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下看于老师的“第八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ish_z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永正老师曾应孙双金校长的邀请,上过一堂阅读观摩课。于老师授课的内容是《新型玻璃》。课上他请一位女生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也许是紧张,也许是不太熟练,那位女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这时于老师亲切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小女孩又读了一遍。这一次虽然流畅了一些,却把“被”字读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非常着急,失去了信心,很想坐下。这时于老师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心里默念一遍,第八次你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那位女学生照着于老师的话去做了。第八次,第八次她终于成功了,读得正确而又流畅。这时,于老师又和全班学生一起为她鼓掌。掌声响毕,于老师郑重地对她说:“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这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1996年的隆冬。时隔20多年,在课改已向纵深扎实推进的今天,它依然熠熠生辉,依然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
  启示一:我们的阅读课应以读为主
  课标指出,我们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笔者以为,语感的形成,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体验不是靠教師苦口婆心的讲解,不分轻重缓急的灌输,而是靠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在读中悟其义,悟其理,悟其情;在读中将课文优美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加以存储,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积淀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在评价语文教学时,就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标准,占总分的40%。他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启示二: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应以激励为主
  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但要“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更要在学生有困难时“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并将这种勇气和战胜困难的经历作为下次阅读的动力。如此循环,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反之,如果迫不及待地请他人去读,那么这小小的困难便会成为学生心里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久而久之,更会发展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阅读鸿沟。再看看于老师,八次不厌其烦的鼓励,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末了,还送上一句“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也难怪那位女学生会在课后动情地对于老师说:“于老师,我觉得您就像我的父亲。欢迎您再到我们班上课。”
  启示三:我们的阅读课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多年前,于老师就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育了我们。难怪结束时,一位教师会握着于老师的手说:“于老师,您是真教,而且会教!”何谓真教?何谓会教?说白了,那是于老师的心中时刻装着每一位学生,他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基础,要让他们享受学习,学会学习,热爱学习。”我想,这除了高超的教育艺术之外,更需要拥有一颗平等心,拥有一颗爱心,去尊重、关注每一位学生。回头看看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身边,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教师为了完成制订的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了获得满场的喝彩、个人的虚荣,硬把我们的学生变成表演的工具,任其摆布的棋子。这些现象也告诉我们,课程理念的渗透与实施仍需一段时间,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实验小学育才路校区)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时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及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实现方式,期望能对教学改革的趋向及职业院校的实践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翻转课堂;价值取向;上海职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书法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也是语言文字素养积累的一个开端,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可见,语文教学和毛笔字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那么,该怎样结合小学语文课程,开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然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学会读图是第一步。遗憾的是,虽然不少教师很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是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只一味让学生自己去读图,这无形之中影响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效果。笔者通过读图“三策”,着力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实效,以便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图文时代。  一、针对平面图,
当下语文教学,在传统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扭转了语文教学漫无目的、毫无抓手的尴尬局面。但究竟何为语文核心素养,各学派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总体归结起来,无外乎这四个维度: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文本解读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尺。要想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本解读时不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高效的文本对话不能“一把抓”,而应该基于关键点切入。有很多课文的“题眼”精确地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题眼”切入,进行高效的文本对话。如,《云雀的心愿》讲述了小云雀在妈妈带领之下飞过森林、大河、沙漠的经历,揭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心愿”对课文展开高效阅读,以
星星挂满树梢时,荷花池要开舞会了。青蛙小姐要邀请穿着最体面的先生共舞。  大早,蛤蟆先生就开始准备了。  一定要头发干净,衣着整洁。蛤蟆先生洗了三次澡,还洒了香水呢!  白色衬衫,黑色燕尾服,黑色漆皮鞋,白色的手套。蛤蟆先生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哇!真精神。  参加舞会,遵守时间是首要的礼仪。蛤蟆先生把土豆马车开得飞快,驾、驾、驾……  “停一停,停一停!”蜗牛妈妈站在野豌豆上挥动着草帽喊。  “什么
熊小弟的『標志』之旅
何谓“语文要素”?结合统编教材,我的理解就是将课标中提到的学段目标进行细化,然后逐一落实到每册教材单元练习之中的学习内容。对于第一学段统编教材来说,其“语文要素”主要聚焦在课后习题中,包括“语文园地”,还有“泡泡”提醒等。研读课后习题,一般情况下由识字写字、朗读积累、表达指导等几个方面构成。笔者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课后习题为例,借助“语文要素”走进统编教材。  一、重视语文知识,夯实学习基础  对于
【摘 要】倡导“适合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体现以人為本,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具体实施中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学生为主体”的适用性,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职校办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4-0035-04  【作者简介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词大意: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已经凋谢,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在诗句里,我们直观地看到了诗人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不同”的景物节候所做的描写。细读不难发现在平淡自然的小诗里,藏着诗人对山中春归的惊喜。“长恨春归无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