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淡是文章风格的一种类型,它通过细小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好,表达作者自然率真的生活情趣和真实深厚的内在感情,平淡风格的文章其写作材料往往是平凡细小普通多部分人注意的细节,其中的感情往往是内敛的,感情表达是有所控制的。引导中学生写平淡风格的作文首先要动员学生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其次抒发感情要含蓄、内敛,让感情徐徐而出,切记直抒胸臆,一览无余。
【关键词】风格;平淡;细节;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其平淡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描画了一代田园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内心恬静和谐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成为千古传诵、历久不衰的文学名句。细读品味,还可以发现它给我们的写作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的风格是多样的: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酣畅是一种风格,壁立千仞、剑阁突兀的峥嵘是一种风格,高山巍峨、大气磅礴的雄浑是一种风格,花影婆娑、暗香浮动的迷人是一种风格,同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悠远也是一种风格,而且这是一种很高的作文境界,非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写作功底和和谐的内心修養难以达到。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而“悠然见南山”则是一种生活的真趣和诗意。诗人在很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在东篱下采菊,抬起头来,一抹淡淡的远山扑入眼帘,无意中心与物遇,物我两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诗人用平常的素材,平淡的语言表现出高洁和谐的内心情怀和志趣,从而将平淡与诗意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艺术止境。陶渊明的大多数诗都体现了这一风格,自然、质朴、恬淡,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透过平淡散缓的语言外壳,我们常能领略体味到包含于其中的真情深意和丰富内涵,真如苏东坡评价的“质而实绮,癯而实庾”。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追求绚烂的文风:写景状物唯恐不能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唯恐不能浮华艳丽,抒发感情唯恐不能淋漓尽致,选材剪裁唯恐不能动人心魄,甚至为文造情,以致满目雕琢,这样的文章看似文采斐然,实际上华而不实。因此去浮华、洗铅尘,培养平淡的作文风格十分重要。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是平凡的人和事,很少有惊心动魄和轰动效应的事。如何在平凡细小的题材中写出醇厚的韵味,浓郁的诗意和深远的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这里首先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往往把平淡理解为文章的弊病,视平淡为下品。实际上,平淡是与浓烈相对的一种风格,它指的是材料的平凡细小,语言的质朴平实。平淡并不是淡而无味,它是“豪华落尽”后的真淳,是苏东坡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宋诗人梅尧成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在这方面,除了陶渊明外,古代的归有光、现代的周作人、吴伯箫等人的散文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归有光的散文天然无雕饰,平淡见深情,记家庭小事,怀亲旧好友,短小精美,真切动人,读之催人泪下。周作人提倡简淡文风的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主张客观描述,不作议论和抒情,他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在平淡冲和之中,一股浓浓的乡思涓涓流淌。吴伯箫的散文文笔朴实,不事藻饰,但却表现出的延安军民和谐温馨、健康向上的战斗生活,令人心向往之。
写好平淡作文首先要培养对生活的情趣和热爱。文章的诗意来自于作者和谐崇高的心灵,只有热爱生活,情怀高尚,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此这般,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叙事状物自然会笔端含情,景物、人物等必然会着以作者的感情色彩。陶渊明之所以能写出那样韵味天成的诗,关键在于他对生活是非常的热爱。如果心灵淡漠,那么写成的文章只能是自言自语,或者矫情作伪,令人生厌。
写好平淡作文还要注意感情的控制。心灵游弋于情感的湖水,而笔端作平静的描述,让感情的溪水缓缓地在不易察觉中流淌,而不是喷涌式的抒发,最好不要做直接的抒情,这样感情始终能成为文章发展的内驱力,而且由于字里行间始终有感情的流淌和浸润,才使文章始终保持一种鲜活的灵性,氤氲着一层迷离的诗意,呈现出淡远或悠然的意境,像云舒卷于天际,似花飘然于庭前,如水无声而潜流,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写好平淡作文还要注意语言的浓淡。和平淡相一致,这种作文语言不易浓妆艳抹,以质朴、自然、平实为宜。伟大的东西总是以平凡的面目出现,文章一样,要防止以辞害意的现象。
陶情养性是写好平淡作文的基础和根本,是“养其根,俟其实”的环节,根深才能叶茂。感情内敛会使文章富有张力,并散发出醇厚的韵味。朴实语言是平淡作文的外衣。只有抓住培养情趣的根本,掌握情感抒发的关键,把握好语言的色彩的浓淡,才能将平淡与诗意完美结合,从而收到言近旨远,语淡情深的效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才能得到理想的表现。
作者简介:程效恒,1970年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定西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安定区聘请的“语言文字咨询专家”,获第十一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论文大赛三等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省级以上获奖10多次。
(编辑:郭恒)
【关键词】风格;平淡;细节;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其平淡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描画了一代田园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内心恬静和谐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成为千古传诵、历久不衰的文学名句。细读品味,还可以发现它给我们的写作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的风格是多样的: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酣畅是一种风格,壁立千仞、剑阁突兀的峥嵘是一种风格,高山巍峨、大气磅礴的雄浑是一种风格,花影婆娑、暗香浮动的迷人是一种风格,同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悠远也是一种风格,而且这是一种很高的作文境界,非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写作功底和和谐的内心修養难以达到。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而“悠然见南山”则是一种生活的真趣和诗意。诗人在很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在东篱下采菊,抬起头来,一抹淡淡的远山扑入眼帘,无意中心与物遇,物我两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诗人用平常的素材,平淡的语言表现出高洁和谐的内心情怀和志趣,从而将平淡与诗意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艺术止境。陶渊明的大多数诗都体现了这一风格,自然、质朴、恬淡,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透过平淡散缓的语言外壳,我们常能领略体味到包含于其中的真情深意和丰富内涵,真如苏东坡评价的“质而实绮,癯而实庾”。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追求绚烂的文风:写景状物唯恐不能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唯恐不能浮华艳丽,抒发感情唯恐不能淋漓尽致,选材剪裁唯恐不能动人心魄,甚至为文造情,以致满目雕琢,这样的文章看似文采斐然,实际上华而不实。因此去浮华、洗铅尘,培养平淡的作文风格十分重要。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是平凡的人和事,很少有惊心动魄和轰动效应的事。如何在平凡细小的题材中写出醇厚的韵味,浓郁的诗意和深远的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这里首先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往往把平淡理解为文章的弊病,视平淡为下品。实际上,平淡是与浓烈相对的一种风格,它指的是材料的平凡细小,语言的质朴平实。平淡并不是淡而无味,它是“豪华落尽”后的真淳,是苏东坡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宋诗人梅尧成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在这方面,除了陶渊明外,古代的归有光、现代的周作人、吴伯箫等人的散文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归有光的散文天然无雕饰,平淡见深情,记家庭小事,怀亲旧好友,短小精美,真切动人,读之催人泪下。周作人提倡简淡文风的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主张客观描述,不作议论和抒情,他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在平淡冲和之中,一股浓浓的乡思涓涓流淌。吴伯箫的散文文笔朴实,不事藻饰,但却表现出的延安军民和谐温馨、健康向上的战斗生活,令人心向往之。
写好平淡作文首先要培养对生活的情趣和热爱。文章的诗意来自于作者和谐崇高的心灵,只有热爱生活,情怀高尚,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此这般,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叙事状物自然会笔端含情,景物、人物等必然会着以作者的感情色彩。陶渊明之所以能写出那样韵味天成的诗,关键在于他对生活是非常的热爱。如果心灵淡漠,那么写成的文章只能是自言自语,或者矫情作伪,令人生厌。
写好平淡作文还要注意感情的控制。心灵游弋于情感的湖水,而笔端作平静的描述,让感情的溪水缓缓地在不易察觉中流淌,而不是喷涌式的抒发,最好不要做直接的抒情,这样感情始终能成为文章发展的内驱力,而且由于字里行间始终有感情的流淌和浸润,才使文章始终保持一种鲜活的灵性,氤氲着一层迷离的诗意,呈现出淡远或悠然的意境,像云舒卷于天际,似花飘然于庭前,如水无声而潜流,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写好平淡作文还要注意语言的浓淡。和平淡相一致,这种作文语言不易浓妆艳抹,以质朴、自然、平实为宜。伟大的东西总是以平凡的面目出现,文章一样,要防止以辞害意的现象。
陶情养性是写好平淡作文的基础和根本,是“养其根,俟其实”的环节,根深才能叶茂。感情内敛会使文章富有张力,并散发出醇厚的韵味。朴实语言是平淡作文的外衣。只有抓住培养情趣的根本,掌握情感抒发的关键,把握好语言的色彩的浓淡,才能将平淡与诗意完美结合,从而收到言近旨远,语淡情深的效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才能得到理想的表现。
作者简介:程效恒,1970年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定西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安定区聘请的“语言文字咨询专家”,获第十一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论文大赛三等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省级以上获奖10多次。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