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只注意文学作品讲读的情感教育,却忽视了作文课的情感教育,在作文指导及作文讲评过程中,大多重视篇章结构及具体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张扬,心灵抒发。常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就会日益减弱,没有创作的快感与冲动,有血有肉、波澜跌宕的热血文章逐渐变成感情僵化、空洞乏味的八股文章。 要提高每一篇作文的品味,要让每一位学生写出情文并茂、具有个性特色的作文,就要让每一篇范文中的“情”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学生的“心”,让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能写出浓浓的一个“情”。
一、以声激情
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习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声激情包括设计精妙的导语,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分析语言,以及动情的“美读”。优秀的作品无不浸润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包括学生的习作)如果能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自然会沉醉于文字所塑造出来的优美意境。我在讲评《母亲》作文时,很投入、很动情地朗读了一篇习作,同时配上与文章相应的电视片,使学生立体地、运动地、直观地感受文章内容的同时,被老师的“美读”深深打动,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老师朗读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读完之后,静寂片刻,接着掌声雷动,学生情绪激动,进入了极好的教学情境之中。
二、以事引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要做有心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文天祥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苏轼真挚感人的兄弟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李商隐志同道合的朋友之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出了李清照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没有情。怎么能“笔落惊风雨”?没有情,怎么能“诗成泣鬼神”?
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刻意追求事件的震撼力,给人失真之感,没有达到事件本身所应具有的感染力。如:写—邂逅相遇的小女孩,多写她如何善解人意,最后被白血病夺去生命;写恩师轻则卧病在床,重则英年早逝;写亲情,多写亲人逝去,叹自己形影相吊;二是写了真实的事件,却如记流水账,流于平淡,淡而无味。把这两种错误倾向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老师应善于设置“愤悱”情境(即问题情境),恰如其分地加以诱导,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所以我在学生处于两难境地之时,加以引导提出问题:既然有很多人乐于选取惊心动魄的大题材来打动人,我们也常常为电视剧中主人公的坎坷命运而落泪,那么你觉得平时作文要想感动人应选轰轰烈烈的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问题提出后,学生意趣盎然,纷纷发表个人看法,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对于大小题材的选择不应有固定的模式,但应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贴近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啊!”所以生活中有感天动地的大事要写,不但自己感动,还要写出来感召他人。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我们中更多的人一生都可能不会经历到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那么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常小事如何打动人呢?这就要求作者通过细心地观察、深刻地感悟,选取朴素真实的材料,表达细腻、动人的情感,善于抒写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但从未仔细咀嚼过的一种况味,每个人潜意识中都很熟悉但不曾表达出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了使学生能够具体地感受,我拿出一句六岁的小孩写的小诗:“妈妈是一杯酒,爸爸喝一口就醉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一下这种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感悟。
三、以情唤情
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甘苦、共患难、相濡以沫的境遇已渐渐远离人群,于是人们所表现出的情感日趋淡漠,与母亲之间似乎也缺少了一个苹果分开来吃的那种虽苦尤甜的温馨。是人们没有情感了吗?不是,只是很多人的情感处于沉睡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去唤醒。作为教师,则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唤醒学生情感的责任。《母亲》一文之所以很多同学写得干瘪无味,就在于学生没有动情去体味、去感悟来自母亲的关心、爱护。于是,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调查,要求学生实话实说:①高二了仍需妈妈替你洗衣服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②你们中间给妈妈洗过衣服的请举手(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声问:“洗过一次算吗?”我说:“可以算”。才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③早晨起床自己叠被子的同学请举手。(又是零星的几名学生举手,此时更多的学生低下头去,一部分学生向举手的同学投去敬佩的目光)我感到时机成熟了,于是满含真情地说道:“我想此时此刻面对此景,老师不必再多说什么了,事实已证明:我们中的多数人已认可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了,我们自己也理所当然地承受着,甚至有的人想都没有想过我该为母亲做点什么,是同学们没有情感吗?可我分明从许多同学的脸上看到了歉疚、自责与不安,从举手的同学脸上看到了骄傲与自豪,从同学的目光中看到了敬意与羡慕。愿我们时刻唤醒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情感再度芬芳。”通过启动学生心中已有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对生活、对亲人、对朋友的理解、感悟、感激之情,学生如梦初醒般忽然看到自己的身边情感无处不在。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本源寻到以后,就应寻到一个表达的载体,那便是写作方法,它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从课堂上学,从文学作品中学,从生活中学。
只要细心观察、深刻感悟,去寻求贴近生活的素材,不断地唤醒,热情地投入,再加之深厚的写作技法,那么生活中的趣文乐事、成长中的烦恼忧思、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情感都会在学生的笔下折射出动人的光辉。
为了使学生将唤醒的情感有效地付诸文字,我留了这样—道作业题:希望每位同学重新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一定要写,但不是现在,我希望每位同学回家以后用心去观察去体味一下母亲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名同学回家做一天母亲每天必做的家务,然后再写作文,在母亲生日那天作为礼物把这篇作文献给母亲。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情感便是作者创作的生命之源,让我们用心去感悟生命,用笔去抒写让你感动的一切,哪怕是一声问候,一个微笑,抑或是秋天里飘零的一片落叶。这段是我在这次作文讲评课中的结束语,整堂课以“情”字开头,“情”字做结。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留连忘返,既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写作兴趣,师生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 梁 媛
一、以声激情
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习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声激情包括设计精妙的导语,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分析语言,以及动情的“美读”。优秀的作品无不浸润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包括学生的习作)如果能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自然会沉醉于文字所塑造出来的优美意境。我在讲评《母亲》作文时,很投入、很动情地朗读了一篇习作,同时配上与文章相应的电视片,使学生立体地、运动地、直观地感受文章内容的同时,被老师的“美读”深深打动,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老师朗读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读完之后,静寂片刻,接着掌声雷动,学生情绪激动,进入了极好的教学情境之中。
二、以事引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要做有心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文天祥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苏轼真挚感人的兄弟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李商隐志同道合的朋友之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出了李清照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没有情。怎么能“笔落惊风雨”?没有情,怎么能“诗成泣鬼神”?
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刻意追求事件的震撼力,给人失真之感,没有达到事件本身所应具有的感染力。如:写—邂逅相遇的小女孩,多写她如何善解人意,最后被白血病夺去生命;写恩师轻则卧病在床,重则英年早逝;写亲情,多写亲人逝去,叹自己形影相吊;二是写了真实的事件,却如记流水账,流于平淡,淡而无味。把这两种错误倾向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老师应善于设置“愤悱”情境(即问题情境),恰如其分地加以诱导,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所以我在学生处于两难境地之时,加以引导提出问题:既然有很多人乐于选取惊心动魄的大题材来打动人,我们也常常为电视剧中主人公的坎坷命运而落泪,那么你觉得平时作文要想感动人应选轰轰烈烈的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问题提出后,学生意趣盎然,纷纷发表个人看法,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对于大小题材的选择不应有固定的模式,但应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贴近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啊!”所以生活中有感天动地的大事要写,不但自己感动,还要写出来感召他人。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我们中更多的人一生都可能不会经历到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那么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常小事如何打动人呢?这就要求作者通过细心地观察、深刻地感悟,选取朴素真实的材料,表达细腻、动人的情感,善于抒写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但从未仔细咀嚼过的一种况味,每个人潜意识中都很熟悉但不曾表达出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了使学生能够具体地感受,我拿出一句六岁的小孩写的小诗:“妈妈是一杯酒,爸爸喝一口就醉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一下这种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感悟。
三、以情唤情
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甘苦、共患难、相濡以沫的境遇已渐渐远离人群,于是人们所表现出的情感日趋淡漠,与母亲之间似乎也缺少了一个苹果分开来吃的那种虽苦尤甜的温馨。是人们没有情感了吗?不是,只是很多人的情感处于沉睡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去唤醒。作为教师,则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唤醒学生情感的责任。《母亲》一文之所以很多同学写得干瘪无味,就在于学生没有动情去体味、去感悟来自母亲的关心、爱护。于是,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调查,要求学生实话实说:①高二了仍需妈妈替你洗衣服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②你们中间给妈妈洗过衣服的请举手(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声问:“洗过一次算吗?”我说:“可以算”。才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③早晨起床自己叠被子的同学请举手。(又是零星的几名学生举手,此时更多的学生低下头去,一部分学生向举手的同学投去敬佩的目光)我感到时机成熟了,于是满含真情地说道:“我想此时此刻面对此景,老师不必再多说什么了,事实已证明:我们中的多数人已认可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了,我们自己也理所当然地承受着,甚至有的人想都没有想过我该为母亲做点什么,是同学们没有情感吗?可我分明从许多同学的脸上看到了歉疚、自责与不安,从举手的同学脸上看到了骄傲与自豪,从同学的目光中看到了敬意与羡慕。愿我们时刻唤醒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情感再度芬芳。”通过启动学生心中已有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对生活、对亲人、对朋友的理解、感悟、感激之情,学生如梦初醒般忽然看到自己的身边情感无处不在。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本源寻到以后,就应寻到一个表达的载体,那便是写作方法,它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从课堂上学,从文学作品中学,从生活中学。
只要细心观察、深刻感悟,去寻求贴近生活的素材,不断地唤醒,热情地投入,再加之深厚的写作技法,那么生活中的趣文乐事、成长中的烦恼忧思、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情感都会在学生的笔下折射出动人的光辉。
为了使学生将唤醒的情感有效地付诸文字,我留了这样—道作业题:希望每位同学重新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一定要写,但不是现在,我希望每位同学回家以后用心去观察去体味一下母亲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名同学回家做一天母亲每天必做的家务,然后再写作文,在母亲生日那天作为礼物把这篇作文献给母亲。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情感便是作者创作的生命之源,让我们用心去感悟生命,用笔去抒写让你感动的一切,哪怕是一声问候,一个微笑,抑或是秋天里飘零的一片落叶。这段是我在这次作文讲评课中的结束语,整堂课以“情”字开头,“情”字做结。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留连忘返,既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写作兴趣,师生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 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