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无论全球那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快速发展自己的国家,主要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样我们的国家也不例外。要想加快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主要就是把我国农村经济搞上去。因为,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8.8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人多地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应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一)堅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
  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
  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农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 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保证。因为,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 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蓄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通过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国家级渔港工程和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进而建构围绕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二、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一)政府财政政策适度向农村倾斜,注重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富裕农民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他的论文《不发达国家中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失业的模型》和著作《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流动的问题,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基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强化重农理念,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是托达罗模型的一个重要特色。发展农村经济(包括中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而且赋予了农民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同时根据乔根森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农业剩余的增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持久有序转移的保证,进而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二)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首先是户籍制度。从长远看,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口应全部开放。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合法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并承担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1)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的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到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2)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养老保险,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首先,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针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20字"方针、"四大文明"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内容。
  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必然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是三维结构同时并存的城镇化。这就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
  再次,从本质上说,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各种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除的过程。
  (二)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1.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2.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五)小城镇建设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
  (六)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消防水泵是消防给水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日常管理维护非常重要。但由于对单个建筑而言,火灾是小概率事件,尽管规范、规章明确要求消防设施、器材应当定期维护保养,但由于维护不到
期刊
作者: 男1984年生毕业学校:安徽理工大学专业:土木工程  摘要: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分关键的环节。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就必须抓好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就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和控制。  关键词:建筑材料 检测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
期刊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招投标代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系统地从工程招标投标体系、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思考解决思路和方法,强调了加强工程招投标意义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工程招投标水平全面提高。  关键词:招投标;主要问题;解决办法;策略;招标采购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dding agency probl
期刊
浅谈我国建筑工程现阶段的项目分包管理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措施及发展趋势
期刊
根据燃气设备和管网的特点,分析了雷电直击、雷电波侵入、雷电感应对关键燃气设备和管道的损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雷击防护措施。
期刊
摘要: 建筑能耗和建筑噪音控制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试以江苏地区为例,谈谈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一些技术手段,借此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实践操作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噪音能耗控制建筑绿化  Abstract: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noise c
期刊
摘要:污泥含有大量有害物,对环境危害巨大。本文尝试探寻一种更为经济环保的污泥处置方式,通过将火电厂的生活污泥和煤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混烧,确定最佳的混合比,进而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处理方法可供类似项目参考。  关键词:焚烧法 火电厂生活污泥  Abstract: the sludge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pests, huge damage to the
期刊
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已用于工业生产的比较成熟的液化装置工艺方案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液化天然气(LNG)运输灵活、储存效率高,用作城市输配气系统扩容、调峰等方面,与地下储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SBS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通过一个项目的实例系统介绍了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的拌制,运输以及其施工工艺。本文,详细介绍了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路面中面层中的运用,为以后同类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 中面层;施工技术;改性沥青;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SBS modified asphalt r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