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在智力的不断开发中,在好奇心的不断激发中,积极地探求知识,领悟真理。
让语文课活起来,就是反对传统教学的死板、沉闷和模式化,反对传统教学用“灌”、“压”的办法开展高难度、高速度的课堂教学,反对传统教学的“教本主义”,忽视对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语文课活起来,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因情绪和思维不断受到刺激和挑战而兴奋,使学生处于兴味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之中,并伴有学习的快感。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获得,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心的矛盾斗争才能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满精神的享受中,自觉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样学习就不再是一件乏味的事,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得进去,学得充满乐趣,也就学得更好。让语文课活起来,就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考虑作为主体的人,其学习活动与情绪的变化和影响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一旦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形成兴奋中心,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就会畅通无阻,这样人的感受和观察就会变得敏锐,思维也变得敏捷,同时,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加速知识的接收、加工和组合,并转化为能力。
让语文课活起来,教育界一大批著名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魏书生身体力行,取得了举国瞩目的成绩。魏书生说:“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你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反之把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到自己那里也行不通。”以课前组织教学为例,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采用了众多的方法:或集体唱歌,或集体朗诵,或随意口头作文,或用气功冥想引导,有时学生点将,请魏书生高歌一曲。经过这样的课前组织教学,学生基本上消除了紧张情绪与对陌生环境不适应的心理,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即将开始的语文课。
二
具体地说,怎么使语文课活起来呢?
创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基础。这种气氛的创造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教师要热爱全体学生,尤其是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满腔热情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理解相信学生对学业和进步的追求,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还要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语文教学的看法,真诚地和学生倾谈,只有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才会真诚地、毫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
教师应微笑地走进课堂,以满腔的热忱组织教学。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富有艺术家般的激情。充满激情是一个优秀语文老师的重要条件,当然,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饱满,语言亲切,态度端正,让学生觉得上你的课是享受。
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具有向真理投降的勇气,甚至于具有向学生请教的宽广胸襟。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表扬、激励、鼓动等“正强化”的手段,肯定每一个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使之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对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重要意义。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任何单一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时间久了,都不能让处于情绪起伏期的学生兴奋,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性很强的课文,可以用故事情节式教学吸引学生,组织学生讲述故事,通过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项链》的结局,当玛蒂尔德得知丢失的是假项链时,情节又会如何发展呢?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先写后讲,教学效果显著。又如表演式:采用表演式进行课堂教学,使教学有直观性和感召力。如让学生表演《雷雨》的片断,自导自演,无疑对人物性格的特点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改编《祝福》的片断等。其他难度较深的课文,可以由教师找准切入口,抓住一个能带出作品众多因素,并最终通向自己确定的教学重点的问题。采用启发式,层层设疑,形成悬念,激发思维,引起探索的兴趣。如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时,可从周瑜为什么要封住蒋干的口切入,同窃书、实施反间计联系起来,这样周瑜定计、施计及蒋干中计一条线索顺畅发展,两人性格也昭然若揭。问题较多,容易引起认识上的偏差,或者本来就存在两种或多种认识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式;文章风格相同,或写作对象相同,可以采用比较式等。教师还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做一点教学实验,什么课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充满源头活水。
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密切语文课与生活的联系是必要的补充。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并有一定的封闭性与静止性。而学生则是置身于信息丰富多彩的时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语文与生活割裂开来。照本宣科,学生常常觉得索然无味。而现在学生更关注各种新的信息,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新闻,可与当天的新闻联系起来;教文字,可联系生活中写错别字的现象;教修辞可联系广告、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影视作品中的手法;教《一碗阳春面》,可以联系现在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平常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再现,这样就为语文课引来了活水,语文课必然生机无限,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活起来,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让语文课活起来关键在教师。
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在智力的不断开发中,在好奇心的不断激发中,积极地探求知识,领悟真理。
让语文课活起来,就是反对传统教学的死板、沉闷和模式化,反对传统教学用“灌”、“压”的办法开展高难度、高速度的课堂教学,反对传统教学的“教本主义”,忽视对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语文课活起来,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因情绪和思维不断受到刺激和挑战而兴奋,使学生处于兴味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之中,并伴有学习的快感。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获得,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心的矛盾斗争才能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满精神的享受中,自觉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样学习就不再是一件乏味的事,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得进去,学得充满乐趣,也就学得更好。让语文课活起来,就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考虑作为主体的人,其学习活动与情绪的变化和影响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一旦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形成兴奋中心,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就会畅通无阻,这样人的感受和观察就会变得敏锐,思维也变得敏捷,同时,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加速知识的接收、加工和组合,并转化为能力。
让语文课活起来,教育界一大批著名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魏书生身体力行,取得了举国瞩目的成绩。魏书生说:“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你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反之把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到自己那里也行不通。”以课前组织教学为例,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采用了众多的方法:或集体唱歌,或集体朗诵,或随意口头作文,或用气功冥想引导,有时学生点将,请魏书生高歌一曲。经过这样的课前组织教学,学生基本上消除了紧张情绪与对陌生环境不适应的心理,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即将开始的语文课。
二
具体地说,怎么使语文课活起来呢?
创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基础。这种气氛的创造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教师要热爱全体学生,尤其是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满腔热情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理解相信学生对学业和进步的追求,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还要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语文教学的看法,真诚地和学生倾谈,只有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才会真诚地、毫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
教师应微笑地走进课堂,以满腔的热忱组织教学。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富有艺术家般的激情。充满激情是一个优秀语文老师的重要条件,当然,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饱满,语言亲切,态度端正,让学生觉得上你的课是享受。
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具有向真理投降的勇气,甚至于具有向学生请教的宽广胸襟。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表扬、激励、鼓动等“正强化”的手段,肯定每一个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使之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对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重要意义。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任何单一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时间久了,都不能让处于情绪起伏期的学生兴奋,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性很强的课文,可以用故事情节式教学吸引学生,组织学生讲述故事,通过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项链》的结局,当玛蒂尔德得知丢失的是假项链时,情节又会如何发展呢?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先写后讲,教学效果显著。又如表演式:采用表演式进行课堂教学,使教学有直观性和感召力。如让学生表演《雷雨》的片断,自导自演,无疑对人物性格的特点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改编《祝福》的片断等。其他难度较深的课文,可以由教师找准切入口,抓住一个能带出作品众多因素,并最终通向自己确定的教学重点的问题。采用启发式,层层设疑,形成悬念,激发思维,引起探索的兴趣。如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时,可从周瑜为什么要封住蒋干的口切入,同窃书、实施反间计联系起来,这样周瑜定计、施计及蒋干中计一条线索顺畅发展,两人性格也昭然若揭。问题较多,容易引起认识上的偏差,或者本来就存在两种或多种认识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式;文章风格相同,或写作对象相同,可以采用比较式等。教师还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做一点教学实验,什么课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充满源头活水。
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密切语文课与生活的联系是必要的补充。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并有一定的封闭性与静止性。而学生则是置身于信息丰富多彩的时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语文与生活割裂开来。照本宣科,学生常常觉得索然无味。而现在学生更关注各种新的信息,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新闻,可与当天的新闻联系起来;教文字,可联系生活中写错别字的现象;教修辞可联系广告、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影视作品中的手法;教《一碗阳春面》,可以联系现在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平常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再现,这样就为语文课引来了活水,语文课必然生机无限,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活起来,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让语文课活起来关键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