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肢解式”教学所谓“肢解式”教学,指的是机械地割裂解剖课文,如同给课文动手术,它实质上是在文章结构分析和语言分析意义上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所谓结构分析,指按课文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将其分成段落、篇章等。所谓语言分析,指把课文当作语言材料,象研究语言那样去分析课文的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等。二、“肢解式”教学对语文教育的负面效应可以断言,“肢解式”教学给语文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消除“肢解式”教学的难度也是巨大的。从人文观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肢解式”教学是不无干系的。因为“肢解式”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论”为理论支点的教学模式。它认为学生的知识是教师传授的,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有聆听或应答的份,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这意味着教师的职能只需要按照“大纲”、“考纲”、“教参”、“资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则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只会出现“双输”的结果:教师自己人文精神难以建构;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独立思考、创新才能的培养也无法实现。另外,“肢解式”教学还是一种放大发胖式的教学,它把大量时间花在由课文引申出来的相关知识上,而不是花在对原文的解读、品读上。这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精神底子”的铺垫都是极为不利的。从生态观的角度看,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应该是相互依存、协同合作、平等和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朋友与伙伴。保持课堂生态平衡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多种生态角色,发挥多样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比如教师应是知识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