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位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蕴藏在古诗中的美,从中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分享美,使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令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美育
审美是一种高的人生境界,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而古诗都是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为读者描绘美的画面、营造美的意境、诠释美的情感。所以说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位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蕴藏在古诗中的美,从中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分享美,使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令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
一、享受音乐美
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声交错使用,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富有音乐的特色。因此,诵读就成了体验古诗音乐美的主要途径。
1.把握古诗节奏进行诵读
古诗的每一句都讲究平仄相间,通常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因为近体诗是奇数字句的,所以有一个单音节音步。朗读时,音步之间要稍做停顿,从而形成节拍。每个音步内又有一至两个重音,每个音节的长短不能统一,这样,整齐的节拍与轻重音交替有规则地出现,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如我在指导朗读《咏柳》时这样处理的: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表示停顿,“·”表示读得稍慢读得略重,“ ———”表示读得稍快)
2.体会古诗中的情感进行诵读
郭沫若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诵读古诗不仅讲求节奏的变化,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将诗人蕴涵于古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指导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朋友或亲人离别时的情景与心情,以情移情,用缓慢、低沉的音调将不舍朋友离去的心情表现出来。又如: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要用热情奔放的声调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以及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现出来。
3.品味古韵进行诵读
古今汉语语音发生了种种变化,根据某些突出的语音特点,六朝到唐宋时的语音被称为“中古音”。福建师大闽南话专家马重奇教授研究认为,闽南方音相对完整地保持了河洛古音的特色,被誉为“中古音的活化石”。因此,有些古诗用普通话来诵读不押韵,而用闽南语诵读用韵就和谐了。例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改用闽南语(类似xiá)读就押韵了。作为闽南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尝试用闽南语诵读古诗。
二、感受画面美
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是大气磅礴的山川画;有的是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画;有的是刻画细腻的人物画;有的是充满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画……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立体生动的画面,再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领略古诗中的画面美。
1.作画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人的语言转化为图画,特别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例如:教学《春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作画,值得注意的是“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因为它是虚写,没有具体描写作者看到什么新奇美丽的景色,所以,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在画中补白。
2.表演
古代诗歌有些寓情于景,有些融入叙事成分,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对于这类诗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进行表演,再现当时的情景。
例如:教学张籍的《秋思》,学生通过对诗的理解然后开始表演——“诗人”走到院子里,这时一阵风吹过,将黄叶吹落。诗人看着地上的落叶说:“咳,这么快,秋天又来了。不知不觉,我已经离家三年了,不知家中的老父母身体如何?兄弟姐妹可好?我还是写封信回家问候问候吧。”“诗人”转身走入屋内开始写信。写完信之后,托一位正要回家的老乡带回去。但老乡接过信,正要跨马出发时,“诗人”叫住老乡:“鸿杰兄,等等,让我再看看家书,看看里面还没有没些遗漏的。”“诗人”取回并打开已经封好的家书,认真地看了起来……学生一系列的表演,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扩写
古诗构思精巧、语言精练概括,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加以形象,对古诗进行补白、扩写。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我让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的话语,想象孟浩然如何踏上船离去,李白如何目送搭载孟浩然的船离去,当时心里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用文字将这些细节展示出来,用不同的方式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切友情表现出来。
三、品味语言美
古诗是语言的精华。它浓缩、精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品析,从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时,我抓住“绿”字,向学生讲述了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他三次修改这行诗,由原来的“到”,接着改为“入、过”,最后敲定为“绿”的故事。并通过将“绿”与“到、入、过”的比较,来感受诗人用这“绿”这一字将春风染绿大地,动感地表现出来。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揣摩,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到古人用字遣词的造诣。
古代诗人不但用字精准,而且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的细细品味。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先让学生看录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眼中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诗仙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接着抓住“三千尺”、“落九天”这两个词让学生感受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的妙处。学生在惊叹于古人超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同时,尝试模仿古人的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当中。
四、体会情感美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中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古诗是诗人情感抒发的外在表现,同时也隐藏了诗人内在的修养、品格及抱负。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如:《锄禾》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李绅对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给予了真挚的同情。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参加军训的亲身体验,移情感知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从而得知粮食“粒粒皆辛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是否珍惜粮食,今后又该怎么做?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爱惜粮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又如:教师在教《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并结合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这一首首古诗中传递的感人的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诗这一瑰丽的奇葩之所以流传到今天,依靠的是它的内在美,如果我们能认真读之、咏之,品之,必能使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达到完美地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美育
审美是一种高的人生境界,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而古诗都是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为读者描绘美的画面、营造美的意境、诠释美的情感。所以说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位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蕴藏在古诗中的美,从中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分享美,使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令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
一、享受音乐美
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声交错使用,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富有音乐的特色。因此,诵读就成了体验古诗音乐美的主要途径。
1.把握古诗节奏进行诵读
古诗的每一句都讲究平仄相间,通常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因为近体诗是奇数字句的,所以有一个单音节音步。朗读时,音步之间要稍做停顿,从而形成节拍。每个音步内又有一至两个重音,每个音节的长短不能统一,这样,整齐的节拍与轻重音交替有规则地出现,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如我在指导朗读《咏柳》时这样处理的: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表示停顿,“·”表示读得稍慢读得略重,“ ———”表示读得稍快)
2.体会古诗中的情感进行诵读
郭沫若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诵读古诗不仅讲求节奏的变化,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将诗人蕴涵于古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指导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朋友或亲人离别时的情景与心情,以情移情,用缓慢、低沉的音调将不舍朋友离去的心情表现出来。又如: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要用热情奔放的声调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以及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现出来。
3.品味古韵进行诵读
古今汉语语音发生了种种变化,根据某些突出的语音特点,六朝到唐宋时的语音被称为“中古音”。福建师大闽南话专家马重奇教授研究认为,闽南方音相对完整地保持了河洛古音的特色,被誉为“中古音的活化石”。因此,有些古诗用普通话来诵读不押韵,而用闽南语诵读用韵就和谐了。例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改用闽南语(类似xiá)读就押韵了。作为闽南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尝试用闽南语诵读古诗。
二、感受画面美
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是大气磅礴的山川画;有的是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画;有的是刻画细腻的人物画;有的是充满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画……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立体生动的画面,再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领略古诗中的画面美。
1.作画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人的语言转化为图画,特别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例如:教学《春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作画,值得注意的是“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因为它是虚写,没有具体描写作者看到什么新奇美丽的景色,所以,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在画中补白。
2.表演
古代诗歌有些寓情于景,有些融入叙事成分,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对于这类诗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进行表演,再现当时的情景。
例如:教学张籍的《秋思》,学生通过对诗的理解然后开始表演——“诗人”走到院子里,这时一阵风吹过,将黄叶吹落。诗人看着地上的落叶说:“咳,这么快,秋天又来了。不知不觉,我已经离家三年了,不知家中的老父母身体如何?兄弟姐妹可好?我还是写封信回家问候问候吧。”“诗人”转身走入屋内开始写信。写完信之后,托一位正要回家的老乡带回去。但老乡接过信,正要跨马出发时,“诗人”叫住老乡:“鸿杰兄,等等,让我再看看家书,看看里面还没有没些遗漏的。”“诗人”取回并打开已经封好的家书,认真地看了起来……学生一系列的表演,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扩写
古诗构思精巧、语言精练概括,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加以形象,对古诗进行补白、扩写。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我让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的话语,想象孟浩然如何踏上船离去,李白如何目送搭载孟浩然的船离去,当时心里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用文字将这些细节展示出来,用不同的方式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切友情表现出来。
三、品味语言美
古诗是语言的精华。它浓缩、精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品析,从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时,我抓住“绿”字,向学生讲述了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他三次修改这行诗,由原来的“到”,接着改为“入、过”,最后敲定为“绿”的故事。并通过将“绿”与“到、入、过”的比较,来感受诗人用这“绿”这一字将春风染绿大地,动感地表现出来。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揣摩,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到古人用字遣词的造诣。
古代诗人不但用字精准,而且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的细细品味。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先让学生看录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眼中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诗仙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接着抓住“三千尺”、“落九天”这两个词让学生感受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的妙处。学生在惊叹于古人超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同时,尝试模仿古人的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当中。
四、体会情感美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中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古诗是诗人情感抒发的外在表现,同时也隐藏了诗人内在的修养、品格及抱负。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如:《锄禾》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李绅对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给予了真挚的同情。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参加军训的亲身体验,移情感知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从而得知粮食“粒粒皆辛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是否珍惜粮食,今后又该怎么做?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爱惜粮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又如:教师在教《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并结合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这一首首古诗中传递的感人的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诗这一瑰丽的奇葩之所以流传到今天,依靠的是它的内在美,如果我们能认真读之、咏之,品之,必能使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达到完美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