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两次转换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转换。19世纪中叶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传统的农村在破产,现代化的都市在崛起,新的阶级和阶层正在产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转换,即利益原则走向独立,经过功利主义的高涨,德性论开始复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第二次转换,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孕育生成,成为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念。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从学校传统→集体无意识→个体有意识→集体有意识→学校精神文化的生成机制,认为中职学校应从“核心价值观”的自我确立、“办学理念”的自我确定、“校训”的自我确当、“学校传统”的自我确认、“文化标识”的自我确切五大方面整体生成精神文化。  关键词:中职学校;精神文化;整体生成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09-03  一、中职学校精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要求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应对
本文探讨在科学配置和整合自身资源的前提下,利用背靠宝钢集团的优势,对合作企业分类分层,实现“立足核心层合作企业、团结紧密层合作企业、发展衍射层合作企业”的目标,走出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