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特兰纳·珂丽:身体的晚宴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123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3月14日,朱迪·芝加哥在大型装置作品《晚宴》开幕时喊出“你的身体就是战场”的女性主义宣言,这一宣言除了将身体作为一种极具挑衅意味的实际“媒体”之外,也将女性性别的“独立”意义凸显了出来,并作为一种隐含的“媒介”而直接和“男性”所主导的意识形态背后的强大媒体进行着对抗。虽然在今天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已经是一个略显陈旧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由性别所引导出的种种“媒体”战争依然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着。而当“身体媒介”被赋予了强烈的女性符号之后,女性作为弱势群体随时需要“征战”的极端意识,也让身体作为“利器”向父权宣战的指涉中隐含着很多不自信与对比的意味。同样的例子还有20世纪80年代,美国游击队女孩头戴猩猩面具以裸体的形式假扮成一直被西方贵胄玩味的“大宫女”,并喊出“女性需要脱光衣服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的“口号”,在目标直指父权社会的同时,也引入了动物性的比喻作为“性别媒介”的延伸。
  新时代下,女性的身份意识更加清晰,但是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依然让女性的生活中存在着血腥和暴力。为了表现女性在当代生活中的状态,俄罗斯女艺术家斯维特兰纳·珂丽选择了一种直观的血腥的刺激视觉的语言方式。她将女性的身体或者女性符号作为向父权控诉的“媒体”,而血肉模糊的屠宰场则是她所隐喻的整个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那些鲜血淋淋的动物体上脆弱的,性感的,妩媚的模特就像那些即将成为餐桌上的“食物”一样同样是为父权社会而精心准备的丰盛的“晚宴”。
  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著作《第二性》认为女性不过是男性的“他者”,或者说“第二性”,并且“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所以,女性想要不再成为餐桌上让人垂涎欲滴的“晚宴”,通过更加极端的方式来将身体“媒介”的进行扭曲和妖魔化,也不失为一种可能会改变被饕餮现状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个人的屠宰场是另一个人的梳妆室
  过去我的所有创作都是为了探究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各人文学科领域(社会学、哲学、史学等)对“女性的存在”所秉持的观念和态度。
  这一系列的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屠宰场完成的。美丽的模特们就在那鲜血淋漓的地方摆出各种造型。我希望通过刺激感官表达一种深刻的含义:我们女性是否与血肉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然而我们是那样的美丽动人、秀色可餐、充满诱惑。
  我坚信父权社会在当今会最终消亡,女人们将更加自由奔放。
  哈姆莱特:“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哈姆莱特的那一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为女人所扮演的角色定下了一种基调,是历史上父系社会对女性从属关系定义的理论基石。历史上,对女性的侵犯和暴力屡见不鲜而女性的权利却长期得不到正义的伸张和保护。女人们必须通过斗争来争取权益,并证明她们和男人们一样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同等的地位。这样的斗争不可避免地以暴制暴,与暴力相关联。由此可见,在所有历史时期,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暴力都充斥于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的肉体被认为是脆弱的,性格被认为是柔弱的,这是真的吗?女性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否就是暴力美?
  春夏秋冬四季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是生命循环与永恒的体现。韩国鬼才导演金基德以表现饥饿精神著称。他的电影《春夏秋冬,春》(2003)对生命中暴力的刻画使我感触颇深。这种肉体的暴力在超现实主义的肉体变形表现极为突出。但我个人希望摆脱艺术史正统现代理论的框架,以个人最原始的经验和感官来体现那种无以名状的刺激。画面的动物与女性符号有一些借鉴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月亮与狩猎女神狄安娜与猎人阿克泰翁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我想通过血与性来展现的视觉刺激。猎人阿克泰翁偶然在山间看到狄安娜沐浴,于是女神为了惩罚他,便把他变成了一头雄鹿,最后他被自己的50只猎犬追杀撕咬致死。在我的作品中,性感妩媚的女神狄安娜正躺在血肉模糊的雄鹿上。画面上充斥的是美丽、血腥、暴力和脆弱,这几种元素互相交织在一起。
  作为一位艺术创作者,我坚信我的任务是展现女性的境遇、生命的循环,以及脆弱与暴力的在女性生命中的双重性。暴力是无可避免的,脆弱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要正视它们。
其他文献
细胞因子 (cytokines)是联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化学物质 ,它是由蛋白质或糖蛋白质组成参与细胞生长、分化、炎症、免疫和修复过程 ,由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
波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一个在历史上曾几度在世界的版图上消失而又重新出现的国家。这里曾诞生了享誉全球的音乐家肖邦,他用他的音乐才华让世人认识了这个民族的艺术天赋。2015年,一个不为人所熟悉的波兰,将他的当代艺术带到了中国,为中国观众呈现了波兰民族不一样的“生活状态”。  此次名为“生活状态:全球环境中的波兰当代艺术”的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波兰罗兹美术馆、波兰米兹凯维奇学院联合举办,甄选波兰当代
从2012年以后,国内的艺术市场就开始进入了回调,到2015年,市场不断向下调整的趋势仍没有改变。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纯粹自由的市场,每一次回调都是因为市场出了一些状况,由市场内部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做调整,力图扭转这些状况。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它调整的目的以及调整的走势和内在逻辑。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正面临新的竞争格局。  新旧艺术家之间的竞争  新旧艺术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当代新水墨和传统当代书画之间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