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黏膜下层和自体翻转静脉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71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自体翻转静脉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健康猪新鲜空肠,刮除黏膜层、浆膜层和肌层,制得SIS,消毒灭菌后干燥冷冻备用。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右侧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然后分别用SIS(A组)、自体颈外静脉翻转(B组)和自体神经移植(C组)修复,术后6、12周取材,通过组织切片、电生理检查、计算机图像分析和Trueblue逆行示踪来评价比较三者的修复效果。结果组织学观察各组术后6周和12周均见再生神经纤维,且A组较B组神经纤维稠密,髓鞘形成规则,纤维组织少,更为接近C组。术后12周电生理检查在神经传导速率上B组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C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上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C组(P<0.05)。术后6、12周图像分析发现A组的单位面积轴突数量和神经组织所占百分比均高于B组(P<0.05),B组的再生轴突平均直径、单位面积轴突数量以及神经组织所占百分比均低于C组(P<0.05)。术后12周Trueblue逆行示踪,各组L3-6背根神经节均发现阳性神经元。结论SIS较自体翻转静脉更适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有望能成为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的生物材料。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个案社会工作实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以学生为中心,校内教师团队、校外企业专家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常无远端流出道,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行血管灌注,通过解剖学研究评估侧支流出道构建的可能性及
广东省制冷学会团体标准《T/GDAR 0001-2020空气调节器除病毒、除油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于2020年4月20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学会正式发布的首部标准。空调器的主要功能是对空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政策及配套利好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广东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文章首先阐述广东民营企业"走出去"现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特点进行了归纳,其次运用SWO
目的为更好地将成肌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构建,探讨IGF-1对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核素。H-TdR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IGF-1(1、2、4、8、16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