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是新时代的动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今社会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剖析了独立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当前环境下独立院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独立院校 思政教育教学 优化策略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青年发展,号召年轻人要肩负起历史使命与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在慕课、微课等新授课模式的引入下,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地教授是不小的挑战。此外,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化程度高、大学生接收新信息能力强,但网络信息驳杂,诸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涌入,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顶尖人才、高端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部结合当下形势,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的大方向。当前,高等院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教育、实践及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但在学生的青年阶段忽视了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所占比例较高,部分高校往往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发掘,因此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同時,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形成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补,充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在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丰富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推进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发展。
  二、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当前,青年学生较少关注时事和政治,甚至存在少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关注。虽然大部分学生会使用手机、电脑上网,但大多是与时政无关的项目。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不少青年学生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但少有学生愿意脚踏实地去努力奋斗,更在意追求眼前的舒适和享受。甚至存在少部分大学生对生活状况感到很不满意,但不愿意改变或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的情况。独立院校中,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从各自辅导员组织的谈心谈话、班会活动,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事实内容,以及其他途径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加入或者主动学习思政知识。
  (二)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效果不理想。现阶段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由于经济发达地区诸如东部沿海等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高端的科学技术以及领军型人才聚集于此,对比其他地区独立院校,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独立院校由于其自身特点,资金靠自筹,师资流动性强,致使独立院校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速度缓慢,在获取思政教育先进资源方面就公办高校有一定差距。
  我国正不断推进思政课程的创新与改革,以期通过拓宽高校思政教育渠道,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各独立院校也在通过诸如不断开设优秀的思政课程、将课程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等方式,加强思政大环境的营造。然而,独立院校的教育模式单一,缺乏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制约,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佳。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部分独立院校教育资源运用不够合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还未融会贯通,“课程思政”的影响还未真正普及,“课程”与“思政”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同时,专业思政课程教师与其他专业类课程教师缺乏“互动”,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员忽视思政教育,导致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讲好中国故事
  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学生不断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环境下,高校学生正不断面临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因此高校更应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做好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功;思政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各类思潮的冲击下,论中国情、讲中国事、弘扬中国文化。同时,独立院校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切实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的价值导向,不断传承和创新,加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自身发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强国志向、服务国民。要改变思政教育授课中师生间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主体意识,加强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改变思政知识传授过程中单方面的灌输模式,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独唱”变为“合唱”,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此外,当前网络消息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当舆论导向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准确做出引导、回应,条理清晰、实事求是,面对质疑不应遮掩,客观的做出正面回应,认清现实、坚持原则、理性分析,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二)开展社会实践,培育校园文化
  独立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社会实践,诸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体验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在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支撑下,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教育能力,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独立院校可以通过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承担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学生组织,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展示等学生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培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校园文化,营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
  (三)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扩大利用渠道
  独立院校应统筹、整合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教材、教学工具等综合教育资源,通过思政教师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思政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基础知识的传播者与教授者,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体系化、全面化地概述和介绍,同时深入理解和分析教材内容,充分消化教材内容,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教学意义,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从书本到学生理想信念中的转化。同时,独立院校应注重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社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要学会把思想政治知识要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去。家庭作为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独立院校可积极联系学生家庭,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这些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对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然而,随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入新的阶段,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灌输理论知识或口口相传的教育方式以经无法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因此,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从传统的思政教育专业课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转移,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时间转移,丰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五)实施“课程思政”,提高教师水平
  目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正被各独立院校积极实施,但由于推行时间短,经验不足,各独立院校还未真正落实。当前,实施“课程思政”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专业各教师根据专业教学内容,设计、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激發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种是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际案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以经济学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模式下,可以从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角度,结合当下中外情况,宣扬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光辉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进一步激励学生为中国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奋斗。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事经济学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或经济学人员腐败的实际案例,与学生们讨论,使学生明白专业方面职业道德,谨守法律法规红线。此外,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发掘本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
  当前,独立院校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为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9-10-19(01).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通俗读本,全书以各个时代的人事解读制度。本文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分别看待制度发展,并从制度发展得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法律制度形成的必然性,以现实迁就制度并逐渐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史 文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是1952年钱穆先生五次讲演的讲义稿,其语言精简易懂,故读起来也酣畅淋漓。在内容上,此书着重描述了汉、唐
摘要: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古代圣賢一直追求的精神信念,而这种理想人格的养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成圣之道,一定离不开修身养性,同时要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而乐”政治态度,而且不能缺乏自身的进取精神,方为成圣之道。  关键词:成圣 修身 进取 民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者、贤者也避免不了有过错,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成圣成贤
摘要:在当前“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如何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是当今独立学院需要突破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独立学院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固有化、单一化问题严重,亟待解决。因此,文章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和独立学院学生思政教育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教学 管理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的
摘要:苏维埃政府对待富农所形成的政策,是一个长时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最开始提出的合理限制,到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富农斗争革命,直到西北办事处期间对富农采取相对宽松的方针政策。这个转变无疑有多重原因,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富农 苏维埃政府 政策  在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富农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富农和普通农民相比,是剥削阶层;和地主相比,是被剥削阶层。因此不可以将富农视之为普通农民,也
摘要: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班级管理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在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利用心理暗示进行激励,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正向发展。本文将浅析心理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索如何促进班级管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心理暗示 班级管理 积极作用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分类特点  (一)心理暗示概念  暗示是人类最简单的反射,心理
摘要: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位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思想进步都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尤其,陈独秀现代化思想对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产生了实际的和重要的影响。虽然对陈独秀的思想研究已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但是,学术界对陈独秀现代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关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本文将对陈独秀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陈独秀现代化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作一简析。
摘要: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心态等因素,常常引发寝室矛盾,寝室矛盾主要以冷战的形式来体现,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寝室矛盾受害者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该文主要从民办高校寝室矛盾现象入手,分析其原因,提出了从学生个人方面和辅导员外部方面来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寝室矛盾的问题,为创建和谐校园出一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寝室矛盾 思考  一、案例提出  联想到本学期笔者所在学院已经处理了8起因为寝
摘要:唐宣宗李忱(810-859),是大唐帝国的第十七位继承人。原名李怡,母孝明皇后郑氏。唐宣宗在位13年,从一个不受人待见,地位低下的皇子、王爷,久经政治考验,成长为一代帝王的政治轨迹引人深思。其勤修政事,博文广记,求贤若渴,崇尚简朴,极度自律,从谏如流的“小太宗”为君之道值得今天领导干部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唐宣宗 韬光养晦 矫诏登位 用人之法 躬行节俭 从谏如流 启示  “韬光养晦”一词语
摘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知识产权贸易争端有其必然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不同。具体到我国则表现为某些国家指责中国的技术转让制度具有“强制性”。然而TRIPS和TRIMS对相关事项的规定较为模糊,无法确定“强制性”的判断标准。而我国早在入世时就已承诺不以技术转让为市场准入条件,现行法律也没有相关规定,企业转让技术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况且违背企业意愿强制其转让技术在事实上不具有可
摘要:对于我国现如今的国家发展国情来说,我国整体处于一个道德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状态下。国民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远远跟不上我国腾飞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这种文化和经济之间发展程度的不协同,会导致我国社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当大的问题,会导致国民很容易被错误的、片面的價值观所引诱,出现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严重误解。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样的经济发展和精神建设之间的冲突,我国需要加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