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与制衡:19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的自觉追求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学成熟的年代,其主要标志是各种诗学呈现出文化融合的趋势,即朝着一切可能融合的方向发展。独创性寓于变化之中,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来。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就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正因为如此,才有这种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可能。也就是说,有了自己与其他诗学的参照,才能更明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纠偏”与“制衡”便成为这一时期现代诗学的共同主题。纠偏实际上是对本诗歌思潮内部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衡主要是针对其他诗歌思潮的弊端进行反拨和
其他文献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断增多,而这些废弃物中有许多可以再次利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本文围绕再生资源行业发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有《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讲述了鲍叔牙和隰朋借日食劝诫齐桓公行善政的故事。经过诸家研究,基本可以通读,但仍有一些字句需要作重新考释或作补充
梁启超集晚清小说理论变革之大成,从启蒙宣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学实践的一段主潮。“小说界革命”改变了数千年中国文学对小说的雅俗定位
董氏释经方法论是以“《春秋》无达辞”作为逻辑前提的。深察名号多用“形训”、“声训”、“义训”的训诂学方法加以阐释,其目的是以“天意”为依托,发挥以“名号”褒贬政治的
企业内训在培训效果上较之于公开课确实具有优势,但如何把企业内训做好,而不是变成另一意义上的"内部公开课",培训管理者、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要提供企业内训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应该将发展专业社团看作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管理模式上,尝试专业社团归属对口专业教研室,实行专业导师制;在社团建设上,系统的规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专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