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自己 无限生机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ua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理念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渗透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走进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
  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少了,而更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教师简单、粗暴的挖苦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致力于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动手实践,怕答错问题而不敢举手的现象少了,而多了师生之间一次次的思想交锋,一次次的据理力争。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现在的课堂,就如那动听的乐曲,由师生一起“协奏”谱曲而成。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不那么和谐的音符。
  亲爱的老师们,请你看看下面的案例,这些不规范的课堂行为你有过吗?
  [案例一]
  场景一:教师出示一个包,教学句型:“This is a bag,”学生朗读熟练之后,教师仍然拿着那个包反问:“Is this a bag?”学生糊涂了。这不还是刚才那个包吗。怎么老师又在问是不是一个包了?课堂顿时冷场,之后无论教师如何卖力地引导学生回答“Yes,it is,”或“No,it isn’t,”学生始终不能理解这句新授句型的含义。
  场景二:为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课堂的亮点。在出示已学单词“doctor”之后,要求学生做小老师,教老师读单词。学生感觉比较新奇。举手非常踊跃,但是由于单词教授的间隔时间较长,一连几位学生的发音都不到位。老师急了,进行发音纠正。学生们又糊涂了,老师刚才不是不会吗?怎么这会儿又会了?
  反思:明知故问式的引导。是否符合科学?
  脱离实际的问答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是明知故问,是为交际而交际,只能称之为机械操练。机械操练是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但大量的无意义的“假交际”会使学生感到毫无趣味,味同嚼蜡,学生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交际语言自主发展。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起不到情景创设对对话学习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如,在第一种情景中我们可以拿出另一个包,遮住一部分,教师询问:“Is this a bag?”让学生猜测这是否是一只包,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语言的真实性。在第二种情景学生不能正确朗读单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目标转向录音机,让录音机成为我们的新老师,自然顺畅地衔接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就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该句型进行交际了。
  
  [案例二]
  教师教完单词,请学生单个朗读,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唯恐一句否定便使课堂出现冷场。“Good!”“Very good!”满场飞,甚至对于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出现“Excellent!”“Perfect”等过高的评价。评价的格式化使得学生麻木于教师的表扬,体验不到被表扬的喜悦。没有了以往怕被老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表扬,有些学生甚至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老师所提问题的方向,只顾新鲜,做出的回答风马牛不相及。如此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good”、“very good”、“wonderful”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实则不然。
  反思:无原则的激励评价,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评价合理吗?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责骂、挖苦、训斥少了,微笑、鼓励、表扬多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滥用鼓励与夸奖。如本课堂中出现的情景,新课程理念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读单词的活动属于不需太多的思维创新的模仿活动,教师只要点头肯定其发音是否正确就可,无需用如此夸张的语言来加以评价。过多和过分的夸奖往往会导致鼓励的贬值。获得“good”的学生好在哪里,不知道;获得“excellent”的学生到底比其他同学突出在哪里,没有点出。有时,适当的批评同样可以激发兴趣,在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使用如“Be careful.”“Be bet-ter next time,”“You’ll be the best if youwork hard,”等。具体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力和对学生的了解。
  
  [案例三]
  教师在教学3B第一单元“My schoolbag:C Look and say”时,要求学生进行“pairwork”。学生一看教师的手势,早已心领神会,还没等老师讲完要求,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同桌练说,班级里如同炸开了锅般热闹。教师看到学生热烈讨论的场景。满意地站在一旁等候。但是,这个练习中的内容比较杂乱,既有“this”、“that”,又有“on”、“in”,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和弄错。我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表现,果然没多久,有的学生在不断地翻书,有的相互不知说什么,还有的无事可做看热闹,不少学生也由英文讨论变成了中文讨论,之后的反馈交流当然是错误百出。
  反思:学生自主操练,怎样才能更加有效?
  “pair/group work”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它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可是上述教师在运用时却没有发挥实质的效果,看似热闹的讨论场面从表面上看达到了合作的目的,但实质上那个环节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过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开始合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的合作,只能是“各自为战”。
  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先做好解释和说明,事先在黑板或幻灯机上给出要求学生操练的重点句型,或者请同学帮助先示范一下,这样学生们就能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不断地在教室中巡视,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一旦教师发现了某个错误。他就可以及时地加以纠正。活动结束后,一定要给予展示和评价,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小组或是所有的小组到教室前面来一一进行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完成一些作业,还可以把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语言错误加以分析和纠正。
  课改研究至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在尽可能快地吸收一些比较前沿的教学理念,也在关注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还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究、摸索,做出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但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有了理论后,在课堂教学中却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来操作。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我想,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的教学,我们要学会经常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看到了不足,也知晓了希望。
  经常审视自己,在教学上将带给我们无限生机,真正地做到“向课堂——要质量”!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一股强劲的“韩流”进入中国,韩国文化迅速渗透到我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提到韩文化,首先要提到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风靡,它作为韩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引领韩文化向中国本土文化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据调查,仅2004年韩国“微笑王子”裴勇俊一人就为韩国影视剧夺得了23亿美元的出口创汇,韩国饮食和韩国服饰也因此在东南亚各国掀起一股潮流。2005年到2006年间,中韩双边贸易超过1119亿美元,
期刊
我校在2006年3月购进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然后开始建设我校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袋。到本学期,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已成为了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平台。    ■ 隐性成长过程转变为显性成长过程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家长、教师的教育指导有关。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渐变的
期刊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新型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施中方法探究 ,积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对NSEFC BOOKS中“Integrating skills ”的教学有所探讨,以便共同商榷,取长补短,推动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NSEFC BOOKS中“Integrating skills ”部分由Reading
期刊
“拔苗助长”的故事,我在孩提时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拔苗不助长这一简单道理。可是,我也差点干了一件拔苗助长的蠢事。  那是开学初,我兼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翻开教材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图形。  看到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原因是,我前几年教信息技术的时候,教过五年级的学生学习logo语言,当中就有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图形。信息技术logo语言教学中的思想是“模块”概念的
期刊
知识、技巧、态度、情感、价值观、个性、能力……纷繁复杂,纵横交错,互通互融,构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假如将这综合能力比喻成一个混沌未开的球,那么,能力就是处在这球心的那个核。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在呕心沥血,几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被采用,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在不停地被实践……  然而,许许多多的人,在许许多多的实践之后,却望核兴叹。这个核啊,成了许许多多教师魂牵梦绕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加强学生语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复诵读,触发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心、眼、口、耳并用,根据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期刊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你们懂了吗?  生(齐声回答):懂了。  师(欣欣然):好。下面我们讲……  这种情景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可以经常看到,笔者由此产生了两个疑问:1 学生真的懂了吗?2 学生懂了就行了吗?  应该说,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1 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这种角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经过世代传承不断强化,
期刊
案例背景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索溪峪的“野”之美,掌握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整节课由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  师:看着你们兴趣十足地讨论,老
期刊
所谓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上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始终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让学生从“想学”到“敢学”再到“乐学”,最终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想学”    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
期刊
在一次教学浙江省等四省市新课标八册数学教材《植树问题》的教研课上,有位上课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请大家举起一只手,你们会发现当你伸出两个手指时,两手指间就有一个缝,那么,如果依次伸出3个、4个、5个手指,则分别会出现几个缝?  生:分别会出现2个、3个、4个缝。  师:如果我们把像这样两个手指间的空着的地方叫做一个间隔,那么,谁能说说这间隔个数和手指个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手指个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