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江东小学丝竹文化特色校园的建构与探索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番禺区傍江东小学提出构建“丝竹文化”的设想,以丝竹民乐为载体,借助丝竹教学活动进而建构丝竹文化,以“和谐”为灵魂,构筑傍江东小学的文化色彩,营造了一个健康生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对学生施以良好的音乐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丰富了办学内涵,使学校走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关键词】丝竹文化;特色校园;和谐德育
  一、创建的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傍江东小学,原名傍江国民小学,始建于1946年,学校先后被评为番禺区一级学校,番禺区区域性文化实验基地,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实验学校,番禺区垃圾分类示范学校,番禺区德育工作达标学校等。学校根据历史积淀和时代要求,提出构建“丝竹文化”的设想,夯实学校特色,丰富办学内涵,力争在三至五年时间内打造出一所具有浓郁丝竹文化生态特色的学校。
  (二)可行性分析
  1. 理论依据
  (1)文化适应性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2)素质教育观
  现代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品质、习惯、身体、心理、个性等诸要素的发展。“丝竹文化,乐道育人”理念就是要我们教育者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更合适的教育理念施以教育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音乐陶冶观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如果教育适当,节奏和和声比什么都深入人的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人人知道,当我们的耳朵感受音乐旋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起变化。”音乐使你自省,使你变得更能认识自己,更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2. 基础条件
  (1)傍江东小学的民乐教学基础
  傍江东小学少儿民乐队成立于2003年12月,分两个梯队共约110人。乐队配备了扬琴、琵琶、高胡、二胡、大中小阮、大提琴、笛子等十多种乐器,由本校老师李海荣负责管理及开展恒常训练,并外聘孔祥豪、黄佳庆等6位专业老师为技术指导。
  (2)傍江东村的民乐“私伙局”活动
  番禺市桥一群颇有曲艺天分和表演才华的广东音乐和粤曲艺术爱好者自带乐器曲谱,定点吹弹拉唱,共花三个小时左右,此谓“开局”,俗称私伙局。他们比较固定活动地点在傍江东村流芳堂,曾为傍江东小学民乐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帮助。
  (3)上级部门以及民间的民乐教学发展情结
  番禺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一直以来,番禺人民积极弘扬冼星海的音乐情怀与精神,大力推进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学校的民乐队创办十多年来,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番禺区内其他兄弟学校也为我们乐队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
  3. 智力支撑
  (1)专家智慧支持,聘请顾问团,借脑发展。
  (2)兄弟学校支持。我校与市桥德兴小学、沙湾中心小学、大龙街东怡小学、石碁前锋小学等学校均建立了友好的交流关系。
  二、创建的目的和意义
  (一)创建“丝竹文化”的目的
  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秉承番禺区“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结合本土资源与原有基础,营造丝竹文化环境,塑造丝竹文化生态,建构丝竹文化课堂与管理,开发丝竹文化课程,创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丝竹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办出学校的特色,打造学校的品牌。
  (二)创建“丝竹文化”的意义
  丝竹文化,核心在于音乐。开展“丝竹文化”的建构符合义务教育要义,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丝竹文化”的灵魂在于培养人,培养一批批懂音乐、爱音乐、善丝竹的学生,并通过挖掘丝竹文化的教育功能,启智育情,渗透并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丝竹文化”的内涵及其标识系统
  (一)教育内涵
  1. 从字面意义上说,“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而得名。
  2. 从组词角度来说,“丝竹”是音乐,“文化”是意象。丝竹,单个器具来看,是一件件独立乐器,各有不同的音色和调律。吹拉演奏起来,是一款款韵律,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特色。
  3. 从引申角度来看,丝竹,当指乐器时,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当指音乐时,特色鲜明,委婉动听,雅俗共赏;当喻指文化时,便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认同。
  4. 从整体意义上来说,丝竹文化就是一种追求人的灵魂美的文化,它是通过音乐“和谐之道”来教育人、培养人的一种高品质文化。
  (二)“丝竹文化”的标识系统
  1. 文化品牌:丝竹文化!2. 文化理念:乐道育人,和谐发展!3. 办学宗旨:为师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服务!4. 办学目标: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浓郁丝竹特色文化的品牌学校!5. 校训:平和中正!6. 校风:怡情育智,美德美行!7. 教风:张弛有度,循循善诱!8. 学风:学如乐道,心随律动!9. 学校口号:丝竹伴我行,和谐最是真!
  四、建构路径与内容
  (一)建构丝竹环境
  让学校更优美、更和谐、更具有人性化,让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都成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风景,让师生在每一处地方都能得到心灵的陶冶。如:丝竹大道、丝竹园、丝竹墙、丝竹长廊、丝竹馆、丝竹榜、丝竹映象等。
  (二)建构和韵德育
  傍江东小学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月”和“评选感动人物”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灵魂洗礼,根植文明礼仪的种子,打造傍江东小学学生美德美行、知书达理、平和儒雅的独特气质。
  操作策略:第一步,以主题活动月来推进,见表1。
  第二步,借助先进人物。在上述的活动基础上,评选感动傍江东小学的周人物、月人物、年度人物。对这些同学发证书、奖品,并进行公开展示,营造学生群体的正能量。
  (三)建构和谐课堂
  1.“和谐课堂”课堂的特征和价值追求。
  2. 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
  3. 开展“和谐课堂”研讨活动。
  (1)课例研究多样化;(2)教学反思常规化;(3)教学研究课题化;(4)教学比拼常态化。
  (四)建构怡情管理
  1. 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系统。2. 坚持民主管理。3. 完善激励机制,以岗定酬,绩效挂钩。4. 坚持人文关怀,人文育心。
  (五)建构丝竹课程
  课程是支撑办学理念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学校的特色一定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上。丝竹文化,和谐为重;和谐关键,内心平正为本。唯有将内心变得平正,才能实现和谐文化。为此,我学校将建构系列校本课程。
  1. 奏名曲(《丝竹名曲训练与欣赏》读本)——精选富有代表的丝竹曲目,整理成一本带有训练与欣赏功能的读本,供全校学生开展特色课程使用。
  2. 寻丝竹(《走进身边的丝竹音乐》)——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走进社区,走访、参与“私伙局”活动,或开展系列丝竹亲子活动,让学生感知身边的人和事,学习丝竹、学会感恩。
  3. 诵名篇(《小学生诵读精品选编》)——精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精品,编辑成册,供学生社团(团队)活动使用,也可以作为比赛素材。
  4. 学名人(《丝竹名家的成长故事集》)——精选古今中外有贡献的丝竹名家,将他们成长的故事整理成册,让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斗志与上进信念。
  5. 读名著(《经典名著简介与阅读方法指导》)——精选中外名著,从简介入手,从阅读方法着眼,编写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与阅读方法介绍,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带动学生主动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知情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更偏向于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认为接受学习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其实,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交替运用、有机融合更能打造高效的课堂。文章对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提供助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接受学习;交替
摘 要:文章以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的实践研究为依托,进行了以小组互助为载体构建高中知情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该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建构子模式:以打造优秀团队为目标的互助小组建构;在学科教学中,依托互助小组功能,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建构,锻炼并提高其思辨、沟通与表达、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等关键能力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提高整体学习能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一个牵涉家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机构间衔接的问题、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以及幼儿自身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面应相互配合。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的相关做
【摘 要】习作评改,是一种特殊的习作指导过程,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真正提高。评改环节实施得好,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运用好习作评改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能力。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集体评改和教师设计的专项评改练习都是有效的习作评改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习作评改;评改策略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在教学中,习作评改是极为重要、不可
摘 要:随着物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文章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
摘 要: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一直以来受到现代物理教师的高度关注,创设情境策略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物理实验中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进行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章立足于核心素养下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阐述了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邓德坚,初中物理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新
摘要:社区场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的是依托社区的文化场景,发掘社区场景当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并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它有利于课程资源的丰富与优化。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调查、民俗农村实地考察和师生交流,对东涌的文化场景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并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能够打破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单一课程模式,优化幼儿的学习环境,给予幼儿生动的课程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整合作用。在研学后教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研学案是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工具。研学目标作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指导和教学目标在研学案中的具体体现,其制定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述要明晰、简单并具有可检测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研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困难的学生面前,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也告诫我们:“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  一、难忘的相识  今年9月开学,领导带着一位家长和一个9岁多的男孩,对我说:“
【摘 要】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在数学课堂上使用艺术性很强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及丰硕的学习成果。教师应该利用数学语言具有准确精练性、生活性、情感性和启发趣味性等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语言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美的感悟,在课堂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成功感,使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语言;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