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问题本来很平常,但关心的人多了,就显得不正常了;关注的人越多,想得越复杂,解决起来就越难;一旦所有的人都在盯着,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复杂得让人看不到希望了。德育问题是这样,课堂问题也是这样,难免陷入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笔者仅凭一己之力,恐难作深度的剖析,只能作些简单的有限思考。
  
  一
  
  窃以为,“有效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应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评断标准,自然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
  然而实际的情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所用的时间却少得可怜。根据学校工作的常态来看,教师以一天8节课的工作量计算,上课仅占3节左右,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在备课、批改作业、看管学生、填写表册、参加各类活动,至于参加课堂教学研究,那是要挤出时间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真正忙碌的不是课堂教学及研究这项“中心工作”,而是其他事务。由于教育的行政化趋势一时难以改变,切实减少教师的非教学类负担尚且显得遥远,教师常常“带着镣铐跳舞”,难怪他们至今还在怀念“非典”时期那段没有干扰的教育时光。教育,需要纯净一些!当我们将时间与精力都集中在课堂教学及研究上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效课堂”的诸多问题有可能就不成为问题了。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不少学校正聚焦在“有效课堂”,教师都在作积极的实践研究。的确,如今的各类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然大多数研究目的都为着“提高教学质量”,实则为“提高考试分数”。事关教师的各类考评,最重要、最显性的,还是分数。
  “不管白猫黑猫”,能提高考试分数的就是“好猫”。如果本着这样的价值取向来研究课堂,教师难免会漠视课堂教学赋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意义,那么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仅仅指向考试分数的所谓“有效课堂”,必然会造成教学的某种畸形与变异,如层层叠加“新举措”,造成新的“题海战术”。这就好似用催红素让西红柿变红一样,好看了,却有害了。为学生的“智能”而教,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教,才该是“有效课堂”的本性价值追求。
  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给教师以安全感和自由度,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中各显身手,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课堂风景。
  
  二
  
  对校长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恰似一个“个体户”,常态的课堂教学你往往看不到,看到的几乎都是教师精心准备过的版本,于是课堂观察变成了“暗箱”;对教师而言,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也恰似一个“暗箱”,你常常看不见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过程。
  倘若能够破解这两个“暗箱”,就找到了“有效课堂”的密码。
  破解“暗箱”,要么打开它,要么透视它。而透视课堂,从课堂教学的诸多现象中发现本质的规律,从学生的各种表现中捕捉思维的特征,将不可测的变得可测,将不可控的变得可控,这就是解决“有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
  我们目前的“有效课堂”研究,大多采取观摩名特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试图让老师们从中学到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法,并获得思想的启迪。然而老师们常常听得激动,回来却动也不动,课堂依然是那个课堂;即使有些想模仿、想变革的,结果也往往变了形、走了样;甚至听得多了,觉得这个特级教师好,感到那个特级教师也不错,最终邯郸学步,连自己该怎么上课都糊涂了。
  究其原因很简单,名特优教师的优质课、精品课,往往是精心打磨过的,甚至是艺术化了的课堂,所呈现的是精彩的、成功的篇章,省略的是曾经失败的、受挫的过程。他们原生态的课堂,我们很难看到,于是就无法把握精彩背后的打磨过程,也就无法掌握打磨过程中的种种方法与经验。如果没有深度的观课议课,老师们常常看不到真正有规律的东西。
  对老师来说,名师的课需要观摩和学习,然而基于“问题课堂”的专家诊疗,应该更为教师所需要。教师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暴露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通过集体讨论、专家诊断,找到问题的症结。此时再“对症下药”,教师就能在对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窍门了。这样的研究针对的是教师的具体问题,教师的感受就深刻,获益就真切,就能真正从内心产生变革的需要与动力。
  在“问题课堂”的诊疗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面对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我们缺少的不是思想和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方法。一位生净根牙的老师肿痛难忍,一个蹩脚的医生只知道让他吃药、挂水,几天都没见好。第四天,另一个医生只在牙龈处用刀划了一道小口子,立马见效。何故?技术也!经验也!好的教师是用50个办法解决一个问题,蹩脚的教师是用1个办法试图解决50个不同的问题。而什么样的方法用在什么样的课堂,则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
  “问题课堂”的诊疗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问题课堂”得以诊疗了,那么“有效课堂”就自然会产生了。
  
  三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课堂”?有没有一个可以评判是否“有效”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又如何去判定一堂课是否达到了这些标准?要知道,一堂课所实现的成效,并非都是可测的,有些是隐藏着的,是延后显现的。
  据我所知,我们目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仍然是老套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条分缕析,面面俱到;也有的提出从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有效训练的效度等视角,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但至今尚未见比较成熟的、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尤其是未见从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应主要体察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而非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学定教”,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才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苏州职业大学的张翔教授,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听课时,他按照班级学生的座位,为每个学生定一个坐标,课堂上用点数表示学生的发言次数,用线条表示学生的情绪状态,以此勾勒学生在什么时候情绪兴奋,什么时候趋于平静;进而判断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状况,发现一堂课的关键节点,寻找调控学生学习情绪的对策,制定改进课堂教学进程的方法。
  这样的课堂评价,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调控,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心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技术,其科学性远胜于我们寻常的听课。“有效课堂”还需要“科学评价”来体现其价值,需要“科学评价”来保障其推进。带着“老花镜”,是看不到“新课堂”的。
  “有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需要我们作无限的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盛泽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其他文献
“邻之,玩了一天怎么不记得把玩具收起来啊?” 小时侯爷爷总喜欢这样大声喊着我的小名,笑着埋怨我把玩具乱堆一地,我呢也总是不屑爷爷的喊叫,玩得不亦乐乎,哪顾得上收拾。现在回头来想想,我虽为九〇后,当时的玩具真够憋屈的,几乎找不到带“电”的,既没有电动的也没有电子的。身为老师的爸爸只知道给我买书,唯一给我买的玩具就是智力拼图,连玩都不忘开发我的智力。我大多数的玩具都是我爷爷亲手为我做的,弹弓、鸡毛毽子
厌学,是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要表现之一。厌学的最终结果是辍学,这不仅会断送学生一生的个人前途,而且与《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违背。因此,探究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寻找解决其问题的办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  1.放纵学业。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根本不想搞好学习。因此,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东张西望,无精
本文主要介绍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采用西门子-西屋公司的技术,开发研制的125MW空冷汽轮发电机的主要技术特点、试验结果及其工厂评价.
“儿童要成为日后的艺术家,还需要具有‘控制感、有力的技巧以及对文化与记号的微妙领悟’”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借鉴艺术作品,掌握文学作品的艺术法则,转而生成学生的习作法则,着力打造文学素养,努力使他们成为热爱文学者。  【镜头1】  小学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精选出来的文学作品,都有可值得借鉴的艺术技巧。秦牧在《艺海拾贝·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中也提及到借鉴的概念,“有本有则,借鉴、扬弃的道理,不仅对
青印溪二级水电站用爆破膜代替调压井.进行了现场甩负荷试验,实测了蜗壳压力、机组转速升高、导叶开度的变化过程,分析了爆破膜的工作特性.
对于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发电机,由于三相对地电容值存在差异,中性点与地之间存在一定电压.通过测量各相对地的残压来判定发电机三相是否对称的方法是不准确的.最准确的方式应
一次论坛  大概是太忙碌吧,本学期文学院“论坛”终于又开张了,虽然迟了点。我是第一个登台的人,按照计划,我给孩子们讲讲关于写作的事,以抛砖引玉。但我觉得,文学院应该成为复活孩子们心灵的笛声。应该让他们明白,文学院不是个摆设,不但要在乎,还要深爱。  我的讲座是在互动中开始的,我说:“你为什么来参加文学院?”孩子们的回答虽然不太尽如人意,但我还是被他们的热情感动了。我补充说:  “一个人光吃蔬菜是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班主任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德育的现象。针对学生存在的自私冷漠、娇气任性、爱慕
本文论述了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同步电动机负载变化的过渡过程的控制,采用了状态变量法对同步电动机建模,并做出了在负载变动比较大的情况下,用神经网络控制的同步电动机的过
结合水电机组增容改造中励磁系统大功率整流器的配套改造问题,总结了励磁整流器及其散热方式的应用经验。针对其现状和条件,把握整流散热技术的最新进展,探讨满足机组增容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