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历史、招生对象、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等与公办高校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也有其独特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原因与对策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个最基本构成因素,两者互动构成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理解信任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民办高校因其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公办高校师生关系相比已有微妙变化。目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和谐之处,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不民主,缺乏尊重、理解,不能平等对话;师生之间沟通少,关系淡漠;师生之间信任度低;教师缺乏公正心态,存在偏心;师生关系功利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对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造成巨大冲击。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严重干扰了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当缴纳数目不菲的学费之后,神圣的课堂知识传授活动演变为用货币交换的服务。市场的兴盛伴随着”师道尊严”的没落,教育产业化导致教育消费主义,从而致使师生关系产生异化。学生本着功利目的来上学,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就业;教师本着功利目的来教,教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达成更高的生活期望的途径。在这种功利目的驱使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变成了经济人之间的市场交换行为,即师生关系变成了知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经济人,具有某种平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平等性,即他们的交换活动相对有利于教师一方,交换中师生双方更多地考虑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在法律上所应享的权利以及对对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对于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在伦理上所应担当的道义责任考虑很少。这就自然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比较僵硬了。其次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空前广阔,以教师为主导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为降低。尤其在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盛行,导致师生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人—机”对话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
2、学校原因
当前,多数民办高校都没有建立师生交流的规章制度,没有将师生关系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一个指标,评价教师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学术水平。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福利等直接与课题、论文等专业学术水平挂钩。这种评价和考核制度造成了很多教师只注重科学研究,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即便民办学校有一些激励机制,也多注目于硬成果,诸如到课率、通过率、就业率等等,而对于软成果,或者说潜成果,如道德、人格等,则往往被忽视了。
3、个人原因
首先是教师因素,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师资流失更加严重、稳定性更差。有些民办高校在决定教师的去留问题上滥用权利致使教师的流失,同时部分教师也利用了其灵活机制,根据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合则留,不合则去,从而使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这种临时雇佣观念,造成稳定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缺乏,阻碍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为了应对考核、职称晋升等诸多人生之坎,工作负担、科研负担、生活负担、心理负担加重,无暇更多地顾及学生。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适应这种评价机制,为了尽快出名、获利,不惜剽窃、造假,给学生留下“丑陋”印象,学生对他们就既不“敬”也不愿“近”了。其次是学生因素。民办高校的学生总体上具有来源结构复杂多样、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和学生基础整体偏低等特点,这就使他们普遍在生活目标、学习信心、专业兴趣和自治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也出现问题。而不少学生对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生活设施和各项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学生的期望值与学校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一定的怀疑,进而对民办高校的一切都心存不满,从而影响师生关系。
二、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我们既然知道了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呢?
1、社会应消除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负面因素
网络和媒体等应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文化建设工作,对可能存在的个别师生关系紧张和冲突事件等负面情况及时、正确、慎重的进行宣传报道,积极宣传那些业务精良、关爱学生的教师典范,树立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标兵形象,创造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全社会认同和支持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相关部门也应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强化监管,避免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影响教学风气和学生违反社会规章制度对教师人身和形象进行侵犯的不良事件发生。
2、民办高校应该为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供制度
保障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民办高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学校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师德、教学和科研三个方面,对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领导和同事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也是与民办高校与学生形成的服务关系相适应,只有通过对教师公正的评价,并合理的使用评价结果,才能促进教师在工作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威信,对师生关系起到约束作用。另外,民办高校要积极拓展师生交往的空间。师生交往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其他渠道和手段,如鼓励教师开辟专门的信箱、网上邮箱和教师博客等,让学生对教学工作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3、教师要从内心深处接纳、尊重和欣赏学生
互相尊重是人与人交流的起码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尊重与包容,是坚持人本思想,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包容、合作、信任、互相欣赏中全面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评价应多元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总可以找到其身上的闪光点。民办高校的学生可能并不是课堂教育的成功者,但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不能看不起学生。尤其民办高校的学生自信心相对不足,需要老师的帮扶,互相欣赏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当然,欣赏学生并不是一味迁就学生迎合学生,而是以恰当的方式方法影响学生,润物无声。
4、学生应强化尊师理念
学生应正确意识到自身在现代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教师应该尊敬,但不能敬而远之。畏惧不敢交流和漠视拒绝交流的行为都是对师生关系的不恰当认识。学生应主动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应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发现教师身上的长处,并虚心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邀请教师参加学生活动等加强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趋融洽。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社会长期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合力,逐步推进民办高校师生关系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姚琳.论高校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3]叶斓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
江西科技学院2010年院级教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Y1031。
作者简介:
谢九英(1981—),女,江西遂川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原因与对策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个最基本构成因素,两者互动构成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理解信任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民办高校因其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公办高校师生关系相比已有微妙变化。目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和谐之处,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不民主,缺乏尊重、理解,不能平等对话;师生之间沟通少,关系淡漠;师生之间信任度低;教师缺乏公正心态,存在偏心;师生关系功利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对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造成巨大冲击。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严重干扰了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当缴纳数目不菲的学费之后,神圣的课堂知识传授活动演变为用货币交换的服务。市场的兴盛伴随着”师道尊严”的没落,教育产业化导致教育消费主义,从而致使师生关系产生异化。学生本着功利目的来上学,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就业;教师本着功利目的来教,教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达成更高的生活期望的途径。在这种功利目的驱使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变成了经济人之间的市场交换行为,即师生关系变成了知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经济人,具有某种平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平等性,即他们的交换活动相对有利于教师一方,交换中师生双方更多地考虑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在法律上所应享的权利以及对对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对于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在伦理上所应担当的道义责任考虑很少。这就自然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比较僵硬了。其次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空前广阔,以教师为主导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为降低。尤其在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盛行,导致师生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人—机”对话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
2、学校原因
当前,多数民办高校都没有建立师生交流的规章制度,没有将师生关系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一个指标,评价教师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学术水平。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福利等直接与课题、论文等专业学术水平挂钩。这种评价和考核制度造成了很多教师只注重科学研究,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即便民办学校有一些激励机制,也多注目于硬成果,诸如到课率、通过率、就业率等等,而对于软成果,或者说潜成果,如道德、人格等,则往往被忽视了。
3、个人原因
首先是教师因素,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师资流失更加严重、稳定性更差。有些民办高校在决定教师的去留问题上滥用权利致使教师的流失,同时部分教师也利用了其灵活机制,根据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合则留,不合则去,从而使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这种临时雇佣观念,造成稳定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缺乏,阻碍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为了应对考核、职称晋升等诸多人生之坎,工作负担、科研负担、生活负担、心理负担加重,无暇更多地顾及学生。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适应这种评价机制,为了尽快出名、获利,不惜剽窃、造假,给学生留下“丑陋”印象,学生对他们就既不“敬”也不愿“近”了。其次是学生因素。民办高校的学生总体上具有来源结构复杂多样、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和学生基础整体偏低等特点,这就使他们普遍在生活目标、学习信心、专业兴趣和自治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也出现问题。而不少学生对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生活设施和各项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学生的期望值与学校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一定的怀疑,进而对民办高校的一切都心存不满,从而影响师生关系。
二、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我们既然知道了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呢?
1、社会应消除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负面因素
网络和媒体等应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文化建设工作,对可能存在的个别师生关系紧张和冲突事件等负面情况及时、正确、慎重的进行宣传报道,积极宣传那些业务精良、关爱学生的教师典范,树立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标兵形象,创造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全社会认同和支持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相关部门也应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强化监管,避免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影响教学风气和学生违反社会规章制度对教师人身和形象进行侵犯的不良事件发生。
2、民办高校应该为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供制度
保障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民办高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学校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师德、教学和科研三个方面,对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领导和同事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也是与民办高校与学生形成的服务关系相适应,只有通过对教师公正的评价,并合理的使用评价结果,才能促进教师在工作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威信,对师生关系起到约束作用。另外,民办高校要积极拓展师生交往的空间。师生交往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其他渠道和手段,如鼓励教师开辟专门的信箱、网上邮箱和教师博客等,让学生对教学工作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3、教师要从内心深处接纳、尊重和欣赏学生
互相尊重是人与人交流的起码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尊重与包容,是坚持人本思想,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包容、合作、信任、互相欣赏中全面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评价应多元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总可以找到其身上的闪光点。民办高校的学生可能并不是课堂教育的成功者,但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不能看不起学生。尤其民办高校的学生自信心相对不足,需要老师的帮扶,互相欣赏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当然,欣赏学生并不是一味迁就学生迎合学生,而是以恰当的方式方法影响学生,润物无声。
4、学生应强化尊师理念
学生应正确意识到自身在现代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教师应该尊敬,但不能敬而远之。畏惧不敢交流和漠视拒绝交流的行为都是对师生关系的不恰当认识。学生应主动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应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发现教师身上的长处,并虚心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邀请教师参加学生活动等加强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趋融洽。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社会长期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合力,逐步推进民办高校师生关系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姚琳.论高校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3]叶斓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
江西科技学院2010年院级教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Y1031。
作者简介:
谢九英(1981—),女,江西遂川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