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原文】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
乙卯:指公元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
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危冠,高冠。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月,而五日又是恶日,所以端午日要讲卫生,除瘟疫。
【经典背后】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诗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端午节。这天,他又是吃粽子,又是插艾枝,还储药、配药方,到晚上就高高兴兴地喝酒。各种节日习俗让人眼花缭乱。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端午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其中的诸多丸药,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据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但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祟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佩戴。除了采艾之外,人们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唐玄宗时端午日的情形:“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蚣,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端午节的物什,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三记载了南宋杭州的端午日:“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宋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其外形威猛,足以震慑邪魔外道。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沉榜的《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另一则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除了喝以外,人们也把雄黄酒洒在帐上,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蘸着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吴 茗 摘编)
【原文】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
乙卯:指公元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
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危冠,高冠。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月,而五日又是恶日,所以端午日要讲卫生,除瘟疫。
【经典背后】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诗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端午节。这天,他又是吃粽子,又是插艾枝,还储药、配药方,到晚上就高高兴兴地喝酒。各种节日习俗让人眼花缭乱。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端午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其中的诸多丸药,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据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但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祟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佩戴。除了采艾之外,人们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唐玄宗时端午日的情形:“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蚣,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端午节的物什,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三记载了南宋杭州的端午日:“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宋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其外形威猛,足以震慑邪魔外道。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沉榜的《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另一则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除了喝以外,人们也把雄黄酒洒在帐上,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蘸着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吴 茗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