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历史课本,每一页的内容都似熟悉,这是因为我们只见到单个的孤立的知识点,然而,我们面对的是无数的历史和知识点,无数的历史意境,构成无数的考题。让历史知识网络化,充分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是今天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向。我们要对某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全面认识,或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做全面的综合评述,是不可能在书本的某一章、节或某一两本书中找到答案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历史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古代史家在治史时就有这种困惑,不过他们在不断探索中加以解决,创立了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通典史、纪事本末体等史学体裁,单独地对历史进行某类的网络化建设。然而,新时期的历史学习,必须吸取各种体裁之精华,因此对各个角度的历史知识整体的结构体系必须建立。
历史课本本身就是历史知识网络化的安排,它从宏观到微观都有具体的体现,历史课本都以章节体为结构,把宏观知识微观化,如以世界史上册第二章为例: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东西方世界作为大纲,以英国、法国、美国等资产阶级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解放战争,俄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封建统治者改革,启蒙运动的思想进步,17~18世纪亚洲的朝鲜、日本、印度、中国为小纲各自展开了叙述,用子目的形式展现了各国具体内容。以法国为例,大革命经历了君主立宪派当权、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三个阶段以1794年7月热月政变结束,又阐述了历史为何选择拿破仑的道理,这样本章节条目清晰,学生轻易地从宏观和微观上驾驭教材。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和高考历史的要求,历史知识网络化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1.立足书本、总体把握。书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无论是怎么立意都离不开书本的范围,目前的高考仍以书本上的知识为内容,因此抛弃书本而求其他则是本末倒置。高中五册课本逾百万字涵盖中华五千年史和世界各国的近现代史,要总体把握它们,首先要明白每册课本的目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总体上整理各章节的子目。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忘记看了很多遍也理不清知识点,更不用说找到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了,这就是忽视书本章节子目的结果。
2.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索,旁征博引,深入发掘。历史知识点再复杂都无非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内容的发展史,在世界史范围内有资产阶级革命史,殖民侵略和民族解放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从而构成三大进步历史潮流,传统分类往往结构庞大,虽可以把知识点有效联系,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学生掌握的牢固度会有影响,因此,在主线索下,分成若干个小线索,旁敲侧击,化整为零,使学生的分析在一个个小问题中解决历史学习的难题,如资产阶级革命史分成: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英法改革,美国内战,1861年俄国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王朝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亚洲的觉醒,拉美资产阶级革命;一战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等再分段分析他们的特点、结果、原因。细化的结果是对历史知识的浅总结和深分析。
3.把握时代特征,全面提升综合分析历史能力。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强,在某一个时期任何变化往往都与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抓住时代特征,就可以充分综合各个知识点,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涵,了解各个事件内在的联系,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具有朝代性的历史事件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推广;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英国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苏联十月革命;20世纪30年代危机;苏联东欧剧变等等,他们都制约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历史变化。具体的内容我们以中国1840~1901年历史为例,可从两条线来概括;从总体上可列成中国沦落史、抗争史、探索史、崛起史。从阶段上可列成开门、惊醒阶段(1840~1860年),理智、发展阶段(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前),疯狂阶段(甲午中日战争~1901年),养狗阶段(1901年以后),既通俗又简单地把历史画卷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教材,从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历史知识点相同,但思维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各知识点在网络中的作用变化很大,教师授课时间有限,思维方式也有限,不可能在各个层面上尽情发掘,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学习之中不可缺少。
为了让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的网络构建,教师平时应注意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理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绪。◆(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历史课本本身就是历史知识网络化的安排,它从宏观到微观都有具体的体现,历史课本都以章节体为结构,把宏观知识微观化,如以世界史上册第二章为例: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东西方世界作为大纲,以英国、法国、美国等资产阶级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解放战争,俄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封建统治者改革,启蒙运动的思想进步,17~18世纪亚洲的朝鲜、日本、印度、中国为小纲各自展开了叙述,用子目的形式展现了各国具体内容。以法国为例,大革命经历了君主立宪派当权、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三个阶段以1794年7月热月政变结束,又阐述了历史为何选择拿破仑的道理,这样本章节条目清晰,学生轻易地从宏观和微观上驾驭教材。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和高考历史的要求,历史知识网络化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1.立足书本、总体把握。书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无论是怎么立意都离不开书本的范围,目前的高考仍以书本上的知识为内容,因此抛弃书本而求其他则是本末倒置。高中五册课本逾百万字涵盖中华五千年史和世界各国的近现代史,要总体把握它们,首先要明白每册课本的目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总体上整理各章节的子目。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忘记看了很多遍也理不清知识点,更不用说找到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了,这就是忽视书本章节子目的结果。
2.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索,旁征博引,深入发掘。历史知识点再复杂都无非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内容的发展史,在世界史范围内有资产阶级革命史,殖民侵略和民族解放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从而构成三大进步历史潮流,传统分类往往结构庞大,虽可以把知识点有效联系,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学生掌握的牢固度会有影响,因此,在主线索下,分成若干个小线索,旁敲侧击,化整为零,使学生的分析在一个个小问题中解决历史学习的难题,如资产阶级革命史分成: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英法改革,美国内战,1861年俄国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王朝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亚洲的觉醒,拉美资产阶级革命;一战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等再分段分析他们的特点、结果、原因。细化的结果是对历史知识的浅总结和深分析。
3.把握时代特征,全面提升综合分析历史能力。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强,在某一个时期任何变化往往都与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抓住时代特征,就可以充分综合各个知识点,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涵,了解各个事件内在的联系,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具有朝代性的历史事件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推广;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英国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苏联十月革命;20世纪30年代危机;苏联东欧剧变等等,他们都制约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历史变化。具体的内容我们以中国1840~1901年历史为例,可从两条线来概括;从总体上可列成中国沦落史、抗争史、探索史、崛起史。从阶段上可列成开门、惊醒阶段(1840~1860年),理智、发展阶段(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前),疯狂阶段(甲午中日战争~1901年),养狗阶段(1901年以后),既通俗又简单地把历史画卷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教材,从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历史知识点相同,但思维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各知识点在网络中的作用变化很大,教师授课时间有限,思维方式也有限,不可能在各个层面上尽情发掘,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学习之中不可缺少。
为了让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的网络构建,教师平时应注意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理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绪。◆(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