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国恒河猴结核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中国恒河猴作为结核病动物模型做出评价。
方法应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12只中国恒河猴分为注入低菌量组(20 CFU)、注入高菌量组(100 CFU)和滴注高菌量组(100 CFU),每组4只,雌雄各半。将MTB分别通过支气管镜和气管内滴注法感染猴,动态观察恒河猴的临床表现,定期进行ESR、C反应蛋白、PPD试验和X线胸片检查,感染后24周行病理检查。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
结果3组感染MTB的恒河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体重下降、食欲下降和咳嗽等症状,体温于感染后8周达到高峰[(40.1±0.2) ℃],感染后24周体重下降明显[(-5.5±5.6) %],感染后6~8周ESR明显升高[(36±40) mm/1 h],感染后6~24周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75.8±49.8) mg/L],旧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阳性。注入低菌量组动物的病变进展缓慢,X线胸片以斑片影为主,注入高菌量组和滴注高菌量组动物的病变发展迅速,4~12周以斑片影和结节影为主,12~24周以片状影和实变影多见。肺组织、纵隔淋巴结、肾脏和脾脏可见与人结核病相似的结核性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均为阳性,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为注入高菌量组>滴注高菌量组>注入低菌量组,注入高菌量组右肺细菌载量[(6.7±1.0) lg CFU/g]高于注入低菌量组和滴注高菌量组[(5.9±1.3) lg CFU/g和(5.8±2.0) lg CFU/g],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P>0.05)。
结论中国恒河猴经支气管镜和气管内滴注MTB均可成功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结核病模型,其临床表现、疾病进展及病理改变与人原发性结核病和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