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与标注质量控制体系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9年,上海)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c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消化内镜领域的探索和运用,作为人工智能学习材料的内镜影像,其数据质量逐渐受到关注。本共识聚焦于人工智能相关内镜数据的采集与标注,着力阐明数据采集、标注、存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使用标准等关键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内镜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调优与测评,进一步推动我国消化内镜人工智能平台的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2种不同缝线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于解放军乌鲁木齐市第474医院住院并手术的翼状胬肉患者128例(12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64眼)。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连续缝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间断缝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观察2组术后1、3、7 d的疼痛、角膜刺激症状
目的:评估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扣带术。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
目的:探讨早产儿矫正胎龄32~40周的屈光系统发育情况,评估早产儿眼轴长度与出生体质量及出生孕龄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3─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在矫正胎龄32~40周时右眼行A超检查并记录,得到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长度、眼轴长度等数据。记录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出生孕龄及接受检查时的
白内障是目前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临床上通常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对其进行治疗。该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但是所植入的IOL是一种外来性异物,术后除了急性炎症反应之外,存在着远期的体内生物相容性问题,即后发性白内障,严重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虽然手术方式改进、IOL设计加工改良等能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相容性问题并未获得改善,仍能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笔者从材料学
期刊
目的: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3 mm前表面曲率(Ra)、后表面曲率(Rp)及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测量结果,探讨角膜屈光力及角膜屈光指数的计算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2─10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或白内障手术术前检查的患者419例(419眼)。术前采用Pentacam对眼前节进行检查,采集角膜中央3 mm Ra、RP及CCT的
人眼并非理想的光学系统,人们定义了人眼的光轴、视轴、瞳孔轴、视线等轴线和α角、κ角、λ角等角度来便于研究人眼的光学特性。随着眼科屈光性手术技术的发展,这些轴线和角度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轴线和角度至关重要。现就人眼的多种轴线和角度及其在眼科屈光性手术中的应用做一简要阐述和分析。
目的:评价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年龄≥8岁的双眼近视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进行随访,评估裸眼远视力、屈光度、角膜K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镜片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眼压。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早期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的重要方式,但其技术难度大、操作耗时长,并可能导致出血、穿孔和狭窄等不良事件。随着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工作的推进,ESD的临床普及度逐渐提高,但目前ESD相关不良事件和防治策略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国内外ESD不良事件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基于现有证据和该领域专家意见,对食管、胃和结直肠病灶ESD相关出血、穿孔和狭窄等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