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象入情,以象具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流馨溢美,因其独特的情韵,历来为读者所喜爱。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意象的解读,意境的把握,情感的体悟,对诗歌中“美”的解读,成为共识性的重难点。可是,反观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师生的活动简单、浅层的停留在意象的浅析,情感的浅层体悟,以及“错误”作何理解、《错误》之美美在何处的表面探究。笔者以为,我们在这里的“交锋”看似精彩激烈,却未深入到古诗词传统和人心人情的层面去考量,若要深入而准确的解读诗中的意象,体悟语言背后承载的深情,解读诗中之美,需要做如下考量:
  1.准确定位题材,透过传统的诗风词韵来感受“错误”之美丽。
  2.由象入情,通过意象看“错误”之美丽。
  3.以象具情,形象生动诠释“错误”之美。
  一、准确定位题材,透过传统的诗风词韵来感受“错误”之美丽
  给《错误》以准确的题材定位——游子吟·思妇词
  要读懂《错误》,真切领会“错误”之美,我们应该准确地定位本诗的题材。
  《错误》的语言形式是现代的,是现代新诗创作的体现,但寻其根源,在内容题材上,意象的选取与意境的营造上,甚或于艺术手法的遣用上都是传统的,是本原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是血脉纯正的中国风,是唐宋元之诗风词韵曲意的余裔。
  从题材上定位《错误》一诗,我们不妨大胆一点,我认为,诗人在这里的着意是朦胧的、交互的,也就是说,他写作时既深入的去揣摩了闺中思妇的情感、心理、灵魂,并体现于诗中,又并行引入了羁旅游子思绪和处境,并将之流露于字里行间,可以说,这首诗既是一首游子吟,又是一首思妇词。
  游子与思妇,这一组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是一体两面,羁旅行役、闺中怀人,戍边征战、守望良人,在这关联如丝缕,而又离居若遗弃的生活悖论里,心那么相亲近,情那么相牵绊,形那么远隔离。这一组形象从来都不能割裂而存在,因为这背后在支撑的是男女之情、夫妇之道、阴阳之理。这种情的相牵绊里,最具有共性的结语莫过于李易安在《一剪梅》中那由自灵魂的轻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于游子而言,他在“哒哒的马蹄”声里“打江南走过”,他“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不论他是在正要归去的途中,抑或是正要奔赴更远的天涯,他的处境,一言可蔽之:人在旅途。他正在羁旅漂泊之中。或许如张籍一般,他正过了洛阳城,“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年一度的秋风,催他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思妇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他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他之所思正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夕阳西下时,古道上,几欲肠断的他,正漂泊天涯,唯西风瘦马相随。漂泊的心最是疲惫,倦旅的人最多思念。任何一道相似的风景,都可能乱了他的心湖:那倚门倚窗的身影重叠着心底的那一道牵绊,那或许瞥见的热切守望恍如思忆里所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是否也如莲开落?那守望的人是否也正为掠过的风、马蹄的声而心潮起落?此心其伤悲,此情何落寞!
  可是,也正是这恍若相似的风景,在一刹那的错觉中,给他以抚慰,给他以希冀,给他以提醒,劝他以速归。这恍然间的错觉,给了他愉悦的心里感受,这种恍然间的美是真实的,它快慰了疲惫思念的魂,安抚了漂泊牵挂的心。此境如泡影,此感乃美错!
  于思妇而言,与君别离后,她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曾于“忽见陌头杨柳色”时,“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否在“风住尘香花已尽”时,“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是否在黄昏后于东篱把酒,无人共赏,唯暗香盈袖?是否独倚江楼绮窗那春帏旁,日日望尽那过往的千帆,切切聆取那哒哒复哒哒的马蹄,望着,聆着,迎它们近了,又送它们远?是否在守候中一次次心生热望,又在脉脉余晖里一回回失望忧伤?那凝眸时的一抹,是清泪,还是滴落的相思?
  二、由象入情,通过意象,看“错误”之美丽
  诗中攫取的意象是传统的、中国的,那意象里有或浓或淡的诗风词韵,带来中国古典文学所独具的审美体验,更何况这风韵里还有心的牵绊、情的缱绻,等候之切切、肠断之凄凄。
  “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三月的春帏”、紧掩的“窗扉”,甚至“达达的马蹄”无一物不惹风流,无一象不带骚韵,都具有独特的东方风味、民族风情,能唤起读者心中亲切的联想,去律动那传承自先贤的诗词血脉。
  传统赋予我根骨,我解意象以个性:
  莲花——观莲仪,悲芳逝
  在中国风里,莲,带给人的审美指向是清玄安谧的禅意,是清水芙蕖的洁雅,是亭亭净植的姿仪,是香远益清的幽芳……其形容不饰而自美,这韵致无声而自高。甚或于不需要去遐思,只静默凝神,那美就能从骨子里清沁。而这样的芳姿,却只能点染上愁,轻蹙着眉,黯淡在等待中,开落在季节里。似水流年,零落莲仪。谁人不生怜?何情不伤悲?
  柳絮——恼飞絮,乱离忧
  对这柳絮,或有人问:东风来未?我以问复之:可有区别?东风不来,恨春未归;东风若来,愁如絮飞。闺中思妇也好,羁宦游子也罢,若试问,闲愁都几许?可否答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满城的风絮里,过了多少时节?消逝几度春秋?满怀离忧几许凌乱?满腹相思几回沉默?柔肠百结恼飞絮,相思无解乱离忧。一腔寂寞困愁城,时维三月心似秋。
  青石街道——空青石,音耗绝
  青石的街道,氲开遥遥古韵,多一种久远,亦添几许暮气,更何况以“向晚”来为其着色?若不见夕阳余晖则更显晦暗,如那心空,因少了一人而失色;若见西下夕阳则感悲伤,如那天涯,为孤身只影而断肠。蛩音不响,羁宦的游子未归,那牵绊的人,身在哪里?青石板结,拉不出长长身影;那入梦的你,栖于何处?空谷足音,自别后音耗早绝!青石空落,因梦醒神魂虚寂。
  春帏——隔春帏,悔未惜   无从知道那庭院深几许,是否有杨柳堆烟,织挂无重数帘幕,但我以为,那春帏一定隔开了两重时节、两重世界,帘外漾着春,帘内锁着秋;那帘外是繁花或残红,是芳草或陌柳,是鸳蝶成双或燕语呢喃,那帘内是红颜枯坐,是蛾眉深蹙,是清泪痕湿,是心恨无寄。红尘雪泥,莺俦燕侣,漂泊是你,牵绊是我,美景空对,良辰虚设。情无依,悔未惜。
  窗扉——掩窗扉,断柔肠
  浪迹天涯,困旅风尘,满满的疲惫与憔悴里,你心底最温软的那处想必萦回着如水思念,定格着一幅画面:莲颜痴守,伊人绮窗前。她日日梳洗,倚楼远眺,眸凝秋水,额缀祈愿。窗棂演变为画框,画布剪影着红颜,这一帧里记写热切,那一帧里书写慵懒,再一帧里失望吁叹……东风拂,青鸾无信;玉露滴,雁字无书。爱过一回,牵情一世。等过一春,又再一秋,白苹不见,寸断肠柔。
  马蹄——聆马蹄,惹涟漪
  几度慵恹懒画眉,日日瞭眺睹空寂。秋水望穿,迎送千帆,那帆里,不见归舸;玉螓翘盼,往来万骑,那马上,不见良人。一次次,相似的行装撩起希冀,形肖的身影牵动神经。一回回,那心,由希望而生失落;那情,由欣喜而至悻悻。蹄音,由达达而至阒寂;心湖,由涟漪而至幽幽。那楼前,相思临窗滴……
  做到此般由象而入情,通过诗中意象的体悟,准确深刻地把握诗中情感,则是可以预期的。
  三、以象具情,给“错误”之美,以形象生动的诠释
  在中国的诗歌文学中,诗人们常将自己心脉中的感情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让飘渺抽象、难以言说的感情在高妙的语言艺术下变得形象可感,生动可触,宛若具备了真象、实体。
  如李煜在《虞美人》中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象自己作为亡国之君,身为阶下之囚的悲戚之情,那满腹的故国之思、国破身囚之感化作一江奔泻东流的春水,滚滚滔滔,不尽绵绵,无需再增言辞,那悲愁扑面,填塞胸臆,几至于无法呼吸的感觉已经通过视觉的形象表达得尽致淋漓。同样,从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吟咏中,我们也真实地感受到那份孤独寂寥仿似有了于思念的心而言难以承载的重量,甚或于我们能够看到那舟满载一船的愁,吃水很深,负重难行。
  人世之情,岂是容易轻做诠释的,鉴于此,愈发觉得那些诗文传世的文人是高卓难能的,他们把情体察得深刻,传达得入微。效慕他们,在“错误”之美的诠释中,我冀有一得:
  这错误之美,是韶华水逝的无奈,是容颜零落的枯索,是相思无解的悲苦,是困拥愁城的虚寂;
  这错误之美,
  是雨露春风的眷慕,是临窗滴落的相思,是望夫化石的守候,是心湖涟漪的幻灭。
  ……
  这美丽的错误,
  是萍与水的相逢,水不是萍的根底,萍不是水的归依,唯波流萍飘之时,漾丝许轻漪;
  这美丽的错误
  是鱼与飞鸟的邂逅,鸟不是鱼的缘定,鱼不是鸟的今生,唯鸟飞鱼跃之际,映素淡轻影。
  ……
  回思本文,《错误》之美,难于在一语之间轻易言说,但我们可以透过古典诗词的传统去神会,借助意象解读来点滴体悟,借助诗情形象化来生动诠释,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然后或许能发现,错误之美在于一种久远深厚的底蕴,在于一种眷恋深切的情真,在于一种执着守候的悲苦,在于一点误会、一点暧昧,一点凄婉、一点悲情……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文阅读可借古代文论中品鉴“味”的方法,经“由文生境—由境悟文—由悟知反”三个阶段揣摩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品味 解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些问题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语文老师通常借助讲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过多的知识性、理论性讲解本身容易消解语文的诗性;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讲解也很难拿形成学生的有效记忆,对提
学生常抱怨不会写记叙文,没什么好写。而我们老师则感叹学生的记叙文多平铺直叙,读之无味。何永康老师在评价2012年高考作文时也指出很多学生写记叙文动不动就发议论,生怕别人看不懂,甚至开头就摆出观点。为什么很多同学写出的记叙文干巴巴的,不能吸引人?由于中、高考作文的不限文体,很多老师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求稳,主张学生写议论文,这就使学生缺少记叙文的系统训练,即使写记叙文,也深受议论文的影响,只会概括叙述,
[摘要]好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能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成长。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成功满足感或知晓错误根源时。获知提升自我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相对于讲解语言的教学语言,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评判和引导,可分为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两种。它是课堂教学的串珠线,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操
《送考》一文,学生们初读便很喜欢,问其原因,皆相视而笑,我便明白,他们看懂了丰子恺笔下的童真与趣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地照见了自己的影子。但是当我问起,丰先生通过写《送考》一文,到底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时,争议便在思考之后出现了。  一部分同学认为丰子恺表达的是对孩子的喜爱与赞美。因先生的作品一向礼赞童心的纯洁与可贵,本文中写孩子的活泼谈笑,行文中洋溢着暖意,让人读之欣然。  另一部分同
【摘 要】记叙文写作贵在有真情实感。本文从调动情感、入题和抒发真实情感的路径等角度论述了记叙文写作训练中的情感表达问题。  【关键词】记叙文 写作训练 情感     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写作记叙文,可是到了高中却感觉越写越难写,究其原因多数归结到是为了写作而写作,缺少真实情感。俗话说“人贵有情”,我们写出的文章更是“文贵有真情”、“以真情动人”。要做到文章有真情实感,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真
【设计思想】  语文教学不应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堂教学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等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2010年我们申报了课题《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研究》(GS〔2010〕G0207),意在探讨能够体现新课改新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  《狱中书
学校倡导精细化教学,并以“博备、精讲、实练、真关心”九字方针为指导,我觉得非常必要。一方面,在目前这个人们常说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是非观念、信仰几近缺失造成的功利、浮躁,犹如沙尘暴一般,迷失的不只是眼睛,就连这扇窗户背后的方寸之地,也几乎荒芜了;另一方面,尽管绝大多数恪守理想或道德底线的人,依然默默无闻、尽职尽责,但风行草上,必有偃然之草:难免有人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求有功,只求无过。长此以往
【摘 要】如何开展选修课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优化课堂,重新整合教材,探索出有效的应试与素质教育融合之路。  【关键词】优化教学 教材整合 宏观策划 中观构架 微观课堂    粤教版选修教学虽已踏入五个年头,但直到今天,如何开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
【摘 要】本文结合《鸿门宴》的教学探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疏通字词;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激发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剧情扮演,调动激情等。让学生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鸿门宴》
材料作文中“自拟题目”讲究两个“瞄准”。即“瞄准主题”“瞄准热点”,前者讲的是切题,后者讲的是升华。先瞄准,再开枪——先拟题,再行文。这是写作的基本常识。  两个“瞄准”的提出  考生作文无的放矢。表现在:①打无准备之仗,先写正文,再补标题;②有的连标题都没有。  考生拟题跑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拟题跑偏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13广州二模题)  美国有句谚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