将它和原文对照,找出两段文字的差别。学生就很轻易地找出了两文的不同,并且在老师的讲解下作出了如下的分析:
  老师改后的文章,只不过是平淡的叙事,记叙一个人在早晨起来后,见到的景物,文章没有感情,语言平淡,而郁达夫的文字,颇为讲究,很注意细节的描写,渲染了清幽的环境,融进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甚至有几分悲凉。老师只写对象,如“一间房”、“蓝色的天”、“鸽子”、“日光”、“牵牛花”、“秋草”,而郁达夫的文章很注意对象的渲染,看到的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的是“驯鸽的飞声”,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北国的秋的“清”、“静”,而老师写“看到飞过的鸽子”,根本突不出静来;写槐树射下来的日光,老师写的是看到了日光,而郁达夫写的是“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从而写尽了内心深处的宁静,甚至有几分孤独和落寞;郁达夫写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突出的它“蓝”(为了突出“蓝”,作者加了议论“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冷冷的蓝色正合作者宁静而有几分悲凉的心境,而老师写的仅仅提到牵牛花而已,没有感情;写到秋草,作者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来作限定,渲染了清冷的氛围,也是作者孤独,甚至悲凉心境的体现,老师写的也仅是提到而已。
  有了上面的对照分析,学生一定能够明白什么样的文字是情景交融的,如何在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的情感,很好地避免了“空对空”。为了强化对“情景交融”的理解,学会品读文字,我把第四段也作了改写:
  北国的槐树,有一种花一般的落蕊,没有气味,秋天里会落得到处都是。扫街的把树下扫完后,会留下一条条扫帚扫过的痕迹,当你看到这些扫在一起的落蕊,你就知道秋天到了。
  我要求学生对照原文,用和第三段一样的方法品析,说一说两段文字的差别:原文作者写出了什么样的感情,是怎么样写出这种感情的。因为有了比照的对象,又有了刚才老师分析的范例,很多同学又快又好地写出了自己的评价。
  以上是在阅读讲解过程中,用对照的方法去理解“情景交融”。为了更加深入地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我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要求学生把“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改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因为有了郁达夫《故都的秋》现成文段的示范,又有老师改写文段的反面警戒,学生写起来,自然轻松,也真正理解了“情景交融”,学会了如何在行文中去把握作者的感情(阅读),如何在行文中投入自己的感情(写作)。
  如果你不想在语文课上架空分析的话,那么你就应当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参照物,不要让学生飞在半空之中,没有大地的参照,又没有云朵,甚至连太阳、月亮、星星的也看不见,无法知道自己的快慢,甚至连你告诉他,你飞得很快,他都无法感知。
  [作者通联:武汉武钢四中语文组]
其他文献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可庄子却认为他“犹有未树也”。也就是说,以庄子“逍遥游”的标准来比量,宋荣子还是未能超然物外,自立于逍遥无为的最高境
[评议论文] 倪文锦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原文提要] 语文高考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高考应该考什么内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认真比较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就语文高考的性质、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对语文高考大纲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一篇文章中要作惊人之语,“见他人之未见”固然可行,但难之又难;最常见的则是“见他人之所见”却能“语他人之未语”——通过独特精妙、耐人寻味的遣词造句,容纳更多的有效甚至非常重要的信息,让读者不时有“?……!”,即“生疑——思考——共鸣”的思路历程,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或未能深刻领悟的美或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文中寻找“非常态”(与通常的
文言文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文言文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低,学生对其比较陌生,甚至畏怯。如何在“言”与“文”有机融合的前提下,走进文本,明确文言文的文体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论界,散文一般分为三大常规类型: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某些生活场景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教师把写作知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给学生大量讲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写作课成了写作知识讲解课;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习惯于展示名家名篇,通过大量的阅读片段示例来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课成了经典示范课。不可否认,这两种安排的初衷是好的,教师期望用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写作经典片段的示范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效果却
先有语文,然后才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源于语文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相反。因此,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究竟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就必须认清先于语文课程的语文究竟是什么。  语文不是来去无踪的天外之物,而是芸芸众生习见常闻的现实存在;语文不是像“上帝”、“神仙”、“魔鬼”那样的虚概念,而是像“自然”、“社会”、“心理”这样的实概念。因此,语文不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可知物。可是,迄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人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睢》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紧扣7——9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抓住古诗词阅读“群文链”,实现小初高古诗词阅读的有效衔接,达成“诵读——意读”到“悟读——品读”,再到“鉴赏——评价”的阶梯式攀升结构。我以统编教材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系列为例,进行了有效衔接,实现了教学的高效。   一、古诗词教学相关要求   近年来,《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推广,促进了学生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