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星状细胞活跃度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中的预测价值

来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胰腺质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胰腺质地的判断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研究发现,胰腺星状细胞(PSC)的活化与胰腺的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其活性可能影响胰腺质地.因此,本研究探讨PSC活跃度预测PD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CR-POPF)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01例行PD术患者的切缘处胰腺病理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检测PSC的活跃度,并进行分级.分析PSC活跃度与胰腺质地及CR-POPF发生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与CR-POPF发生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价PSC活跃度预测CR-POPF的效能.结果:101例患者中,41例(40.6%)出现CR-POPF.分析结果显示,随着PSC活跃度等级的升高,CR-POPF发生率呈明显递减趋势,不同的胰腺质地之间,PSC等级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C活跃度与胰腺质地的硬度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456,P<0.001),而与CR-POPF发生率之间则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539,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腺病理、PSC活跃度分级、术前体质量指数、胰管直径、术前总胆红素、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与CR-POPF的发生密切相关(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C活跃度分级(OR=0.24,95% CI=0.10~0.56,P<0.001)和术前总胆红素(OR=1.01,95% CI=1.00~1.01,P=0.008)是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SC活跃度预测CR-POPF的AUC为0.795 (95% CI=0.708~0.88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3%和87.8%.结论:PSC活跃度等级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胰腺的质地情况,是预测PD术后CR-POPF的有效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含有rhGM-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以含有rhGM-CSF全序列的质粒sp64为模板,自行设计一对分别含有Blg Ⅱ和Hind Ⅲ酶切位点的rhGM-CSF
自噬是细胞清除胞质中受损、缺陷或无用的细胞器、长寿命蛋白质和脂质,并回收其成分以满足生物新陈代谢的营养和能量需要的主要分解代谢过程.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I临床急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部分良性疾病以及癌前病变的标准术式,胰肠吻合相关术后胰瘘(POPF)是该手术导致不良后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损伤在AP的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目前认为,线
背景与目的: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随着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腹腔镜下手术已被医患所认可.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的可行
背景与目的:胰腺囊性肿瘤手术方案多有争议,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病例报道较少,临床仍在积累经验.本文总结近年来笔者科室在治疗紧邻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肿瘤的经验教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采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壶腹部肿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总结所在科室LPD治疗壶腹部肿瘤的经验及体会,以供临床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