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深度阅读的沃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深度”,很多教师都会和“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它是以提升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局限于浅层次的,以给人简单、轻松感受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形式。
  那么,如何来构建深度阅读的教学体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即语言、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是实现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探究语言,步入深度阅读的自由殿堂
  探究语言,促使教学过程不断深入,这是实现深度语文的突破口。尤其要关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文本语言和导语的探究。
  1.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探究
  作为教师,只有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目标定位准确,找到了语言的切入点,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
  有一位教师执教《称象》一文,启发学生:“假如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纷纷举手:“用大吊车来称象。”“可以不用石头,可以改用其他动物。”……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了赞赏。
  课堂中,学生很聪明,想出了许多称象的办法,但教师却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水准不够,导致了这堂课失去了可以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顶峰的机会。
  同样是这一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1:老师,可以用大吊车来称象。(学生笑了起来)
  师:大吊车是一种现代化的工具,我们应该回到那时的时代去想一想办法。
  生2:老师,搬石头太累人了,可以改成其他动物,比如猪、羊,只要把它们赶上去就行了。
  师:你很会动脑筋。可是曹冲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是他没有想到吗?
  生3:不是的,在一部动画片中有过这个故事。当时曹冲为了能把大象赶到船上,想出了许多办法。要把这么多不听话的猪、羊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是聪明的,通过你们的认真思考,一定会想出许多更好的办法。但不管怎样,曹冲确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你究竟佩服他什么呢?
  可见,没有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探究,就不会有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即使进行不断的评价,也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显得更矫情造作。
  2.教师对导语的探究
  在教师深入钻研文本之后,如何来有效调控课堂,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呢?这时,我们教师的引导语言就起到了关键的调控、激励作用。
  例如,在导入新课《江南》时,可以用以下导语:“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莲花就全都开了,这个地方就是——江南。”
  精当的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有效的导语设计在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文本时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设计好导语,以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探究。
  二、激发思维,调动深度阅读的灵性感悟
  孩子是有灵性的,但孩子的思维还比较稚嫩。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并使之不断走向深入呢?这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1.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眼于文本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而不只局限于文本的表面内容和情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领,不断拓展文本的内涵,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借助文本的注释,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是没有多大难度的。但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满足于常规的解读,从而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师:同学们,柳宗元他真的是在钓鱼吗?
  (出示填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此翁意在散心。
  生2:此翁意在思念亲人。
  生3:此翁意在修身养性。
  生4:此翁意在锻炼意志。
  生5:此翁意在等待时机,他在钓一个“春天”。
  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难道说不美妙吗?正是深度解读给予了课堂以活力。
  2.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创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抓住了第三自然段后面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去续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师:同学们,你了解这里省略号的作用吗?
  生1:成百上千的“飞天”,姿态各异。这里省略了很多的姿态。
  师:是的,我们说,想象是一种美妙的东西,你能想象出壁画上姿态万千的“飞天”吗?
  生2:有的头戴金冠,身穿长裙,绸带飘飞。
  生3:有的纷纷扬扬地洒着花瓣。
  生4:有的随着乐曲,载歌载舞。
  师:是呀,走进如此姿态万千、瑰丽无比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神奇的艺术殿堂。看来,想象的力量是无穷。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格外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情感,走进深度阅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也因此而变得更为迷人。情感是深度阅读的精神支柱,离开了情感,语文教学就无法走向深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情感主线,感染学生,激起情感的共鸣,并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情感的最深处。
  如《丑小鸭》一文,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那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这个童话形象更加立体起来呢?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计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情境,让他们有所体会,引发他们的心灵与“丑小鸭”产生共鸣。文中讲到“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我们可以以此设置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哥哥姐姐、公鸡是如何咬他、啄他的。紧接着追问:“如果你是丑小鸭,你想对谁说什么?”进而把学生的情感积淀逐步推向高潮。最后,通过一个“钻”字,让学生感受:钻出篱笆意味着什么?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丑小鸭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并将这种情感植入心田。
  总之,深度阅读是一种教学思想,而非教学模式。在此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当然,我们要重视对文本的深层思考,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尽可能地挖掘文本的价值,把这种价值体现到学生的学习上来,让语文课堂成为深度阅读的沃土!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要想让学生在这么短的40分钟时间里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内涵,除了读还是读。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想象草原的美  1.热身:板书“草原”, 让孩子通过汉字想象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画面。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中的名句。清雅的荷香吸引了作者,他有感而发,因此诗句也非常美丽。其实,课本上的哪一篇诗文不是作者受现实之美的触发而写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诗文之美,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一、读悟韵律美  “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热爱朗读并会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财富。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因为考试
[摘 要]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课堂教学一改古诗教学的传统方式,在初读质疑的基础上,安排“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的综合学习,还原古诗原貌,再现古诗情境,丰富古诗意蕴,这样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多层对话 写准确 写生动 写全面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  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摘 要]说理文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前后照应,引导学生把握说理文的整体框架;对比辨析,让学生明晰说理文的典型价值;元素提炼,使学生感受说明文的叙述特点;实践运用,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表达特质 说理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多媒体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等优势迅速在教学中被教师们普遍使用。其实,如果在语文复习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就会使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扎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使梳理知识体系更便捷  到复习阶段,教师总要把整册内容做系统地梳理,使学生获得完整性的知识。传统的语文复习方式费时费力,一堂课下来,往往只梳理了一两篇课文。学生为了配合教师,埋头猛抄,没有多大效果。如果复习时能充分利用
“简真”课堂力求凸显“简”“真”两个基本特点。“简”即“简约”,简约的教学即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精简,教学目标的简明,教学环节的简练,教法和学法的简朴;“真”即“真实”“扎实”,在教学中紧扣重点,精选巧设,精讲多练,追求教学的踏实和扎实,追求课堂的真实的品质和实在的效果。“简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分为领受、领悟、提升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领受  所谓“领受”,是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感受,是“简真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从读小学时背诵到至今从教,我不说滚瓜烂熟,至少也是“谙熟”此文。但是,要真正走入文本去体验作者游览的奇乐妙趣,还需要再进一步亲近文本。如果说只是按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每一个景点的特点:山路(景多声美)——洞口(很宽)——外洞(宽敞)——孔隙(既暗又窄又小)——内洞(黑、大、奇)——出洞展开教学,那课只是浮于表面上,课堂肯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
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都要就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课改倡导的新教学理念之一。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辐射”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课堂辐射显得凌乱、无边,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一、语文课堂文本“辐射”,值得探寻的梦  (一)什么叫“辐射”  所谓“辐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课内外知
[摘 要]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学中,要根据学段要求、课文特点准确确立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词句、拓展练习等环节落实字词教学,扎实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的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字词教学 能力训练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