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建构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关键在于建设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点在于规范教学实施,难点在于推进劳动教育评价。文章简要地罗列和分析当前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存在的问题,详细地从目标体系、课程板块、实施路径、评价模式四方面阐述小学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关键词:新劳动教育;课程建构;课程实施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統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明确指出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从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我校提出的新劳动教育,实质上是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劳动教育进行的时代诠释和重新架构,其目的是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新劳动教育以正心立德、劳动育人为基本定位,以注重实践为价值导向,以让学生正视劳动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在互动中学会合作为基本原则,基于真实场景开展劳动活动。
  一、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育人目标与劳动教育构建的契合度不高
  劳动教育应该是带有学校文化特质的,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但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劳动教育的契合度不高。特别是在具体的阶段目标中,缺少对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劳动素养的关注。
  (二)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不足
  学校虽然有劳动教育的课程意识与活动,但是顶层设计不足,表现在劳动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内容比较零散、随意,劳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和架构,没有形成稳固且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劳动教育评价单薄
  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目的相对模糊,评价内容比较片面,评价方式单一,未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评价深度融合。
  (四)劳动教育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缺乏劳动教育的支持系统和保障系统,教师和家长劳动意识不强、认识不足,教育能力相对薄弱,家长与教师对智育的重视远远超过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被窄化、异化的现象。
  二、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新劳动教育”课程的“三三式”目标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的学生劳动内容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新劳动课程”的“三三式”目标体系。
  第一个“三”:三个年段,即分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年段开展劳动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个“三”:三个维度,即劳动意识与习惯、劳动技能与方法、劳动精神与情趣,并呈梯度发展。(如表1所示)
  (二)“新劳动教育”课程四大课程板块
  为了达成“新劳动教育”的“三三式”目标,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劳动教育课程板块。
  (三)“新劳动课程”的三大实施路径
  1. 在学科学习中融合劳动教育
  寻找劳动教育与学科学习之间的关联,根据各学科的教材内容努力挖掘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中的契合点,站稳学科课堂教学。例如,美术学科让学生充分领略各类手工创意课程的艺术之美;语文学科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品味二十四节气农耕之妙……多学科齐头并进,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收获与劳动有关的文化知识,熏陶劳动的人文情怀,领会劳动的精神,更好地树立劳动价值观。
  2. 在真实场域中拓宽劳动教育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场域,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立体、有机开放的教育空间,既可以单向联系,又可以回环往复,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经常化、清单化、多样化。把劳动教育置入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学校中习得劳动知识,激发劳动兴趣。如,家务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家庭中体验劳动,感受知识带给劳动新思路、新方法的喜悦;又如种植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基地中体验种植的新奇,感受种植的乐趣。总之,劳动教育不受地点的局限,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劳动任务,科学有序地开展劳动教育。
  3. 在主题式项目研究中升华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重要,不仅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更促进学生的体力与智力协同发展。围绕引导学生完整经历劳动过程,培养以自身劳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课程设计安排了主题项目式劳动任务,如创意环保劳作课程安排了以树叶、花瓣、果实等为主题的系列环保劳作课程,家务劳动课程安排了扫地拖地、整理房间、做饭炒菜等为主题的家务劳动课程,注重强化知识综合运用,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四)构建“一核五维、四轮驱动”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从“学生是否参与劳动的单一评价模式”向真正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一核心效能转变,把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知识的习得、劳动技能的获取、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品质的提升五个维度构筑成为一个常态化、综合化、动态化的体系,充分联动“教师—同伴—家长—社区”开展多元评价,以实现“利用劳动教育评价撬动五育融合”。
  1. 过程管理,即时评价
  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贯穿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日常开展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通过建设劳动网络平台专栏、开辟劳动成果共享区,建立点评、展示、交流、分享、互评机制,实现对学生劳动过程的随时关注、即时点评。
  2. 主题劳动,档案评价
  学校每周末要求学生开展校外主题序列化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不仅要进行有主题的劳动实践,还要记录劳动的过程,从时间、地点、过程、成果、反思等方面,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劳动感受,并以此作为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依据之一。
  3. 技能竞赛,展示评价
  学校利用节日课程、班队会以及专门的劳动教育汇报活动等,给学生创设展示、比赛的平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在劳动教育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劳动技能,对学生进行评价:设置“劳动小能手”,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设置“劳动小蜜蜂”,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设立“劳动创意大咖”,鼓励学生在劳动中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为劳动中综合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银杏劳动奖章”。
  4. 学分认定,量化评价
  根据学生在各项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出勤情况、学习表现、学习效果等进行分值的量化认定,并将此项量化分数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逐级增分”,让学生在不同阶段享受劳动带来身体和精神生长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启生命潜能的高度,劳动教育才能被真正重视起来;只有把基础性劳动教育课程、传统性劳动教育课程、公益性劳动教育课程、创意环保劳作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建构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努力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和阵地,优化劳动教育环境,劳动教育才能有所作为;建构践行科学适切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产生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张丽香.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以山西省为个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13(08).
  [3]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
  [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01).
  [5]何云峰,王绍梁.“让劳动本身成为享受”何以可能[J].探索与争鸣,2019(07).
其他文献
摘要:词汇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脱离了词汇,便无法正常表达和交流。好比修建一栋大楼,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建筑材料”,夯实小学英语词汇基础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能力为宗旨,探究小学词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词汇教学;教学策略  一、小学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  小学英语阶段的词汇学习任务相对不重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与探索,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关系方面作出探析。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
【摘 要】体育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有着立德树人的功能。利用体育游戏的优势,把体育游戏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同时也能够检验学生对德育的学习情况,对践行立德树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立德树人;体育教学;德育策略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探寻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活用教材,激发“说”的兴趣;巧设情境,营造“说”的环境;增强互动,引发“说”的体验;创设评选,参与“说”的比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语文教学;指导策略  口头语言能力低下是目前小学生普遍存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倡导学生大量阅读,建立了以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精读和略读课文被安排在教学用时里,而耗时最长的课外阅读该如何落实?如何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开展阅读?如何检测学生阅读的成效?这需要教师设计形式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文章旨在探索、设计与单元主题相适应的阅读活动形式,以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活动检测读书效果,让阅读“活”起来。  关键词
摘 要:在小学低年段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舞、激励、唤醒学生,使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有效的音乐教学情境,通过音乐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现实体验,从而有效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将学生置身于愉悦的情感体验氛围中,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
【摘 要】以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该如何教,但是,随着“生本”课堂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学设计应与具体的学情紧密相连,离开了对“学”的真切关注,教学设计就如无本之木。只有真正把学生读懂,才能使教师之所教成为学生之所需,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如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基于学情诊断,探索教学设计的方法,实施有效教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基的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须予以重视,不断融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有效地优化教学。文章结合《可爱的动物》这一课例,谈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引学生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情
自1985年起,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最近一次是2019年,调研结果仍未出炉。根据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体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
摘 要:体育选修课展开得好与坏与学校对体育选修课的正视程度成正相关。小学开展体育选修课能够增加学生对更多体育项目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体育技术专业的提升。文章以沙湾镇中心小学体育选修课教学为例,分析了学校推广体育选修课的意义,探究了沙湾镇中心小学开展体育选修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体育选修课实效性的策略。  關键词:小学体育;体育选修课;课堂实效  体育选修课在小学阶段的展开,对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