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和谐是由以前传统的和合文化延伸而来的,和合文化的源流很值得我们探讨。
历史上的中国老百姓祈求家人和睦团聚,供奉的“和合神”原为唐代的“万回”。宋朝以后,“和合神”由寒山与拾得二僧像取代,并逐渐演变成两个童真天趣、形影不离的孩童形象,称“和合二仙”。拾得持荷、寒山把盒,寓意和睦合力之意;同时,民间有用“和合二仙”礼盒指代夫妻百年好合的婚嫁习俗,故称“和合二仙”是喜庆、恩爱、团圆之神。杭州东方文化园和合二仙塑像,总高9.3米,凝练了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深邃意境,体现了国民企盼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
有一种说法,万回是菩萨转世。《谈宾录》载,当年玄奘法师去佛国(印度)取经,曾见一佛龛题柱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阌乡实有其地,今属河南省灵宝县。看来,万回是犯了错误(什么错误不得而知),被佛祖贬到人间,到“阌乡地教化”。据说玄奘回国后,还专门到阌乡找万回,还真的访到了。玄奘对他十分敬重,一口一个“菩萨”。万回跟他聊起印度的风土人情,比玄奘还熟悉,“了如所见”。后皇室听说其事,唐高宗把他召进宫,武则天还送过他锦袍玉带。万回长得高大魁伟,特别能吃能喝,他跟武则天谈天说地,“语事多验”。万回死于长安,活了八十岁。唐时宫廷、民间信奉他,认为他能预卜休咎,排解祸难。唐玄宗时,张天师驱疫鬼,“敕和合二仙助显道法”,其中即有万回,唐明皇并封其为万回圣僧。此后万回有了“和合”的名目,并被视为“团圆之神”,还被昵称为“万回哥哥”。
宋时,百姓在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和合之神”。民间祀万回哥哥,认为在万里之外的亲人可使其回家团圆。人们根据“和合”的含义,又将其作为喜庆之神,并由一神而衍为二神——寒山和拾得。
寒山,又叫寒山子、贫子,是唐代诗僧。寒山在唐贞观年间隐居天台山寒岩,因而自号“寒山子”。他常去国清寺,“望空噪骂”。寺僧轰他,则哈哈大笑而去。寒山子在国清寺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烧火打杂和尚。寒山后于寒岩终身石穴,缝泯无迹。看来,寒山也是个不同寻常的和尚。
寒山与国清寺的拾得和尚非常要好,二人常吟诗唱偈,并有诗题于山林间。后人把寒山诗集成卷,名《寒山子诗集》,收诗三百余首。他的诗虽带有佛门规诫说教的色彩,但能针砭时弊,兼及世态炎凉,语言浅近,风格自然。清代大学者纪昀认为他的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五四”以后,寒山诗曾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白话诗,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拾得与寒山齐名,二人被相提并称。拾得也是唐贞观时人,从小是个孤儿。相传天台山的封干禅师走山路,在赤城道侧拾得一小儿,遂将他带到天台国清寺当了小和尚,就给他起了个名叫“拾得”。拾得在厨房干杂役,因与寒山要好,他就把剩饭全装在竹筒里,等寒山来时,送给他吃。二人可谓是“贫贱之交”了。拾得也写了不少诗,多似佛偈,偏于说理。他写的诗附在《寒山子诗集》之后。
他俩的交情,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寒山与拾得同住在北方一个村中,虽异姓而亲如兄弟。寒山略长,与拾得同爱一女而寒山不知。临婚时,寒山始知,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听说,亦舍女来江南寻寒山。探知其住处后,乃折一盛开荷花前往礼之。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乐极,相向为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立庙曰“寒山寺”。
《事物原会》说:“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和合”一词,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等意,最早则见于《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应是“和合”之正解,故在民间,原主家人和合的“和合神”,渐而衍变为婚姻和合之神,且由原来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衍变为一持荷、一捧盒的二神了。
苏州著名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后壁,即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造型古朴,栩栩如生,是佛教艺术中的精品。
中国民俗中,常有用汉语的谐音双关,来表达某种寓意,一手持荷,“荷”与“和”同音,取“和谐”意;一手捧盒,“盒”与“合”同音,取“合好”之意。寒山正式成为“和神”,拾得正式成为“合神”,是在清初。清初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和合二仙图旧时有常年悬挂于中堂者,取谐好吉利之意。又常于婚礼时悬挂,象征夫妻恩爱。民间年画中,除有《和合二仙》《和合赐福》等专祀外,还常于其他神仙共祀,如《和气致祥·一品当朝》《和合二仙·状元及第》《五子夺魁》《赐福财神》《端阳庆喜》《岁朝图》等。和合二仙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神祗之一。
和合二仙本为民间俗信,由来已久,其意深长,于今仍有积极意义,考其源流,目的有三:一是增长知识,对某一风俗、景观、传闻,多所了解;二是营造气氛,倡导社会良风,使和合文化的传统理念深入人心,广传远播,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传承文化,在继承以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社会需要加以改造、补充、创新,有利于良风美俗的彰显与弘扬。
历史上的中国老百姓祈求家人和睦团聚,供奉的“和合神”原为唐代的“万回”。宋朝以后,“和合神”由寒山与拾得二僧像取代,并逐渐演变成两个童真天趣、形影不离的孩童形象,称“和合二仙”。拾得持荷、寒山把盒,寓意和睦合力之意;同时,民间有用“和合二仙”礼盒指代夫妻百年好合的婚嫁习俗,故称“和合二仙”是喜庆、恩爱、团圆之神。杭州东方文化园和合二仙塑像,总高9.3米,凝练了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深邃意境,体现了国民企盼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
有一种说法,万回是菩萨转世。《谈宾录》载,当年玄奘法师去佛国(印度)取经,曾见一佛龛题柱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阌乡实有其地,今属河南省灵宝县。看来,万回是犯了错误(什么错误不得而知),被佛祖贬到人间,到“阌乡地教化”。据说玄奘回国后,还专门到阌乡找万回,还真的访到了。玄奘对他十分敬重,一口一个“菩萨”。万回跟他聊起印度的风土人情,比玄奘还熟悉,“了如所见”。后皇室听说其事,唐高宗把他召进宫,武则天还送过他锦袍玉带。万回长得高大魁伟,特别能吃能喝,他跟武则天谈天说地,“语事多验”。万回死于长安,活了八十岁。唐时宫廷、民间信奉他,认为他能预卜休咎,排解祸难。唐玄宗时,张天师驱疫鬼,“敕和合二仙助显道法”,其中即有万回,唐明皇并封其为万回圣僧。此后万回有了“和合”的名目,并被视为“团圆之神”,还被昵称为“万回哥哥”。
宋时,百姓在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和合之神”。民间祀万回哥哥,认为在万里之外的亲人可使其回家团圆。人们根据“和合”的含义,又将其作为喜庆之神,并由一神而衍为二神——寒山和拾得。
寒山,又叫寒山子、贫子,是唐代诗僧。寒山在唐贞观年间隐居天台山寒岩,因而自号“寒山子”。他常去国清寺,“望空噪骂”。寺僧轰他,则哈哈大笑而去。寒山子在国清寺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烧火打杂和尚。寒山后于寒岩终身石穴,缝泯无迹。看来,寒山也是个不同寻常的和尚。
寒山与国清寺的拾得和尚非常要好,二人常吟诗唱偈,并有诗题于山林间。后人把寒山诗集成卷,名《寒山子诗集》,收诗三百余首。他的诗虽带有佛门规诫说教的色彩,但能针砭时弊,兼及世态炎凉,语言浅近,风格自然。清代大学者纪昀认为他的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五四”以后,寒山诗曾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白话诗,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拾得与寒山齐名,二人被相提并称。拾得也是唐贞观时人,从小是个孤儿。相传天台山的封干禅师走山路,在赤城道侧拾得一小儿,遂将他带到天台国清寺当了小和尚,就给他起了个名叫“拾得”。拾得在厨房干杂役,因与寒山要好,他就把剩饭全装在竹筒里,等寒山来时,送给他吃。二人可谓是“贫贱之交”了。拾得也写了不少诗,多似佛偈,偏于说理。他写的诗附在《寒山子诗集》之后。
他俩的交情,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寒山与拾得同住在北方一个村中,虽异姓而亲如兄弟。寒山略长,与拾得同爱一女而寒山不知。临婚时,寒山始知,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听说,亦舍女来江南寻寒山。探知其住处后,乃折一盛开荷花前往礼之。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乐极,相向为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立庙曰“寒山寺”。
《事物原会》说:“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和合”一词,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等意,最早则见于《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应是“和合”之正解,故在民间,原主家人和合的“和合神”,渐而衍变为婚姻和合之神,且由原来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衍变为一持荷、一捧盒的二神了。
苏州著名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后壁,即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造型古朴,栩栩如生,是佛教艺术中的精品。
中国民俗中,常有用汉语的谐音双关,来表达某种寓意,一手持荷,“荷”与“和”同音,取“和谐”意;一手捧盒,“盒”与“合”同音,取“合好”之意。寒山正式成为“和神”,拾得正式成为“合神”,是在清初。清初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和合二仙图旧时有常年悬挂于中堂者,取谐好吉利之意。又常于婚礼时悬挂,象征夫妻恩爱。民间年画中,除有《和合二仙》《和合赐福》等专祀外,还常于其他神仙共祀,如《和气致祥·一品当朝》《和合二仙·状元及第》《五子夺魁》《赐福财神》《端阳庆喜》《岁朝图》等。和合二仙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神祗之一。
和合二仙本为民间俗信,由来已久,其意深长,于今仍有积极意义,考其源流,目的有三:一是增长知识,对某一风俗、景观、传闻,多所了解;二是营造气氛,倡导社会良风,使和合文化的传统理念深入人心,广传远播,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传承文化,在继承以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社会需要加以改造、补充、创新,有利于良风美俗的彰显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