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教材审查专家组给予青岛版《科学》一年级教材的评价是:“该套教材的编寫、修订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科学,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关注探究技能的培养,结合活动进行概括。教材表达方式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编写考虑过程性评价,涉及知识、探究、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是对原教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构建活动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辅线,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以“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了“法治在线”栏目。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材特点,在一年级科学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了活动设计。
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一年级学生对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内容设计为一连串的活动,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如《看一看》一课共有5个活动:小眼睛对对碰、七巧板找不同、变角度看看看、小巧手动起来、考眼力找找找。我依据每个活动的意图,进行了如下设计:
“小眼睛对对碰”的活动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咱们比比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谜语是: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生:眼睛。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你知道自己的眼睛长什么样子吗?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
生:用镜子。
师:你们都知道借助工具来进行观察了,真了不起。借助镜子观察完自己的眼睛,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对方的眼睛,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一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语言表达不规范,他们只需大致说出眼睛的外部特征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记录眼睛的外部特征,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记录能力。
“七巧板找不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了解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在设计此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一玩七巧板,然后让他们说一说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秘密。学生兴趣很浓,分别说出了七巧板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在汇报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我及时纠正他们不准确的描述。最后说明刚才用眼睛找七巧板的秘密的过程就是观察。
“变角度看看看”活动,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先引导他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远处行驶的汽车和近处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同一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说图片中的松树和松针分别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进而引导他们观察花生和花生仁的图片,让他们明白从外到里会看到花生的不同结构。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全面认识物体的特征,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等,让学生既掌握观察的方法,又意识到顺序是多种多样的。
“小巧手动起来”活动,我首先作了铺垫: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可如果用眼不当,就会造成近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让学生讨论保护眼睛的方法并进行展示,认识到正确的读书姿势,掌握做眼保健操防止眼睛疲劳的方法,逐步养成保护眼睛、爱护眼睛的好习惯。
“考眼力找找找”是一个拓展活动,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看谁找得多”的方式,让学生寻找隐藏在“大象”中的动物,并适时提醒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个活动并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动物,只要他们能按顺序找出易于辨别的10种动物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以致用。
生生互动,激趣体验
好动是低年段学生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动起来,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感受科学。如《摸一摸》一课设计了“盲人摸物”的互动活动: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箱子,在里面装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如文具盒、彩笔、橡皮、海绵、尺子等,让学生摸一摸,并借助生活经验说说摸到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猜猜可能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把物品从箱子里拿出来,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有学生猜对了,全班同学自觉地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一点倒是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手摸物体,感知物体特点,描述物体特征,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强化了利用皮肤进行观察的技能。
《闻一闻》一课设计了“闻物猜猜猜”的互动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苹果、菠萝、榴莲、橙子、白醋、白酒等物品。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戴上眼罩,依次闻以上物品,说一说所闻物品的气味,然后猜闻的是什么。在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闻水果、液体、气体气味的方法。学生闻之前,先引导他们讨论,了解闻的正确方法,如闻水果气味的正确方法是: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闻液体的方法是: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闻气味还要讲究规范,增强他们的科学操作意识。
创设情境,快乐游戏
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创设情境,设计一个个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认识科学规律。如《玩磁铁》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磁铁找朋友”游戏。在学生认识了磁铁之后,我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给磁铁找“朋友”。听清游戏规则,实验盒中有很多实验材料(铁丝、曲别针、小铁圈、塑料尺、文具盒、铅笔、橡皮、纸屑、塑料棒、乒乓球等,教师对这些材料一一介绍)。如果磁铁能和哪个物品吸在一起,磁铁和它就是“朋友”;如果不能吸在一起,就不是“朋友”。把是“朋友”的材料放在实验盒外面,不是“朋友”的材料仍留在实验盒里面。咱们比比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做成的物体,他们把玩磁铁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交流能力。
《玩小车》一课,当学生认识到推力和拉力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之后,我设计了“推小车”游戏:推一下小车,手不能越过红线,小车停在中心圆内为胜。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推力不能太大或太小,而且还得对准目标,方向不能偏,这样小车才能停在中心圆内。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有规则意识,增加了活动的艺术性和教育性。
设计比赛,鼓励争先
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是一年级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非常喜爱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可以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分一分》一课中,激趣导入后,我对学生说:“老师为各小组都准备了一套积木。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些积木的特征,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想想怎么把它们分一分。咱们比比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办法多。”这样的小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知道什么是分类,从中领悟到分类要确定一个标准,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再如《运水游戏》一课,可以设计“运水比赛”,引导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想办法把水从一个水槽运到另一个水槽中,比比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又多又好。通过运水活动,学生认识到运水的效果会因工具不同而有差别,进而认识到水之所以能被运输,是因为水会流动。
动手制作,增强信心
动手制作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在制作中,学生既运用所学知识,又锻炼动手能力。当制作成果展现在眼前时,学生的情绪会异常激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增强了学科学的自信心。
在《玩彩泥》一课中,学生在完成活动一、二后,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我趁热打铁地说:刚才玩彩泥的时候,老师发现好多同学对彩泥爱不释手,所以老师还想给大家一次机会,用你的小巧手把彩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水果、玩具、学习用品等,看谁做得又精致又美观。设计这样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对本课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水变咸了》一课中,可以设计“动动巧手做饮料”的制作活动,让学生配制一杯糖水、一杯盐水、一杯橙汁,使他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溶解的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一年级学生对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内容设计为一连串的活动,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如《看一看》一课共有5个活动:小眼睛对对碰、七巧板找不同、变角度看看看、小巧手动起来、考眼力找找找。我依据每个活动的意图,进行了如下设计:
“小眼睛对对碰”的活动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咱们比比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谜语是: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生:眼睛。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你知道自己的眼睛长什么样子吗?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
生:用镜子。
师:你们都知道借助工具来进行观察了,真了不起。借助镜子观察完自己的眼睛,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对方的眼睛,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一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语言表达不规范,他们只需大致说出眼睛的外部特征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记录眼睛的外部特征,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记录能力。
“七巧板找不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了解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在设计此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一玩七巧板,然后让他们说一说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秘密。学生兴趣很浓,分别说出了七巧板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在汇报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我及时纠正他们不准确的描述。最后说明刚才用眼睛找七巧板的秘密的过程就是观察。
“变角度看看看”活动,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先引导他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远处行驶的汽车和近处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同一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说图片中的松树和松针分别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进而引导他们观察花生和花生仁的图片,让他们明白从外到里会看到花生的不同结构。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全面认识物体的特征,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等,让学生既掌握观察的方法,又意识到顺序是多种多样的。
“小巧手动起来”活动,我首先作了铺垫: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可如果用眼不当,就会造成近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让学生讨论保护眼睛的方法并进行展示,认识到正确的读书姿势,掌握做眼保健操防止眼睛疲劳的方法,逐步养成保护眼睛、爱护眼睛的好习惯。
“考眼力找找找”是一个拓展活动,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看谁找得多”的方式,让学生寻找隐藏在“大象”中的动物,并适时提醒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个活动并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动物,只要他们能按顺序找出易于辨别的10种动物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以致用。
生生互动,激趣体验
好动是低年段学生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动起来,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感受科学。如《摸一摸》一课设计了“盲人摸物”的互动活动: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箱子,在里面装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如文具盒、彩笔、橡皮、海绵、尺子等,让学生摸一摸,并借助生活经验说说摸到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猜猜可能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把物品从箱子里拿出来,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有学生猜对了,全班同学自觉地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一点倒是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手摸物体,感知物体特点,描述物体特征,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强化了利用皮肤进行观察的技能。
《闻一闻》一课设计了“闻物猜猜猜”的互动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苹果、菠萝、榴莲、橙子、白醋、白酒等物品。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戴上眼罩,依次闻以上物品,说一说所闻物品的气味,然后猜闻的是什么。在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闻水果、液体、气体气味的方法。学生闻之前,先引导他们讨论,了解闻的正确方法,如闻水果气味的正确方法是: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闻液体的方法是: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闻气味还要讲究规范,增强他们的科学操作意识。
创设情境,快乐游戏
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创设情境,设计一个个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认识科学规律。如《玩磁铁》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磁铁找朋友”游戏。在学生认识了磁铁之后,我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给磁铁找“朋友”。听清游戏规则,实验盒中有很多实验材料(铁丝、曲别针、小铁圈、塑料尺、文具盒、铅笔、橡皮、纸屑、塑料棒、乒乓球等,教师对这些材料一一介绍)。如果磁铁能和哪个物品吸在一起,磁铁和它就是“朋友”;如果不能吸在一起,就不是“朋友”。把是“朋友”的材料放在实验盒外面,不是“朋友”的材料仍留在实验盒里面。咱们比比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做成的物体,他们把玩磁铁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交流能力。
《玩小车》一课,当学生认识到推力和拉力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之后,我设计了“推小车”游戏:推一下小车,手不能越过红线,小车停在中心圆内为胜。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推力不能太大或太小,而且还得对准目标,方向不能偏,这样小车才能停在中心圆内。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有规则意识,增加了活动的艺术性和教育性。
设计比赛,鼓励争先
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是一年级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非常喜爱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可以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分一分》一课中,激趣导入后,我对学生说:“老师为各小组都准备了一套积木。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些积木的特征,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想想怎么把它们分一分。咱们比比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办法多。”这样的小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知道什么是分类,从中领悟到分类要确定一个标准,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再如《运水游戏》一课,可以设计“运水比赛”,引导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想办法把水从一个水槽运到另一个水槽中,比比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又多又好。通过运水活动,学生认识到运水的效果会因工具不同而有差别,进而认识到水之所以能被运输,是因为水会流动。
动手制作,增强信心
动手制作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在制作中,学生既运用所学知识,又锻炼动手能力。当制作成果展现在眼前时,学生的情绪会异常激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增强了学科学的自信心。
在《玩彩泥》一课中,学生在完成活动一、二后,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我趁热打铁地说:刚才玩彩泥的时候,老师发现好多同学对彩泥爱不释手,所以老师还想给大家一次机会,用你的小巧手把彩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水果、玩具、学习用品等,看谁做得又精致又美观。设计这样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对本课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水变咸了》一课中,可以设计“动动巧手做饮料”的制作活动,让学生配制一杯糖水、一杯盐水、一杯橙汁,使他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溶解的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