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登天之难的蜀道
  穿行朝着生活升华的方向
  盼望似高山削壁千仞
  心情的江水汹涌奔流
  宝成,一条月老之线
  我数度描摹两极和谐的蓝图
  渴望以一种飞驰的速度递进
  横亘未来的天堑
  在古老的蜀道上
  一步步地读秒跨越
  远方的梦
  ……
  站在这清幽、木香荡漾的栈道上,我内心震撼、由衷喟叹却又两股颤颤的脚下,是湍急碧蓝的江水在滔滔不息地奔流。眼望峭壁如削、云雾缭绕的对岸山崖,我看到不时有奔驰来去的火车,在青树翠蔓的山崖半腰处,沿江流前行,如巨蟒时隐时现地出没于隧道之中。
  蓝天白云,春阳髙照,山风清新,江水澄澈……
  我本该陶醉于这远绝红尘之外春天的桃源胜景,但思绪却蓦然间飘飞到那个遥远的冬天。时序往复,细节摇曳,光影堆砌,神思恍惚……情寄以往,不由心中兀自嗟哦。
  我看到,有一个虔诚地相信爱情且青春的身影,在20多年前一个萧瑟冬风肆虐的傍晚时光里,甜蜜而期盼地安坐在对岸宝成线上飞驰的火车之中,由成都而来,朝着宝鸡而去。心情激动地扑向爱情的方向,他是那么幸福,又是那么诗意,诗意得甚至在随身所带的一个本子上信手涂鸦,写着春花芳菲般的诗句。
  那时的他是个诗人,是个唯美主义的追求者,是个一尘不染的爱情信徒。
  与这万古崔嵬的山崖擦肩而过,曾经的他不知道山崖身上层层叠叠的离合,生生死死的奔突,前仆后继的更迭,以及一个又一个远远地来又远远而去的梦。但沉默不语的山崖却洞若观火地记录了他那当局者迷却最终轻若鸿毛的故事……
  直到20多年后,站在山崖对岸的栈道上,在一群来自川渝的作家中,他蓦地看到了当年那个钟情满满穿越羁绊的身影,看到了曾经美梦甜蜜幸福盈怀又令人感动的自己。
  虽然,那让他痛让他爱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并刻骨铭心的感情,最终青烟袅袅渺远地飘散,湮没在无情流逝的岁月之中,成为一段可笑可叹又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他当年的身影,以及美丽的梦幻,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怀古的情愫。
  是的,爱情之路、梦想之路皆如蜀道,危乎高哉,安有坦途?
  那天,女作家郭金梅在阆中市召开的嘉陵江作家群创作推进会上,谈到对嘉陵江的感情时,说她站在这同一款栈道上,眼望对岸疾驰而过的火车,也仿佛看到了当年她为了梦想中的爱情从遥远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坐火车嫁到四川省南充市途经这江边悬崖侧的隧道的身影。她诗意的描述令与会者更多关注的也许是她与嘉陵江首次相遇的印象,但相比于她爱情生活美好的开始、美好的过程,以及美好的现在,先前与她同一时间站在同一栈道上也有着同样旧影重放的我,心有戚戚然。
  我不知道与我及郭金梅一起站在栈道上的其他来自川渝的作家们当时都想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在时间的流逝中次第站在此栈道,或者经行此栈道的人们都想了些什么,发生过什么,又放飞了什么样的梦想。
  是的,成千上万的人经过这里,但是少有人知道这段栈道,以及与栈道相伴的峡谷所发生的故事,与万万千千官兵的故事,与万万千千百姓的故事,与战争与和平中的
  四川的故事,与战火纷飞历史递进的中国的故事,与一个又一个魂牵心念的梦圆梦破的故事……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构连……
  这是诗仙李白的著名诗歌《蜀道难》中开头的几句。
  虽然出生于嘉陵江畔浅丘陵中的我也去过一些地方,知道其山峥嵘、其路必难,但关于蜀道何其难哉,身为现代人的我并无直观概念。这次随川渝作家嘉陵江釆风团走进明月峡,踏上明月峡古栈道,才知道蜀道之难并非李白文人气太重而诗意地夸张。
  明月峡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西陵峡东段,面积6。1平方千米,距广元33千米左右。因夹岸岩石呈银白色,并受青树翠蔓的山峰、碧蓝如玉的江水所衬托,整个峡江景致如同镀上一层皓月之光,故而得名。
  广元位于四川省北部,川陕甘三省交汇处,是四川的北大门及进出四川的咽喉要道,素有“蜀北重镇”“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
  明月峡原名朝天峡,因朝天镇而得名。朝天,即朝拜天子之意,因唐朝玄宗皇帝避“安史之乱”南迁成都时,当地官员在此接待并朝拜而得名。后因明清时期,文人墨客附庸风雅,取李白诗“清风清,明月明”之意,将之更名为明月峡。但当地老百姓仍喜欢按旧俗称其为朝天峡。
  明月峡不长,但峡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绝壁如削嵯峨似剑,裁云剪雾直插霄汉。
  虽然明月峡是峡,是波涛汹涌与夹岸髙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但明月峡也是一条线。
  是的,明月峡是一条线,它曾如月老在20多年前连接了我爱情的两极,也见证了我追逐爱情的鲜花与青春梦想的历程。其实,它也连接了从古到今多少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的故事的两端,连接了秦巴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两端,连接了中国历史金戈铁马平仄起伏的进程与朝代更迭势不可挡的走向。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朝天峡无陆路之时,水急流湍的水路可谓蜀道咽喉,由于别处山势险峻,通行几无可能,此峡为连接南北经济、文化與军事的唯一通道。
  明月峡山岭戟空,谷深壑暗,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拓展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可谓费尽周折,在百无佳法的情况下,凌空接天,穿云破雾的明月峡栈道也就应运而生了。
  明月峡栈道是金牛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明月峡栈道,就不能不说说金牛古道了。
  从古籍与传说中一直流传至今的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是两千多年前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交通命脉。金牛古道南起物阜民丰的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
其他文献
策划/本刊编辑部    “老户外”,我们用这个词来纪念上世纪中国零星出现的行走者。  他们非军事意义上的游击队员。没有宣言,没有组织,缺乏装备,无人喝彩,就这样上路。  他们脚踩的是真实的土壤或石头,每一次落脚大地都没有躲开,反过来,一路扑向他们的风、阳光、险恶的情况以及梦幻、冲动,他们也只能接着。走在路上,没什么车辆和行人,只听得见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还有晒昏了的自言自语。  但不管怎样,他们都
2006年新引力:神奇的圣湖曾因极度的艰苦仅为少数徒步者光顾,而显得愈加神奇。如今,神湖公路已修到悬崖脚下,爬山一个小时就可以看到拉姆拉错的全貌。但是在拉姆拉错被更多地关注的同时,用最纯粹的方式,迈着最艰难的脚步,沿着古道进入神湖,依然成为在西藏徒步的重要选择。拉姆拉措,因为便捷而引人注目,更因为神奇而让人宁愿以最本真的状态沿着古老的山路去向它朝圣。2006年之前,它著名于期望之中。2006年,它
步行街上  发光的红不是凋零的玫瑰  从街边纷纷走过的情侣  像夜色里抒情的花朵  温馨气息  霓影,像水中婉转的眸子  拐角的停顿  蕴藏着生动故事  一些经历被挤压在时间之外  梦,穿过身体  此刻的我  像一滴雨飘在夜空
消失湖泊中的战车  ——驾车穿越罗布泊    日出大漠    罗布泊的路,按照艰难的等级可分为“搓板路”、“按摩路”、“拆车路”、“窒息路”。所谓的“搓板路”,就是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按摩路”上坑坑洼洼的幅度更大,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前后左右摇摆不定;“拆车路”则类似于汽摩场地赛中的“驼峰路”,一般的车走一段就会散架;“窒息路”有没过车轮的碱土,车行之中,土浪包围车辆,让人无法呼吸。刚下罗布泊,我
考试成绩出来时,克拉拉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几乎快要哭出来了。这已经是克拉拉第三次挂科了,威廉姆老师早就警告过他,如果再挂科,他就会取消克拉拉升学的资格。  其实,克拉拉原本可以不掛科的,如果他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去参加聚会的话。那天放学,表哥邀请克拉拉去参加一个聚会,克拉拉想要拒绝,可是聚会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诱人的食物、好喝的饮料,还有聚会上让人笑到肚子疼的玩笑都在吸引着克拉拉。  “好的,我会去的
史学增,北京人氏  作为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记者,史学增用手中的35毫米电影摄影机捕捉了上世纪70年代的登山探险历史事件。  1974年,与中科院专家前往三江源完成各拉丹东长江源首次勘察拍摄;  1975年拍摄《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新闻纪录片;  1977年,史学增跟随托木尔峰登山科考队前往新疆天山攀登并登顶。    1975年    中国组织了第二次攀登珠峰的活动,众所周知,由于1960
“没有好剧本不投资,没有稿酬编剧不动手”是常见的一对僵局,这涉及了投资人和制片人,制片人与编剧两组关系。正常“工业体系”中的状况是投资人一定为全局买单,制片人为剧本买单。国内电影人追求的“工业”,一方面是技术达标,更重要的是谋求规范的保障。然而很多事情在国内是“中国特色”,变成制片人不出钱,都希望投资人能为制片人“自己的眼光”和自己找来的剧本买单。其实,开头那句话两边看似有理,再想则是一个先有鸡还
白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通过采访进一步了解您的艺术思想。  问:您从事山水画创作已有三十多年时间,您近期也完成了一批作品,就从这些作品谈谈您的立意和构思吧。  白晓军:我的山水画创作多取材于漓江流域。目前,一方面取材于崇山峻岭、树木繁茂的猫儿山及周边地区;另一方面选取“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百里漓江。  桂林是融入我生命的城市,漓江是汇入我血脉的江河。所以我的主要作品取材于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
千人千面,千地千味,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风味食物,我最喜欢的家乡特色食物,就是沔阳三蒸。  在我们家,逢年过节的时候,餐桌上总会有沔阳三蒸。我每次瞧见奶奶在厨房中切肉、切鱼、切菜,准备蒸菜粉,我就知道,奶奶又要做沔阳三蒸了。那时,我就会来来回回地往厨房里跑,看着奶奶腌肉,腌鱼,把肉、菜、鱼往蒸菜粉中滚,再把它们有规律地往盒子里放。在奶奶灵巧的双手下,一盘美味的沔阳三蒸原料很快就完成了。  最后一
二十多年前,民间诗社像野草一样在大地蔓延,星罗棋布,争奇斗艳。出刊物,办网站,设论坛,办诗会,搞朗诵,空气中无处不弥漫着诗歌的气味。我所在的广西北流市(县级市),一个粤桂边城,偏僻封闭,素无诗歌传统,彼时竟也听到有人在兜售“口语诗”和“下半身写作”,信报箱里不仅被塞进广告单,还有诗歌报。诗歌像粉尘一样飘浮在县城上空,仿佛还被分了行。我忽然觉得,如果诗歌是一个女人,她又一次来月经了。  读中学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