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因信称义”这一“人的发现”使“神权”观念转向“人权”观念,使“神学”教条转向“人学”思想,教会由此不再被教条教规、大一统的神治权威所束缚,而是真正转向“人的社团”、“人的精神联盟”,使人的宗教灵性得以闪光、宗教精神得以弘扬。
欧洲16世纪的历史发生了巨变,这场变革以“宗教改革运动”为标志,波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由此,欧洲真正结束了漫长的宗教“神权”统治时期,开始“走出中世纪”而迎来近代发展的曙光。德国思想家马丁•路德正是欧洲这一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艾斯雷本的一个矿主家庭,1515年任神学教授。1513年春,路德在其修院钟楼书斋静读时突然顿悟到《圣经》中“义人必因信得生”的意义,史称“钟楼得道”,由此奠定了其宗教改革的基本思想。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将反对教皇特使台彻尔为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而兜售赎罪券之举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的大门上,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帷幕。《论纲》引起的轩然大波使路德遭到教会的谴责,却得到一部分德国贵族的认同。此后路德又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文章,结果在1521年3月被教皇处以绝罚。被革出教门的路德隐居瓦尔特堡,于1534年出版《圣经》德译本全集。1524年,路德脱离天主教修道院,并于1525年与修女卡塔琳娜•冯•波拉结婚,由此开新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之先河。1537年,路德创立的新教各派在施玛卡尔登聚会形成联盟。1544年,路德为陶尔考的新教第一座教堂主持落成典礼。1546年2月18日,路德在艾斯雷本逝世。
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形成了连锁反应,使德国、瑞士和英国成为基督教改革而成的新教之三大发源地。路德改革的成果导致了德国产生新教最大教派之一的路德宗,并因为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思想而又名信义宗。
路德的历史意义在于其发掘《圣经》资源而突显了“因信称义”的思想,由此带来了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转变:其政治上的转变在于欧洲大一统的宗教权威被打破,各国地方政治力量得到崛起,从而形成欧洲近代地缘政治的新格局;其民族上的转变在于中世纪“宗教”统摄的意识逐渐让位于信徒所在地的国家、民族意识,由此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在认知上铺平了道路。
路德思想上的转变在于以突出自我“因信称义”而使人的自我意义、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被唤醒、受到尊重,并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了欧洲思想从中古的“客体意识”往近代的“主体意识”之转型,而其宗教上的转变则在于自我“因信称义”这一“人的发现”使“神权”观念转向“人权”观念,使“神学”教条转向“人学”思想,教会由此不再被教条教规、大一统的神治权威所束缚,而是真正转向“人的社团”、“人的精神联盟”,使人的宗教灵性得以闪光、宗教精神得以弘扬。这样,在宗教诉求上,人不再仰望神秘莫测、令人茫然的外在天际,而是回到了鲜活的内在个我,发现了人的内心世界之丰富、深邃和复杂。于是,宗教不再仅是外在的神性寄托,而有了更多的内在心灵安慰。人得以摆脱宗教礼仪、教规、教阶体制等繁文缛节,彻底回到自我之“信”;仅靠这种纯洁、简单之“信”就能让人在信仰上、社会上和生存上“称义”、并且“成义”。人不再是神性的奴仆而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路德的改革始于观念的革新、教育的革新,由此而引起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更新。路德创立了一个时代,也代表着这个时代,其“因信称义”表明了人的生存意义及其真正实现的可能途径。
欧洲16世纪的历史发生了巨变,这场变革以“宗教改革运动”为标志,波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由此,欧洲真正结束了漫长的宗教“神权”统治时期,开始“走出中世纪”而迎来近代发展的曙光。德国思想家马丁•路德正是欧洲这一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艾斯雷本的一个矿主家庭,1515年任神学教授。1513年春,路德在其修院钟楼书斋静读时突然顿悟到《圣经》中“义人必因信得生”的意义,史称“钟楼得道”,由此奠定了其宗教改革的基本思想。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将反对教皇特使台彻尔为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而兜售赎罪券之举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的大门上,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帷幕。《论纲》引起的轩然大波使路德遭到教会的谴责,却得到一部分德国贵族的认同。此后路德又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文章,结果在1521年3月被教皇处以绝罚。被革出教门的路德隐居瓦尔特堡,于1534年出版《圣经》德译本全集。1524年,路德脱离天主教修道院,并于1525年与修女卡塔琳娜•冯•波拉结婚,由此开新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之先河。1537年,路德创立的新教各派在施玛卡尔登聚会形成联盟。1544年,路德为陶尔考的新教第一座教堂主持落成典礼。1546年2月18日,路德在艾斯雷本逝世。
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形成了连锁反应,使德国、瑞士和英国成为基督教改革而成的新教之三大发源地。路德改革的成果导致了德国产生新教最大教派之一的路德宗,并因为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思想而又名信义宗。
路德的历史意义在于其发掘《圣经》资源而突显了“因信称义”的思想,由此带来了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转变:其政治上的转变在于欧洲大一统的宗教权威被打破,各国地方政治力量得到崛起,从而形成欧洲近代地缘政治的新格局;其民族上的转变在于中世纪“宗教”统摄的意识逐渐让位于信徒所在地的国家、民族意识,由此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在认知上铺平了道路。
路德思想上的转变在于以突出自我“因信称义”而使人的自我意义、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被唤醒、受到尊重,并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了欧洲思想从中古的“客体意识”往近代的“主体意识”之转型,而其宗教上的转变则在于自我“因信称义”这一“人的发现”使“神权”观念转向“人权”观念,使“神学”教条转向“人学”思想,教会由此不再被教条教规、大一统的神治权威所束缚,而是真正转向“人的社团”、“人的精神联盟”,使人的宗教灵性得以闪光、宗教精神得以弘扬。这样,在宗教诉求上,人不再仰望神秘莫测、令人茫然的外在天际,而是回到了鲜活的内在个我,发现了人的内心世界之丰富、深邃和复杂。于是,宗教不再仅是外在的神性寄托,而有了更多的内在心灵安慰。人得以摆脱宗教礼仪、教规、教阶体制等繁文缛节,彻底回到自我之“信”;仅靠这种纯洁、简单之“信”就能让人在信仰上、社会上和生存上“称义”、并且“成义”。人不再是神性的奴仆而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路德的改革始于观念的革新、教育的革新,由此而引起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更新。路德创立了一个时代,也代表着这个时代,其“因信称义”表明了人的生存意义及其真正实现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