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分布特征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分差异、城市分布及品种分布差异等特征.在23种PFASs组分中,共检出20种PFASs,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1.7%,且PFOA的质量浓度占比最高(64.5%),为首要污染组分;在不同采样点样本中,莱州湾近岸的潍坊、滨州和东营,渤海湾近岸的沧州以及辽东湾近岸的营口为PFASs总质量浓度(∑PFASs)较高的城市,残留水平范围为10.2~16.8μg/kg;在不同品种样本中,检出PFASs组分的数量由高到低为:鱼类(20种)>海洋贝类、甲壳类(18种)>海珍品(16种)>头足类(10种),其中海洋贝类、海珍品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A,鱼类、甲壳类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S,而头足类则是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通过计算不同水产品中PFASs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发现,PFOA、PFOS、全氟十一烷酸(PFUd A)和PFOSA在不同品种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组分差异性;通过计算危害指数(HR)评价人体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得到PFASs各组分的危害指数均<1,说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残留的PFASs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交联液晶聚合物来制备光控有机执行器,其中最常用的是丙烯酸酯类的交联液晶聚合物,但其分子量低且分布宽,机械强度也十分有限。此外,目前报道的光
最近密集看了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电影、电视剧,人类对于AI是既爱又忧的,特别是人工智能近两年的飞速发展,不仅是机器人奋站在新闻写作的第一线,AI主播也已成功上岗。专家预测
铜火法精炼中,镍很难降到0.3%以下,在电解过程中,Ni^2+在电解液中不断富集,给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所以各厂家都严格控制Ni^2+浓度在15克/升以下。我厂在1990 ̄1995年的生产中,由于电解车间的配套工程净液
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而且在燃烧的过程中又会排放出大量CO2,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光催化还原CO2,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通过光催化剂,可将空气中的CO2转化为CH4、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