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钢琴作品《降b小调新事曲》之分析与诠释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wa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是20世纪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与当时其他法国音乐家不同的是他未曾接受学院正规音乐教育,但却跻身法国著名音乐家行列。他擅长于创作短小精致的作品,明显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特征,除此之外,浪漫派的作曲手法及当代的流行音乐元素也可见于他的作品中,如《三首小故事曲》中《降b小调新事曲》即可见到爵士乐的节奏元素。本文将通过曲式结构、和声手法、演奏诠释等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剖析。
  [关键词]普朗克;降b小调新事曲;新古典主义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23-03
  [收稿日期]2021-01-11
  [作者简介]薛晓敏(1993— ),女,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师。(福州 350000)
  一、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降b小调新事曲》作于1928年,此时正值普朗克作曲生涯的创作中期,中期是普朗克钢琴创作的黄金期,几乎有一半的钢琴独奏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1921—1924年间普朗克跟随法国名师柯克澜学习理论作曲,使得其创作手法更趋成熟,作品的技巧性也较早期难,“难度类似勃拉姆斯的特性曲(Character piece)”[1]。
  普朗克将这部作品献给他的朋友Louis Laloy。这一部作品与同一时期的《香颂歌曲集》(Chansons gaillardes)的第三首很相似,营造了喧闹的音乐氛围。
  《降b小调新事曲》主要调性为bb小调,2/2拍,「快速而富有节奏性的」(Trēs rapide et rythmé)速度。呈现三段体(ABA’)的结构,A、B段各由主题与主题再述组成,且乐段之间频繁的转调有明确的终止式作为判断依据。A’段以主题a的第二次变形a2为主题素材,统一在bb小调上。和声外音的频繁出现,以及两个节奏动机和的贯穿使用是此曲的一大特色(表1)。
  (二)和声手法
  A段由主题a(1—8小节),过门(9—16小节),主题a的再述句a’(17—22小节),codetta(23—28小节)四个部分组成。乐段大量使用和声外音,配合切分的节奏动机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主题a(1—8小节)第1、2小节高声部的节奏动机是乐曲的主要动机之一,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及三连音的轮流使用塑造了主题a跳跃有活力的音乐性格。在此曲中仍可看到普朗克对和声外音的不同运用手法,如邻音、倚音、经过音等,例如第1小节左手第二拍后半拍的F是前后两个G的下邻音;第3小节低声部为ⅳ7和弦,高声部第一拍后半拍开始出现的三度模进则可视为和声外音,这些和声外音的使用是塑造乐曲诙谐形象的重要因素。
  第4、5小节的节奏动机是乐曲的另一个重要动机。三连音的节奏与半音下行的音阶旋律有爵士乐的味道,“在传统的调性和声中融入流行乐手法是普朗克作曲的一大特色”[2],而第5小节中间声部的bbB音为第二拍bA音的倚音,这种长倚音用法在此曲重复出现,这些大量使用的和声外音所造成的调性模糊感赋予了整首乐曲即兴的氛围。第5小节高声部的bF大调是bb小调降三级的Ⅲ和弦和ba小调ⅳ级和弦的共享音,旋律的调性在此处从bb小调转向ba小调,于第8小节经由V7解决在ba小调的主和弦上。第9小节后半拍弱拍上的bbB、bD、bF音是拿坡里和弦(Neapolitan sixth),拿坡里和弦在此曲中多次出现。
  过门(9—16小节)的第11小节以ba小调和bd小调的共享和弦bD小三和弦来做转调,准备与前方同拍点位置的拿坡里和弦形成小二度的滑动,在下一小节中用bd小调的终止式(i64→Ⅴ7→ⅰ),将调性转到bd小调。第13小节首次出现三度半音阶下行素材,作为i级和弦声响的扩充,不断下行的音域预示过门即将结束。
  主题a1(17—22小节)第17—18小节是主题a前两小节(1—2小节)在bd小调上再述。在下一小节出现明确的bd小调终止式(V→ⅰ),这个传统和声手法(ⅰ→ⅱ→V→ⅰ)的应用体现了普朗克的新古典主义之创作理念。随即在第19小节利用bd小调和bb小调的共享和弦bG大三和弦,预示调性即将转变,且从横向旋律看,高低声部各有一个明显的和弦存在(高声部是Ⅵ,低声部ⅴ),此复合和弦(polychord)手法在这首乐曲后方将多次出现,作曲家在复合和弦之后会用终止式来确定调性:第19小节,高声部是bb小调Ⅵ和弦,低声部第一拍的还原F音是下一小节bb小调Ⅴ和弦根音F的先现音,并在第二拍解决于bb小调的主和弦上。
  小尾奏(23—28小节)第24小节是第23小节的完全重复,三连音的律动被短暂的忽略了,两小节后(第25小节)运用主题a(第3小节)的节奏素材与之做联结,最后在第一个节奏动机上以终止式Ⅴ→ⅰ结束A段。
  B段旋律在bB大调上展开,包含主题b(29—44小节)、过门(45—52小节)、主题b1(53—65小节)。八分休止符在B段被弱化,抒情流畅的旋律使得B段与A段形成对比。
  主題b由前乐句(29—36小节)、后乐句(37—44小节)组成,前乐句以柱式和弦进行为主,第29小节右手高声部与左手内声部的旋律呈反向级进,直到第36小节和声使用都较简洁,营造圣咏曲的氛围。第36小节内声部正拍上的#C是第二拍前半拍D的倚音,第二拍前半拍上的D小三和弦和弦是bB大调的ⅲ级也是d小调的i级,这里预示了后方调性的转变。
  后乐句在节奏律动方面隐约可见来自主题a的素材,如八分休止符的再应用。第37小节出现加二度(G音)的三和弦,高声部的F大三和弦是d小调的Ⅲ级和弦,低声部G音是Ⅲ级和弦的加二度,横向看低声部的旋律G音到C音的进行,制造出C大调的声响轮廓,而高声部仍保持在d小调的调性,这里营造一种双调性的错觉。第41小节高声部的E小三和弦与低声部的#D小三和弦预示之后调性将转至e小调。第43小节的和弦是下一小节V和弦的邻音和弦(降半音),造成短暂的调性不确定感,在第44小节出现e小调V→ⅰ的终止式后即消逝。   第45—52小节是B段的过门,音域达到全曲的最高点。高声部旋律以回音音型的形式进行,低声部由大量的邻音和弦形成伴奏,拍点上的和弦与八分休止符交替使用,使音乐再次出现跳跃的性格。第50小节旋律都建立在很明确的e小调上,第51小节出现的#G、#D音暗示下一乐句的调性将转到E大调,不断下行的音域将过门自然带到主题再述b1。
  主题b再述b1(53—65)第53小节首次出现节奏动机,于的速度下弹奏,在听觉上象是旋律的装饰音。主题b1出现多种调性色彩,例如:第57小节第一拍F、A是E大调的拿坡里和弦,也是bE大调还原三音的ⅱ和弦,其后半拍是bE大调降三音的ⅳ6(借用be小调色彩);第59小节正拍后半拍为复合和弦,第二拍的主和弦是A、C、bE、bG(为#F的同音异名)是be小调的ⅶ42/v和弦;第60小节第二拍借用be小调的ⅱ64等。此乐段谱面上大量的临时记号与借用小调声响,制造了调性的摇晃感,并使声响更为浓稠。
  第64小节第一拍是be小调的V级,也是bb小调的i级,将调性逐渐拉回主调性bb小调,第65小节结束在bb小调的V7和弦上,紧接着的A’段在bb小调i级和弦上展开。
  A’段建立在bb小调上,主题a2可分为前乐句(66—71小节)、中乐句(72—76小节)、后乐句(76—81小节),旋律主要在中低音域进行,将乐曲引入尾声。主题a2旋律素材基本来于主题a。第68小节还原E和还原G是bb小调V级的半减ⅶ级和弦音,在第69小节进行到属和弦而后明确地解决在主和弦上。
  中乐句旋律素材源于A乐段的codetta(第23小节),第72小节第二拍后半拍左手低声部的bE音是经过音,高声部的G、E音则是遁音(escape note)。与73小节高声部的还原E、还原G音(V级的半减七级和弦音)构成回旋的旋律,营造滑稽的音乐氛围。
  后乐句第76小节第一拍的i64后面再次出现复合和弦,且两声部各自形成的两条旋律交错进行,其后的旋律都是明确的bb小调,在第82小节终止于bb小调的主和弦上。
  《降b小调新事曲》整体呈现热情活泼诙谐的音乐氛围,仅由a、b两个主题素材变换发展而成,并且两个主要的节奏动机贯穿全曲,使乐曲的情绪起伏相对较平稳。
  二、演奏诠释
  乐谱以「快速而富有节奏性的」(Trēs rapide et rythmé)为速度标语,可见《降b小调新事曲》的律动强烈。全曲的两个主题a、b都以活泼热情的形象示人,主题a相对于主题b更有趣诙谐;主题b虽然不似主题a活跃,但旋律营造的积极形象与活力四射的主题a相比毫不逊色。作曲家在乐曲多处明确指出不需要踏板,笔者建议在踏板的使用上要谨慎。另外,“普朗克会在单一音符上加上短圆滑线的记号表示延长该音,也可视为踏板记号”[3]。
  A段(1—28小节)八分休止符与四分休止符交替出现,几乎贯穿整个乐段。第1小节高声部正拍三个十六分音符的级进上行装饰音快速清晰地带出主和弦,主题a的旋律在节奏动机上展开,确立了活泼的音乐形象。在诠释主题a时富有弹性的触键与适当的踏板使用是展现音乐形象的关键。放松手臂借用上臂的力量传达指尖,在触键的瞬间用很强(ff)的力度弹奏,给人以铿锵有力的精气神。主题a在最高声部,所以在弹奏和弦音时,右手重心要放在小拇指,以突出旋律音(踏板在前两小节不予使用)。第3小节低声部第一拍和弦后的三条弧线代表音符需要延长,但紧接其后的大跳需要左手提前离开键盘做准备,所以笔者建议在第一拍的和弦上可用踏板来达到延留低声部的效果,而后的旋律重音bG、bB、bE需要更换踏板确保音响的干凈利落。第7小节作曲家特别标明「无踏板,很干凈分明」(sans pédale,très net),在弹奏时要注意音色的颗粒型。
  过门(9—16小节)前两小节(第9、10小节)中声部的柱式和弦,在弹奏时右手重心应放在保留音bB上,用指尖轻挠键盘,将此和弦以轻巧的音色处理。第9—12小节左手的伴奏声部每小节都以相同的运动方式处理:放松手腕,用手腕顺时针方向半画圆的方式做声部连结。主旋律在第13小节后半拍开始转移至左手,到第15小节回到高声部。建议第14小节高声部音量需要稍弱处理,保持声部平衡。
  主题a1(17—22小节)以很弱的力度再述主题a的旋律动机,第19小节左手伴奏声部快速的下行音阶增加旋律的幽默感,在弹奏时不用刻意弱化此旋律线。
  小尾奏(23—28小节)第23、24小节的第二大拍各声部用圆滑线记谱,用落滚的方式弹奏,每小节的重拍突强(sff)弹奏,随后的三音建议用中强的力度诠释。
  B段以主题b(29—44小节)为主要形象,相较于a主题断奏的活泼性格,主题b连贯的旋律是其主要特点。普朗克似乎预料到演奏者在此处会因为流畅的旋律而放慢弹奏速度,在B乐段上方明确注释「绝无渐慢」(Absolument sans ralentir),音乐还是以积极热情示人。在踏板的使用上,需要注意第35小节踏板仅在第一拍上使用,避免高声部的下行音阶出现混浊的音效;第38小节踏板只在第一个和弦处使用,随后立即放掉,突出中声部的旋律音(bB、D音)。
  B段的过门(45—52小节)是全曲的最高点,在主题b与主题b1之间,以高音域明亮的音色和活泼的断奏引人注目,丰富B段的音乐形象。再现主题a的节奏动机使音乐氛围不同的A、B乐段,有所关联,以此统整乐曲,表明此曲的音乐形象是统一的。柱式和弦式的伴奏织体,在弹奏时要控制力度呈现清晰有力的音效;高声部的4个二分音符皆位于第二正拍上,在弹奏时可用落下(drop)的手法来突出二分音符,从而使得过门更有个性,同时也符合乐曲整体诙谐有趣的风格。
  主题b1(53—65小节)延续主题b流畅的旋律线条,E大调→bE大调→bb小调的进行,使得主题b1的调性色彩较为丰富。主题b1在第53小节自强渐弱至中强(f-mf),踏板在低声部第四个四分音符处更换,其后的旋律保持在中强的力度上弹奏,第54—56小节低声部的长音符形成明显的线条,中声部的柱式和弦依旧须以轻巧的触键弹奏,这三个小节的踏板随着低声部长音符的变换做更换。第57—60小节由于八分音符频繁出现,所以踏板只在出现连音符的地方使用。
  B段与A’段的连接处(65、66小节)不要多加停顿,A’乐段虽然被标以强力度,但结合前两小节的B乐段(第64小节)很强的力度可见A’段在此处其实是B段句尾减弱后的力度,所以在衔接B段和A’段时,要作渐弱处理。
  A’段的主题a2由前乐句(66—71小节)、中乐句(72—76小节)、后乐句(76—81小节)组成,整体旋律来自主题a素材,并在较低的音域呈现。若将主题a以活泼的少年喻之,则主题a2象是顽皮的老人家,童心未泯。中低音域的音色特性将两个主要节奏动机的律动感稍微削弱,可参考主题a的演奏方式来营造火光逐渐消逝的感觉,将乐曲带入尾声。
  第76小节正拍后半拍开始的后乐句,复合和弦的使左右手呈现两条一前一后的旋律,踏板在每个重音记号下做更换。第78小节旋律使齐奏和弦的方式,此小節不使用踏板。普朗克在第79小节用「一直很强」(sempre ff)以及第80小节「没有渐慢」(sans ralentir)「很干」(tres sec)表示音乐形象没有改变,还是呈现热烈的气氛,乐曲最后一小节用突强(sff)结束在bb小调的主和弦上,拉下布幕,踏板要频繁更换。
  结 语
  《降b小调新事曲》作曲家用相似的音乐素材如休止符、节奏动机、干净分明的表情术语统整主题a、主题b,赋予乐曲一个完整统一的热情、嬉戏之音乐形象。最后一小节两个八分音符使用接连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做连结,拍点上的断奏,八分音符和弦及八度要用干浄利落的触键音色,使音乐在尾声丝毫不拖泥带水,让人回味无穷。虽然普兰克曾在采访中提到“people never use enough pedal”,但在这首曲子的演奏过程中踏板的使用需谨慎。
  注释:
  [1]
  谢绣莉.普朗克钢琴作品风格评析[J].台东大学教育学报,2003(14):107.
  [2]王玮平.普朗克钢琴组曲拿坡里之曲式结构与演奏诠释[J].辅仁大学,2014:11.
  [3]谢绣莉.普朗克钢琴作品及弹奏技巧概述[J].师大学报,2005(50):139.
  (责任编辑:庄 唯)
其他文献
[摘 要]威尔第在19世纪中期创作了著名的歌剧《游吟诗人》,其中的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是最抒情最优美的一首。本文通过对其音乐结构、细节手法的特点分析,认为这首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之光和深情的情感变化内涵。  [关键词]咏叹调;威尔第;人性;内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33-03  [收稿日期]2021-01-
[摘 要]在钢琴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作品的力度表现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钢琴演奏效果,通过力度表现不仅能够看出演奏家自身的钢琴演奏技能,还能感受到钢琴作品的音乐艺术内涵。演奏者要想进一步加强钢琴作品演奏力度表现形式,除了要具备较为扎实的钢琴技术功底外,还需要有较为突出的音乐艺术修养。本文就钢琴作品中力度表现的艺术内涵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钢琴作品;力度;表现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时代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经典在时间的洗礼下,反而更以其悠长的历史而闻名。贵州布依族民歌走过了悠悠岁月,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越发显得弥足珍贵。这些民歌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展示了贵州布依族百年来的精神寄托和思想变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布依族民歌的发展,2008年经国家批准,其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形式、种类、曲调和歌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贵州布依族
[摘 要]无论是何种体裁的音乐作品都有其创作的背景,并展示一定的情节,作曲家力图用音乐来展开戏剧,用剧情来推动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长河中,涌现无数具有卓越贡献的作曲家,他们虽然各种体裁都有涉猎,但都有自己更为擅长的领域,舒曼与普契尼同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不同的人生经历等因素造就了他们各自音乐作品的独特风格,但二人凸显个性的同时又流露出共性,那就是他们的音乐都擅长以女性为视角展开创作。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