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本位”是祖上传下来的传统,过去谁人不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如今虽然都说“行行出状元”,但还是有许多人梦想着台上风光、台下潇洒。
盛世当个太平官,“治人”又不必太劳心,想当这样的官于理于情都可以理解。奇怪的是:历史上身逢乱世也有那么多的人蝇营狗苟地要当官。明末,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钱谦益等拥弘光为帝于南京。此时,清军长驱直入,局势岌岌可危,小朝廷财力难支,无以为计。太尉阮大铖却见解独到,说:“国家何患无财?……但命纳银若干于官,欲纠者免纠,欲荐者予荐,推而广之,公币充矣。”读史至此,我还在担心,那些原本要受国法政纪处分者尚可能以钱换命保位,而当此乱世还会有人愿意捐钱买官吗?出乎意料的是竟然一时“纳者麇至”,以至于“绣衣大扇,招摇道途”。看来还是奸臣阮大铖懂得世道人心。
捐几百以至数千两银子买个乱世官来做,这到底为了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救亡图存,只要看一看当时官场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就知道了,这无非是为了更多地敛财。
更有甚者,弘光垮台后,又有个永历小朝廷,颠沛流离,惶惶不可终日,却依然求官者趋之若鹜。小朝廷演的仍是弘光的故技——卖官。结果南宁地面竟也是“弹冠者遍地”,一时人情“以出仕为荣,不仕为辱矣”,“左、右二江,人不称官者少矣”。小朝廷自身难保,当官的想贪也没处可贪,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当官?恐怕只为求名而已,哪怕在风雨飘摇中混个官名也好。看来,官贵民贱,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当官一途,自古国人有瘾在焉。因为一可图利,二可求名,即使不能兼得,也可获取其一,官迷心窍实在不足为奇。奇怪的倒是有官不去当,哪怕是乱世之官。同是崇祯末年,北京一小百姓听说朝廷缺少军饷,就将平生积蓄的三百两银子全部捐给官府,皇帝一兴奋要封他个官做做,他倒辞谢道:遇此乱世,留财无用,性命都难保了,哪还想去当官!他无论如何也不接受皇帝的这一番美意。话说到此,我觉得这就是小百姓的大觉悟。
盛世当个太平官,“治人”又不必太劳心,想当这样的官于理于情都可以理解。奇怪的是:历史上身逢乱世也有那么多的人蝇营狗苟地要当官。明末,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钱谦益等拥弘光为帝于南京。此时,清军长驱直入,局势岌岌可危,小朝廷财力难支,无以为计。太尉阮大铖却见解独到,说:“国家何患无财?……但命纳银若干于官,欲纠者免纠,欲荐者予荐,推而广之,公币充矣。”读史至此,我还在担心,那些原本要受国法政纪处分者尚可能以钱换命保位,而当此乱世还会有人愿意捐钱买官吗?出乎意料的是竟然一时“纳者麇至”,以至于“绣衣大扇,招摇道途”。看来还是奸臣阮大铖懂得世道人心。
捐几百以至数千两银子买个乱世官来做,这到底为了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救亡图存,只要看一看当时官场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就知道了,这无非是为了更多地敛财。
更有甚者,弘光垮台后,又有个永历小朝廷,颠沛流离,惶惶不可终日,却依然求官者趋之若鹜。小朝廷演的仍是弘光的故技——卖官。结果南宁地面竟也是“弹冠者遍地”,一时人情“以出仕为荣,不仕为辱矣”,“左、右二江,人不称官者少矣”。小朝廷自身难保,当官的想贪也没处可贪,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当官?恐怕只为求名而已,哪怕在风雨飘摇中混个官名也好。看来,官贵民贱,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当官一途,自古国人有瘾在焉。因为一可图利,二可求名,即使不能兼得,也可获取其一,官迷心窍实在不足为奇。奇怪的倒是有官不去当,哪怕是乱世之官。同是崇祯末年,北京一小百姓听说朝廷缺少军饷,就将平生积蓄的三百两银子全部捐给官府,皇帝一兴奋要封他个官做做,他倒辞谢道:遇此乱世,留财无用,性命都难保了,哪还想去当官!他无论如何也不接受皇帝的这一番美意。话说到此,我觉得这就是小百姓的大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