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荆轲刺秦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huang8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轲刺秦王》收入《战国策》,充分表现刘向的“史识”,其中诸多的悲喜因素,令人玩索不尽。我这里仅作笑谈。
  一是燕主无雄才大略,外交才能平庸,朝中无人。想当年,燕昭王有乐毅的辅佐,各国诸侯乃至周天子谁敢小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不只是说“丹”智谋有限,决策失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燕国当时朝中无人。既没有燕昭王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没有乐毅那样深谙“行军用兵之道”的将帅,下而“以荆卿为计”。其实,君主不必是集治政、治军之才于一身的大材,但首先能像刘邦一样“将将”,且不说是否有将可将,至少,你应该有让手下将帅放手用兵的耐性和胸怀。《开国大典》中,巴大维曾对蒋说:“贵军作战,部队推进到哪里,蒋先生可以迅速飞抵前线指挥所,直接参与指挥,而毛泽东不行,他只能在后方听前线的汇报。”这也正是燕太子的致命弱点——没耐性,急于求成。“日以尽矣……丹请先遣秦武阳”,他急了,坐不住了;“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荆卿岂无意哉”,他不信任荆轲。“成大事功”虽非都是“秤心斗胆”者,起码是稳沉持重、胸襟开阔者,而燕太子不是。燕太子“善养士”“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而对荆卿的武学造诣一概不知,无知人之明。何况,找遍燕国,仅得一个秦武阳,那是人才匮乏。连一把匕首还需进口,何谈军工。所以燕太子主燕,“刺客不行”也必败。
  二是秦王虚有其名,既无远见卓识,又无宽广胸怀,贪得无厌,利令智昏。千古政要,短见重利者必败。自秦孝公至始皇,“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蒙故业,因遗策”,南取北收,追亡逐北,统一天下乃必然之趋势,又何败之有呢?一则秦王志大识浅,器量狭小。“督亢”虽乃燕国的一块肥沃的土地,却只易、霸之一隅,为弹丸之地而亲见来使,且未见国书,而轻信蒙嘉,有失缜密;武阳“色变振恐”于前,秦王不疑,荆轲把袖持刀“揕之”而不能脱,“剑长”而“不可立拔”,根本没有“万世”之君的那种镇定、从容与威严,统一天下只是因六国诸侯失策而侥幸得之,实非旷世贤主。二则用人不察。有蒙嘉这样贪图小利者立于朝中,再有赵高等祸乱朝纲,祸国败家只在早晚。三则面对三寸的“匕首”,武功低劣的荆轲,而“群臣惊愕”“尽失其度”,满朝文武,竟无一个处变不惊,胆识、器量过人的佼佼者,秦国纵然统一了全国,又能保持多久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不过是“白日梦”了。若非一个保健医生“夏无且”为之解围,江山易主,群小自散,何来“刘项引颈”观其东巡?拉倒吧。
  三是荆轲武功低劣,感情用事,自负轻敌,此乃办事之大忌。荆轲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不懂得独力难以挽狂澜于即至之理。人说“良将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其所事之主如上所说,非贤明之君,却要凭一己之力挟秦立盟,逞匹夫之勇,无异于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其次荆轲无自知之明,既无毛遂那样抵百万雄师的三寸之舌,更没商纣托梁换柱,张飞“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上乘武功,“惜哉剑术疏”。连幽居深宫,胆小,见刀而惊恐,力怯智短,“剑坚”而“不可立拔”的秦王都不能制服。刀利,却“提秦王”而“不中”;体健,仅能与秦王“还柱而走”,而不能挡住“药囊”;力怯,只可与秦王“以手共搏之”罢了。至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三岁孩童也常作此状,不足道哉!第三,荆轲没有得力的助手。秦武阳12岁杀人,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色变振恐”,足见不能“称向时之闻”了。更何况秦王与荆轲“还柱”“手搏”时,不知武阳已吓成什么样子,读者自去想象。燕人平原,一生志在报秦,是“荆轲有所待”者,何故没到?个中原因,我们也不难猜测。可以说,此人未出,其智已在荆轲之上了。行刺至少也应该有一样像样的兵器吧。冷兵器时代,长一分,则多一分胜算。求之于国外,“取之百金”“淬之以药”,试之于人,“无不立死”的“利匕首”,实不如周杰伦的“三截棍”好使。还是朱熹说得好,“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
  可以说,国内没有能谋善断的主子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外交上也没有相应的配合措施,身旁没有胆大心细、机智灵活、勇武善战的帮手来使唤,手中又没有一个称手的家伙,自身又没有一招置人于死地的武功,失败是必然的。“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正是也。
  当然,国家多事之秋,荆轲只身赴秦,其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正体现了历史上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美。其人格精神实乃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激励华夏儿女奋斗不已的精神动力。
  陈兆刚,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其他文献
《享受生活》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节选部分。海伦·凯勒是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她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热爱世界。海伦·凯勒这番真挚的感情都浸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但缺少经历的学生一般很难透彻理解这份缘于一直生活在黑暗中因而对光明充满无限追求的执着态度和纤细感情的,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呢?笔者认为采用体验式教学是良好的选择。如何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有学生问“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一句中的“字”如何翻译,我说可以采用常用的加字组词法,翻译成“表字”,学生听了我的解释,哄堂大笑,弄得我莫名其妙,看着他们那止不住笑的样子,我顿时明白了,他们由“表字”想到了骂人的“婊子”,我想,学生的大笑是他们的无知导致的,学生无知正是我们的教出了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作家作品,某人字什么,有哪些代表作品,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选自他的哪
偶然荒诞中的匠心  其一,媒介的偶然选择  江苏女作家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并不像过往作家那样刻意绘制宏大的社会变革画卷。只是把目光聚焦投射在蒋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身上,通过账本这个媒介,巧妙地把城里的自清和乡下的王才联结在一起。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账本和项链、麦琪的礼物一样,成了短篇小说博览馆中又一件宝藏。  其二,情节的偶然发生  先
编者推荐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关系到师生间民主、平等、尊重等关系的建立,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然而,对话教学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某种“霸权”现象,这种困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除这种教学中的话语“霸权”,把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这篇论文进行了比较深入而有效的探讨。基于此,我们推荐了这篇文章。  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尊重、宽容的基础上,追求人性化
目前,高考中的语文作文分数占了很大比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收集与题材相适应的写作素材  在写作之前都要准确地把握写作的题材内容,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大概的写作方向,不至于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老师在收集的题材时主要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例如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等等,以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
甲:伙计,都说油菜坡上的搞家儿多,我想问你,哪几个搞家儿最辽?  乙:哎呀,这坡上的搞家儿确实多,可要问哪几个最辽,我还没想过。  甲:那你这会儿想嘛!  乙:行得,让我好神想一会儿。(低头想)哦,我想到了几个。  甲:哪几个?  乙:天文伯伯算一个,以前当记工员儿,每个人的工分儿都由他记,多少他说了算,磕是个辽搞家儿!  甲:还有哪个?  乙:还有安寿爷,八十多岁了还耐得活杀猪。  甲:还有不有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把写作比作酿蜜,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采集花粉的过程,采得百花方可酿出香甜的蜜来。阅读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知识,还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越是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越是深刻,他所写的文字也就越细腻和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对于写作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学生不具备阅读的客观条件  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
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并且感受到了这种方法所带来的便捷和好处。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进行愉快教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善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精彩的导入能为新授内容作好铺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