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途径探析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ad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地三所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針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凭借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疆域,在生产方式、政治结构、思想形态、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累积发展而成的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民族发展需要,运用特定方法向后代传递。文化正是借助这种传承才得以发展,逐渐形成固有的思维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心理倾向,并不断积淀、凝聚,最终成为所谓的传统。为此,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期间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传承创新
  目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日俱增。但是,在如何看待其地位和作用,如何阐释其核心内容以及如何传承弘扬等问题上仍有分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资源,意义深远且巨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运用仍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2.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需要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遗传性,同时还具有现实性、变异性。传统文化不仅要在时代洪流中不断传承,更要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因此,它不但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大学生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现状,加强高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传授给学生技能、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其思想、精神的滋养和培育。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激烈。高职学生走在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前沿,但其思想意识形态还未完全定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欠缺和偏差。
  1. 教育缺乏完整的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机制,也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部分学校未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立性,在课程设置上,只是重视传授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滋养。
  2. 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薄弱
  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教师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没有把传统文化知识合理贴切地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3. 校园文化建设中未体现
  在校风、校训、校园精神内涵的解析上,没有与地方历史文化结合,较为肤浅,只重视形式。组织学术讲座、名家讲坛等活动时,多以科学知识为主,较少涉及传统文化知识。
  四、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研
  笔者对当地三所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围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学开展情况等问题展开,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学生对其充满敬畏崇尚之情。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应该被继承弘扬、发扬光大。但问题具体到个人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并未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自身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可见,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意识和行动上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高职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小,对此类书籍兴趣不高。二是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传统文化在整体上缺乏宏观了解。三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内容没有深入细致探究。
  五、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必修通识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人文素质的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做到技术与人文融通并进。
  2. 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
  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3.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开展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实施经典诵读活动,鼓励高职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开设传统文化讲坛,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传授传统文化。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推广传统文化。
  4. 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宣传作用
  地域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宣传的重要资源,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重要途径。学生从地域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能切身感受传统文化。
  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 学校重视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中适当添加有关中华文化通识教育的课程,实施系统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2. 与教学有机结合
  要把优秀文化传播以及人文素质培养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文化的传承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系统化、全面化。
  3. 倡导中华经典阅读
  增加学生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真正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立志为其传播做出贡献。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中华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灵魂所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成为既有技术,又有情怀的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宫丽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何家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若干关系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6).
  [3]饶品良.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14(6).
  [4]宋亚萍,文杰.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科技视界,2011(2).
  [5]张亚男.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驻青高校为例[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营造职业素质培养环境方面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提供一个科学、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环境,高职教育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用之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环境  一、营造企业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要给学生灌输这样一个观念:从入学起,你的一只脚就已经踏入了职场的大门;职场离我们其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