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案例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ti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内容
  课文:《杨氏之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能言善辩的纪晓岚》《孔融妙言对嘲笑》
  小古文:《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掌握其一般阅读方法。
  2.运用“想言外意”,感受语言的巧妙,体会杨氏子的聪慧。
  3.运用想象,尝试改写课文。
  教学步骤
  一、听读故事——弦外有音
  学生角色表演:《能言善辩的纪晓岚——纪晓岚跳河》。
  (讨论:他的回答妙在何处?师引导:话里有话、弦外有音,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板书:弦外之音)
  二、品读课文——感悟学法
  导入《杨氏之子》。
  古今中外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们课文中有一个伶牙俐齿的九岁小儿,他就是——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一)朗读故事(请一生朗读,师视情况指导)
  1.正确停顿,读出韵味。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停顿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学习古文是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的,准确停顿很重要。板书:读、看注释)
  2. 理解内容,读出趣味。
  学生分角色:孔君平、杨氏子,与老师对读相关内容。
  讨论:孔君平是逗小孩玩呢,还是挖苦讽刺?(读课文抓关键字)
  师示范,配上表情、动作表演着读,生模仿练习,读出课文的情趣。
  (二)品读经典
  1.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语言是哪句,妙在哪里。
  品味: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导句式:如果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 ( ),正因为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鸟,所以( )。]
  2.换位应答:如果来的是李先生、柳先生,杨氏子又会如何作答呢?
  小结:妙在机智伶俐;妙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妙在有礼有节。难怪说杨氏之子“甚聪惠”!
  三、以文带文——比较阅读
  过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伶牙俐齿的杨氏之子,还学会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多读、看注释,以及听懂“弦外之音”的语言艺术。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会了这些方法就好比拿到了一把打开古典文学之门的金钥匙。今天我们就要尝试轻叩这扇大门,走近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出示:《世说新语》的封面、相关资料介绍)
  (出示小古文及学习提示)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节选)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对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孔融妙言对嘲笑》和文后注释阅读这段小古文。
  1.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尝试流利朗读,正确停顿。
  2.小古文写的是故事中的哪几自然段内容呢?
  3.孔融的回答妙在哪里?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 。)
  (还有哪儿读不懂?有疑问的地方用“?”标注)
  (教师引导课堂质疑交流:重点指导正确朗读,如停顿、“语”的不同读音,引导学生查工具书等)
  4.讨论:《杨氏之子》和《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情境不同,应对态度也不同等)
  5.对比读《孔融妙言对嘲笑》和《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例句比较)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见这个孩子这么从容不迫,能说会道,在座的宾客都感到非常惊诧。李元礼禁不住连声赞道:“好口才,真是个神童啊!”
  (一个“奇”字,却让人有如此丰富的联想,这就是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美。白话通俗生动,文言凝练,雅致,所以说,比较着读更能取其精华)
  四、揣摩品味——练笔小试
  将课文改写成记叙文。(领略言简意丰的美)
  文言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但包含的意思却很丰富,读文言文要善于揣摩体悟,这样你就能读出它的含义和韵味。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品味其语言的简洁与巧妙(课件分四句出示课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分组练笔,交流)
  五、小结引导——走近经典
  师:今天我们分享的三个故事,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魅力。“练就巧舌赢天下,拥有口才闯四方。”好口才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涵养,所以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希望同学们多读优雅中国文,学做高雅中国人。
  板书: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读 看注释 弦外之音
  作者简介:曾慧琼,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小学语文教师。郭喜利,河南省许昌市碾上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杨志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