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建和谐社会,其中包括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全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只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使课堂充满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文章通过对和谐课堂的概念阐述,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课堂的主张,并通过一节真实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生动而又有力地说阐述了创设和谐课堂的途径和策略,更好地实现了有效、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课堂;策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12.01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12-028-02收稿日期:2010-11-13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互动和协作,产生最佳效益和共赢。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共识,和谐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
什么是和谐课堂?作家张贤亮说:“所谓和谐,和是‘禾’字旁一个‘口’字,意味着人人都有饭吃(这是科学):‘谐’是‘言’字旁边一个‘皆’字,代表人人都可以说话(这是民主)。这两点是和谐最基本的备件。”所以,我们认为和谐就是相互配合得适当和平衡,是科学和民主的统一。因此,要创建一个和谐课堂,首先要言论自由,师生交流畅通,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有真实性,一堂好课,应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对话、探讨皆出本真,它源于对学生深厚的爱和对教育教学本真的认识。再次,动态生成。教学没有机械的模式,没有刻板的程序,课堂不能预设也无法预设,而正是在这自然的进程中展现和形成学生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这当中出现的叛逆、吵闹、嚣张、不满、否定等等“杂音”都是极其正常的。
下面就以亲身经历的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与同行共勉。
在学校举行的新课程下课堂授课大比武活动中,我们陆续听了本校所有数学教师的课,其中就见识到了不少让我们耳目一新。开口称赞的好课。不妨举一例与您共享。
这是一节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为题的几何课,姜老师首先以一个问题(思考“一块小画板,想办法判断画板上的上下两个边缘是否平行?”)和一个实践(动手:“用尺子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上下两个边缘是否平行?”)而导入新课。接下来她通过大屏幕分别展示了与“内错角”相关的一图和一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之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讨论成果并回答与发现问题。接下来是教师简短的点拨与评价。一小节学习完成。其后,又有同样模式的3小节学习时段,主题分别是:1.同旁内角与平行的关系;2.直线平行的条件归纳3.潜望镜与平行(应用与思考并填空)等。最后,姜老师布置了一道“研究两直线平行后角与角的关系”作业题,课程结束。
本节课中,学生 4人组成小组,围成一桌,气氛轻松而活跃地展开讨论,教师在一旁转着,时不时应邀对“卡壳”小组进行提示或参与某一组讨论,主持讨论和记录的都是学生。场面还真有点像大人们开讨论会,而见不到那种“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上课形式。我们在现场还看到,整个教学过程是波浪式的,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每个学习时段,就是一个教学高潮,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出现一个升腾洪峰。在相隔的教学时段间,或加进小练习,或间隔以板书展示,造成教学气氛的暂时“松驰”与“浪谷”。然后教师又很自然地带领学生向另一个主攻目标挺进。如此往复。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结束了。而我们仿佛还沉浸在清新扑面的和谐课堂中,沉浸在教学相长的学习中,给了我许多启示,更引发了我的深思。
首先是可贵的求是精神。这节课,姜教师教态自然、表述自然、课堂氛围愉悦和谐,全然没有一种为公开课而公开的“霸气冲天”和僵硬棱角及做作表演,师生双方以他们真实自然的教学全过程重新诠释着我们传统式的“公开课 ”。在听课中,我捕捉到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位于我前面的一组,在确定最后由谁代表本组发言时,我听到一个学生说:“我来讲,前几次都是她讲的”,一个学生说:“让她说吧,她胆小,再给她机会锻炼锻炼”。这旁若无人的对话,正说明这节课把真正的中心转移到了“学”,课堂上学生们对听课者已无暇旁顾,只是孜孜以求地“来劲”地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很少发言,只是平等地参与某一组讨论或将某一组讨论偏离的主题导向正常方向。细细品味,即能悟出教师仿佛不经意的几句诱导点拨,正是存乎二心的运用之妙,她们真实自然、他们平等参与、她们实话实说、她们旁若无人,这与那些排练得完美无缺的“教学表演”,只能说是实现了质的超越。而从中透露和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可贵的、令人崇敬的、不弄虚作假的求是品格。
其次是朴实的探究模式。眼下,正是课改实验的关键时期,各种探索适应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借鉴与推广。然而,更多的却是云里雾里的拿来主义,什么“人文主义”“建构主义 ”,都是对西方尚在实践而无定论的东西的生吞活剥,只能是装腔做势,借以吓人。本课姜老师没有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花样翻新,没有机械地死套所谓的×步×法的探究模式,而主要以“问题”为抓手,以“讨论”为武器进行,抓住了研究性学习中最至关重要的“引擘”这一问题,以及获得知识最重要的“助推器”——讨论。当然,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千差万别,却都由最基本的“问题”与“对话”(讨论就是一种对话)衍生。生疑、发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疑则问,有问则答,才能“疑己之疑,明己之未达”(张载)。看得出,本课姜老师采取的正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而且做了充分的准备,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问、答什么、答非所问、答错了怎么办,均是成竹在胸,而且从设问的问题看,序列由浅入深,先易后难,设量居中。这种教学,能大面积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同时能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可以使一人之问之答,而释众人之疑,解大家之惑;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理解、掌握的程度,从而及时因势利导,激励点拨。“将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本节课,姜老师正是以“问题”为抓手,以“讨论”为利器,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而且使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真的“活”了,我们也相信,置身其中的学生们已经把“问题”与“讨论”等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的这些字眼镌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而这种“镌刻”绝对不是教条的,不是深奥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三是全员的主体参与。过去我们喊了多年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从理论上得出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思维的主体,以学生认知过程为主体等共识。但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坚持“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忽视学生的兴趣态度与可接受性,视学生为随意塑造的原材料或储存知识的“仓库”,而非主动的学习者。因而从根本上讲,做秀的“公开课”仍然是一厢情愿的“灌输”,而非活泼互动的学习,无论目的还是方法上,学生都是他(她)“教学表演”的“道具”或“棋子”,从来不把学习当做能够培养其全面发展的“人”看,更不用说当成“主人”了。而本节课中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早已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能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打破了原来课堂上注入式单调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谈出自己的学习见解,学到本组同学的其他见解,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小组学生质疑,学生相互解疑, “兵教兵” 、“兵练兵”,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了思维的碰撞,问题的探讨,实现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生生多赢”。 自然的课堂氛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问题”“讨论”等手段与形式赋予了学生们利器,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激活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30多分钟是学生的活动。他们讨论、书写、争辩、发言,仿佛整个教室已是他们的空间和舞台。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等;他们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地对待,他们不用担心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或不完善乃到片面性而会受到精神或肉体的处罚以及不公正的评价或对待,学生们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思维智慧的花朵不断绽放,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里,又使我想起一个细节,在一次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时,姜老师叫到了中间一组。由于要上讲台演示,这组推荐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还是让这边的同学上去吧,我们出进不方便。姜老师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及时赞扬了这位同学的周到细心。这个细节发生得那么自然,老师处理也那么自然。还是那么不经意,师生再一次共同诠释着一个民主、宽容、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含义。创新始于尊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判断和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心中肯定已经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而此时老师呢,则是站在讲台的侧边或微笑、或颔首、或激励、或点拨。
真不愧为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我为她叫好!
一直到现在,我在上自己的数学课,时常要想起姜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和深思,想想自己的整个课堂是不是越来越体现出了大伙所公认的亮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课堂改进永远是进行时态,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老师端正认识,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学习权,把课堂学习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当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主动参与学生其中,点燃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火花,把机会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学生的学习, 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顺水推舟,加以点拨、提升、延伸或展开阐述,从而使学生对问题探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 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学生自主互动的学习中实现更好的高效课堂。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地指出:从锻炼去学锻炼、从雕刻去学雕刻、从画图去学画图、从跳舞去学跳舞。从他的主张中,很自然地可以引申出“从实践去学实践”这样的结论。这次课改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勇于学习、善于反思、敢于实践、不怕失败。
关键词:和谐课堂;策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12.01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12-028-02收稿日期:2010-11-13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互动和协作,产生最佳效益和共赢。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共识,和谐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
什么是和谐课堂?作家张贤亮说:“所谓和谐,和是‘禾’字旁一个‘口’字,意味着人人都有饭吃(这是科学):‘谐’是‘言’字旁边一个‘皆’字,代表人人都可以说话(这是民主)。这两点是和谐最基本的备件。”所以,我们认为和谐就是相互配合得适当和平衡,是科学和民主的统一。因此,要创建一个和谐课堂,首先要言论自由,师生交流畅通,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有真实性,一堂好课,应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对话、探讨皆出本真,它源于对学生深厚的爱和对教育教学本真的认识。再次,动态生成。教学没有机械的模式,没有刻板的程序,课堂不能预设也无法预设,而正是在这自然的进程中展现和形成学生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这当中出现的叛逆、吵闹、嚣张、不满、否定等等“杂音”都是极其正常的。
下面就以亲身经历的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与同行共勉。
在学校举行的新课程下课堂授课大比武活动中,我们陆续听了本校所有数学教师的课,其中就见识到了不少让我们耳目一新。开口称赞的好课。不妨举一例与您共享。
这是一节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为题的几何课,姜老师首先以一个问题(思考“一块小画板,想办法判断画板上的上下两个边缘是否平行?”)和一个实践(动手:“用尺子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上下两个边缘是否平行?”)而导入新课。接下来她通过大屏幕分别展示了与“内错角”相关的一图和一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之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讨论成果并回答与发现问题。接下来是教师简短的点拨与评价。一小节学习完成。其后,又有同样模式的3小节学习时段,主题分别是:1.同旁内角与平行的关系;2.直线平行的条件归纳3.潜望镜与平行(应用与思考并填空)等。最后,姜老师布置了一道“研究两直线平行后角与角的关系”作业题,课程结束。
本节课中,学生 4人组成小组,围成一桌,气氛轻松而活跃地展开讨论,教师在一旁转着,时不时应邀对“卡壳”小组进行提示或参与某一组讨论,主持讨论和记录的都是学生。场面还真有点像大人们开讨论会,而见不到那种“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上课形式。我们在现场还看到,整个教学过程是波浪式的,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每个学习时段,就是一个教学高潮,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出现一个升腾洪峰。在相隔的教学时段间,或加进小练习,或间隔以板书展示,造成教学气氛的暂时“松驰”与“浪谷”。然后教师又很自然地带领学生向另一个主攻目标挺进。如此往复。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结束了。而我们仿佛还沉浸在清新扑面的和谐课堂中,沉浸在教学相长的学习中,给了我许多启示,更引发了我的深思。
首先是可贵的求是精神。这节课,姜教师教态自然、表述自然、课堂氛围愉悦和谐,全然没有一种为公开课而公开的“霸气冲天”和僵硬棱角及做作表演,师生双方以他们真实自然的教学全过程重新诠释着我们传统式的“公开课 ”。在听课中,我捕捉到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位于我前面的一组,在确定最后由谁代表本组发言时,我听到一个学生说:“我来讲,前几次都是她讲的”,一个学生说:“让她说吧,她胆小,再给她机会锻炼锻炼”。这旁若无人的对话,正说明这节课把真正的中心转移到了“学”,课堂上学生们对听课者已无暇旁顾,只是孜孜以求地“来劲”地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很少发言,只是平等地参与某一组讨论或将某一组讨论偏离的主题导向正常方向。细细品味,即能悟出教师仿佛不经意的几句诱导点拨,正是存乎二心的运用之妙,她们真实自然、他们平等参与、她们实话实说、她们旁若无人,这与那些排练得完美无缺的“教学表演”,只能说是实现了质的超越。而从中透露和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可贵的、令人崇敬的、不弄虚作假的求是品格。
其次是朴实的探究模式。眼下,正是课改实验的关键时期,各种探索适应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借鉴与推广。然而,更多的却是云里雾里的拿来主义,什么“人文主义”“建构主义 ”,都是对西方尚在实践而无定论的东西的生吞活剥,只能是装腔做势,借以吓人。本课姜老师没有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花样翻新,没有机械地死套所谓的×步×法的探究模式,而主要以“问题”为抓手,以“讨论”为武器进行,抓住了研究性学习中最至关重要的“引擘”这一问题,以及获得知识最重要的“助推器”——讨论。当然,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千差万别,却都由最基本的“问题”与“对话”(讨论就是一种对话)衍生。生疑、发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疑则问,有问则答,才能“疑己之疑,明己之未达”(张载)。看得出,本课姜老师采取的正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而且做了充分的准备,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问、答什么、答非所问、答错了怎么办,均是成竹在胸,而且从设问的问题看,序列由浅入深,先易后难,设量居中。这种教学,能大面积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同时能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可以使一人之问之答,而释众人之疑,解大家之惑;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理解、掌握的程度,从而及时因势利导,激励点拨。“将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本节课,姜老师正是以“问题”为抓手,以“讨论”为利器,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而且使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真的“活”了,我们也相信,置身其中的学生们已经把“问题”与“讨论”等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的这些字眼镌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而这种“镌刻”绝对不是教条的,不是深奥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三是全员的主体参与。过去我们喊了多年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从理论上得出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思维的主体,以学生认知过程为主体等共识。但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坚持“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忽视学生的兴趣态度与可接受性,视学生为随意塑造的原材料或储存知识的“仓库”,而非主动的学习者。因而从根本上讲,做秀的“公开课”仍然是一厢情愿的“灌输”,而非活泼互动的学习,无论目的还是方法上,学生都是他(她)“教学表演”的“道具”或“棋子”,从来不把学习当做能够培养其全面发展的“人”看,更不用说当成“主人”了。而本节课中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早已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能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打破了原来课堂上注入式单调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谈出自己的学习见解,学到本组同学的其他见解,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小组学生质疑,学生相互解疑, “兵教兵” 、“兵练兵”,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了思维的碰撞,问题的探讨,实现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生生多赢”。 自然的课堂氛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问题”“讨论”等手段与形式赋予了学生们利器,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激活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30多分钟是学生的活动。他们讨论、书写、争辩、发言,仿佛整个教室已是他们的空间和舞台。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等;他们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地对待,他们不用担心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或不完善乃到片面性而会受到精神或肉体的处罚以及不公正的评价或对待,学生们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思维智慧的花朵不断绽放,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里,又使我想起一个细节,在一次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时,姜老师叫到了中间一组。由于要上讲台演示,这组推荐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还是让这边的同学上去吧,我们出进不方便。姜老师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及时赞扬了这位同学的周到细心。这个细节发生得那么自然,老师处理也那么自然。还是那么不经意,师生再一次共同诠释着一个民主、宽容、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含义。创新始于尊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判断和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心中肯定已经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而此时老师呢,则是站在讲台的侧边或微笑、或颔首、或激励、或点拨。
真不愧为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我为她叫好!
一直到现在,我在上自己的数学课,时常要想起姜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和深思,想想自己的整个课堂是不是越来越体现出了大伙所公认的亮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课堂改进永远是进行时态,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老师端正认识,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学习权,把课堂学习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当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主动参与学生其中,点燃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火花,把机会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学生的学习, 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顺水推舟,加以点拨、提升、延伸或展开阐述,从而使学生对问题探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 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学生自主互动的学习中实现更好的高效课堂。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地指出:从锻炼去学锻炼、从雕刻去学雕刻、从画图去学画图、从跳舞去学跳舞。从他的主张中,很自然地可以引申出“从实践去学实践”这样的结论。这次课改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勇于学习、善于反思、敢于实践、不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