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理念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渗透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走进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
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少了,而更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教师简单、粗暴的挖苦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致力于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动手实践,怕答错问题而不敢举手的现象少了,而多了师生之间一次次的思想交锋,一次次的据理力争。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现在的课堂,就如那动听的乐曲,由师生一起“协奏”谱曲而成。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不那么和谐的音符。
亲爱的老师们,请你看看下面的案例,这些不规范的课堂行为你有过吗?
[案例一]
场景一:教师出示一个包,教学句型:“This is a bag,”学生朗读熟练之后,教师仍然拿着那个包反问:“Is this a bag?”学生糊涂了。这不还是刚才那个包吗。怎么老师又在问是不是一个包了?课堂顿时冷场,之后无论教师如何卖力地引导学生回答“Yes,it is,”或“No,it isn’t,”学生始终不能理解这句新授句型的含义。
场景二:为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课堂的亮点。在出示已学单词“doctor”之后,要求学生做小老师,教老师读单词。学生感觉比较新奇。举手非常踊跃,但是由于单词教授的间隔时间较长,一连几位学生的发音都不到位。老师急了,进行发音纠正。学生们又糊涂了,老师刚才不是不会吗?怎么这会儿又会了?
反思:明知故问式的引导。是否符合科学?
脱离实际的问答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是明知故问,是为交际而交际,只能称之为机械操练。机械操练是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但大量的无意义的“假交际”会使学生感到毫无趣味,味同嚼蜡,学生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交际语言自主发展。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起不到情景创设对对话学习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如,在第一种情景中我们可以拿出另一个包,遮住一部分,教师询问:“Is this a bag?”让学生猜测这是否是一只包,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语言的真实性。在第二种情景学生不能正确朗读单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目标转向录音机,让录音机成为我们的新老师,自然顺畅地衔接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就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该句型进行交际了。
[案例二]
教师教完单词,请学生单个朗读,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唯恐一句否定便使课堂出现冷场。“Good!”“Very good!”满场飞,甚至对于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出现“Excellent!”“Perfect”等过高的评价。评价的格式化使得学生麻木于教师的表扬,体验不到被表扬的喜悦。没有了以往怕被老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表扬,有些学生甚至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老师所提问题的方向,只顾新鲜,做出的回答风马牛不相及。如此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good”、“very good”、“wonderful”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实则不然。
反思:无原则的激励评价,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评价合理吗?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责骂、挖苦、训斥少了,微笑、鼓励、表扬多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滥用鼓励与夸奖。如本课堂中出现的情景,新课程理念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读单词的活动属于不需太多的思维创新的模仿活动,教师只要点头肯定其发音是否正确就可,无需用如此夸张的语言来加以评价。过多和过分的夸奖往往会导致鼓励的贬值。获得“good”的学生好在哪里,不知道;获得“excellent”的学生到底比其他同学突出在哪里,没有点出。有时,适当的批评同样可以激发兴趣,在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使用如“Be careful.”“Be bet-ter next time,”“You’ll be the best if youwork hard,”等。具体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力和对学生的了解。
[案例三]
教师在教学3B第一单元“My schoolbag:C Look and say”时,要求学生进行“pairwork”。学生一看教师的手势,早已心领神会,还没等老师讲完要求,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同桌练说,班级里如同炸开了锅般热闹。教师看到学生热烈讨论的场景。满意地站在一旁等候。但是,这个练习中的内容比较杂乱,既有“this”、“that”,又有“on”、“in”,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和弄错。我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表现,果然没多久,有的学生在不断地翻书,有的相互不知说什么,还有的无事可做看热闹,不少学生也由英文讨论变成了中文讨论,之后的反馈交流当然是错误百出。
反思:学生自主操练,怎样才能更加有效?
“pair/group work”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它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可是上述教师在运用时却没有发挥实质的效果,看似热闹的讨论场面从表面上看达到了合作的目的,但实质上那个环节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过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开始合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的合作,只能是“各自为战”。
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先做好解释和说明,事先在黑板或幻灯机上给出要求学生操练的重点句型,或者请同学帮助先示范一下,这样学生们就能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不断地在教室中巡视,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一旦教师发现了某个错误。他就可以及时地加以纠正。活动结束后,一定要给予展示和评价,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小组或是所有的小组到教室前面来一一进行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完成一些作业,还可以把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语言错误加以分析和纠正。
课改研究至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在尽可能快地吸收一些比较前沿的教学理念,也在关注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还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究、摸索,做出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但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有了理论后,在课堂教学中却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来操作。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我想,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的教学,我们要学会经常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看到了不足,也知晓了希望。
经常审视自己,在教学上将带给我们无限生机,真正地做到“向课堂——要质量”!
走进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
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少了,而更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教师简单、粗暴的挖苦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致力于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动手实践,怕答错问题而不敢举手的现象少了,而多了师生之间一次次的思想交锋,一次次的据理力争。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现在的课堂,就如那动听的乐曲,由师生一起“协奏”谱曲而成。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不那么和谐的音符。
亲爱的老师们,请你看看下面的案例,这些不规范的课堂行为你有过吗?
[案例一]
场景一:教师出示一个包,教学句型:“This is a bag,”学生朗读熟练之后,教师仍然拿着那个包反问:“Is this a bag?”学生糊涂了。这不还是刚才那个包吗。怎么老师又在问是不是一个包了?课堂顿时冷场,之后无论教师如何卖力地引导学生回答“Yes,it is,”或“No,it isn’t,”学生始终不能理解这句新授句型的含义。
场景二:为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课堂的亮点。在出示已学单词“doctor”之后,要求学生做小老师,教老师读单词。学生感觉比较新奇。举手非常踊跃,但是由于单词教授的间隔时间较长,一连几位学生的发音都不到位。老师急了,进行发音纠正。学生们又糊涂了,老师刚才不是不会吗?怎么这会儿又会了?
反思:明知故问式的引导。是否符合科学?
脱离实际的问答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是明知故问,是为交际而交际,只能称之为机械操练。机械操练是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但大量的无意义的“假交际”会使学生感到毫无趣味,味同嚼蜡,学生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交际语言自主发展。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起不到情景创设对对话学习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如,在第一种情景中我们可以拿出另一个包,遮住一部分,教师询问:“Is this a bag?”让学生猜测这是否是一只包,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语言的真实性。在第二种情景学生不能正确朗读单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目标转向录音机,让录音机成为我们的新老师,自然顺畅地衔接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就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该句型进行交际了。
[案例二]
教师教完单词,请学生单个朗读,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唯恐一句否定便使课堂出现冷场。“Good!”“Very good!”满场飞,甚至对于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出现“Excellent!”“Perfect”等过高的评价。评价的格式化使得学生麻木于教师的表扬,体验不到被表扬的喜悦。没有了以往怕被老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表扬,有些学生甚至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老师所提问题的方向,只顾新鲜,做出的回答风马牛不相及。如此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good”、“very good”、“wonderful”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实则不然。
反思:无原则的激励评价,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评价合理吗?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责骂、挖苦、训斥少了,微笑、鼓励、表扬多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滥用鼓励与夸奖。如本课堂中出现的情景,新课程理念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读单词的活动属于不需太多的思维创新的模仿活动,教师只要点头肯定其发音是否正确就可,无需用如此夸张的语言来加以评价。过多和过分的夸奖往往会导致鼓励的贬值。获得“good”的学生好在哪里,不知道;获得“excellent”的学生到底比其他同学突出在哪里,没有点出。有时,适当的批评同样可以激发兴趣,在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使用如“Be careful.”“Be bet-ter next time,”“You’ll be the best if youwork hard,”等。具体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力和对学生的了解。
[案例三]
教师在教学3B第一单元“My schoolbag:C Look and say”时,要求学生进行“pairwork”。学生一看教师的手势,早已心领神会,还没等老师讲完要求,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同桌练说,班级里如同炸开了锅般热闹。教师看到学生热烈讨论的场景。满意地站在一旁等候。但是,这个练习中的内容比较杂乱,既有“this”、“that”,又有“on”、“in”,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和弄错。我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表现,果然没多久,有的学生在不断地翻书,有的相互不知说什么,还有的无事可做看热闹,不少学生也由英文讨论变成了中文讨论,之后的反馈交流当然是错误百出。
反思:学生自主操练,怎样才能更加有效?
“pair/group work”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它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可是上述教师在运用时却没有发挥实质的效果,看似热闹的讨论场面从表面上看达到了合作的目的,但实质上那个环节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过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开始合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的合作,只能是“各自为战”。
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先做好解释和说明,事先在黑板或幻灯机上给出要求学生操练的重点句型,或者请同学帮助先示范一下,这样学生们就能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不断地在教室中巡视,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一旦教师发现了某个错误。他就可以及时地加以纠正。活动结束后,一定要给予展示和评价,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小组或是所有的小组到教室前面来一一进行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完成一些作业,还可以把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语言错误加以分析和纠正。
课改研究至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在尽可能快地吸收一些比较前沿的教学理念,也在关注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还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究、摸索,做出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但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有了理论后,在课堂教学中却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来操作。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我想,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的教学,我们要学会经常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看到了不足,也知晓了希望。
经常审视自己,在教学上将带给我们无限生机,真正地做到“向课堂——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