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学语言的优美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学语言的优美包括语言形式的外在表现之美和思想情感的内在表达之美。要使文学语言优美,就要使语言“形象化”、“情感化”和“个性化”。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 优美
  文学语言即文学作品的语言,其优美是一种集形象化、情感化与个性化于一身的审美风格,是一种生动、具体、精雕细描的艺术化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或如牡丹盛开,争奇斗艳;或如雨后彩虹,清新亮丽;或如小溪潺潺,自然流畅;或如三潭印月,意蕴丰饶,娓娓动人。
  首先,文学语言之所以优美,是因为作者的巧于构思,善于构建。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作者十分注重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尤其注重遣词造句与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例如: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这段文字由两个句群构成,第一个句群用8个比喻(3个具象式,喻词为“光辉”、“音响”、“微笑”;5个虚象式,喻词为“从容”“大气”“淡漠”“厚实”“”高度)句对“成熟”这个复杂、抽象而又深奥的概念进行铺陈排叙,具体形象地阐发其精义,诠释其内涵;第二个句群用3个比喻句(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字数相等)构成排比,对“成熟”进行生动的描绘,使“成熟”的概念具体可感。整个文段生动、形象地回答了“什么叫成熟”这一问题。文字组织可谓匠心独运,收到了情文并茂、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艺术效果。试想,一个再糊涂的人读之,也不至于不能领悟什么是成熟。
  其次,文学语言之所以优美,是因为作家在描写时,能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描摹准确,刻画生动,将描写的对象高度地艺术化,一边传达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一边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例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文字极其生动、形象,作者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五个方面,再现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比喻写出荷叶的风姿,颇具动态美;用拟人和比喻描绘出荷花的形态、神韵与美质,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用通感状写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与请人心脾的特质,烘托出荷塘的幽雅和宁静;用拟人手法,动静交织地表现荷波的情状,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的灵动、生气及其清幽恬静的氛围;把想象与所见相结合,虚实相生地刻画荷韵的柔和婉约,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全段文字描写令人浮想联翩,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效应。
  如何能做到文学作品的语言优美呢?
  首先要使语言“形象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准确地描摹和生动地刻画事物的“形”“状”“声”“色”,取悦读者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娱其心。摹形,即把眼睛看到的形体真实地描绘出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轮胎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唐岑参《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西征》)“无影独上西楼,月如钩。”(宋李煜《相见欢》)“尖尖角”“大如斗”“月如钩”增强了语言的直观性,造型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摹状,即把人感觉到的情状如实地模拟出来。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其中“绿依依”“静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的摹状,使这支曲子的诗意加浓了,语言的美感也增强了。摹声,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发出的声响真切地描摹出来,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吴伯萧的散文《猎户》:
  ……成群的鸽子在路上啄食,频频地点着头,咕咕咕地呼唤着,文静地挪动着脚步。它们不怕人,只是在人们走近的时候,好像给人让路一样,哄的一声飞起,打一个旋,又唰的一声在远远的前面落下。
  作者借助拟声词对鸽子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生动真切,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所谓摹色,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着意设色敷彩,以增强作品的美感。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山、绿水、白鹭、红桃、青的箬笠、绿的蓑衣、黄绿的鳜鱼,并配以“斜风细雨”的灰蒙蒙的背景,一幅绚丽的江南水乡春汛图,便呈现于读者眼前。
  当然,文学作品还有其他方面的描摹,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赘述。
  其次,要使语言“情感化”。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学就是情学,文学作品只有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即使是平淡的叙述,也是优美的。如朱自清的《给亡妇》: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還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可怜,你的心我知道,你满想着好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时一定这样想,一定的。   这些语言自然、简朴,它饱含着作者深切的情感,它真实地记下了作者心灵的负疚和对亡妻殷切的思念!虽然,它并不华丽,但却表达出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由此可见,语言自然与简朴并不等于简单和笨拙,也并非贫乏和单调,而是顺势流淌,内蕴厚重,情感深沉。读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语言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第三,要使语言“个性化”。个性化的语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作家的语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二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创新性,不能生搬硬套,人云亦云。听到“儿子打老子”“你还不配”(鲁迅《阿Q正传》),就会想到是阿Q的语言;听到“不宜栽种”“恩典恩典”(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就会想到是二诸葛的语言;听到“咱们得忍着点,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老舍《四世同堂》),就会想到是白巡长的语言。“红心枝头春意闹”只属于“红杏诗人”,“断肠人在天涯”标志着“秋思之祖”的风格,“僧敲月下门”属于“岛瘦”而非“郊寒”……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英国作家王尔德曾就比喻打过一个比方: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这个比喻也道出了文学语言表达的一个原则:新颖。这就是说文学语言只有创造性地表情达意,独树一帜,方能显示其“优美”。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语言优美的风格多种多样,或粗犷或细腻,或平实或华丽,或诙谐或严谨……甚至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其语言也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但不论是何种类型,不论是大作还是小品,只要其语言能够实现完美的表达,并能给读者带来艺术审美享受的,就是优美的语言。例如: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是的,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
  ……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里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对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周国平《时光村里的往事》)
  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杀。
  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人的人,说不定何时便赐你一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阵、忙于厮杀,便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作捷报,更不曾注意,金銮殿不露声色的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梁衡《岳飞》)
  周国平以简约易懂的语言流露出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思考。这些饱含智慧的语言提醒读者关注和理解往事的重要性,深思生命的价值。消逝的片刻即是往事,往事可以丰盈灵魂,可以提醒读者珍惜当下。而梁衡则用诗化与深刻的语言,表达愤激的情怀,热烈而真挚地赞颂岳飞: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一个民族的象征。他带着一种威严,一种气魄,一种豁達,一种不屈的精神和灵魂,从远古向我们走来。这两则文字以不同的美学风格,抒写了深刻的思想与浓厚的情感,既给人心智上的启迪,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通用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的特殊性致使这种综合能力有隐性和显性的特征,它既是心理品质,比如“热爱祖国语文”,又是行动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这种能力的提升,既需要有侧重点的训练,又需要综合各相关因素整体推进。这种推进的最佳方式就是综合性学习,即把相关要素集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让各要素在和谐相处中整体推进的学习。   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的特殊性致使这种综合能力
期刊
内容摘要:“心统性情”说是朱熹心性论的核心内容,亦是其实质所在,心性论和理气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以张载“心统性情”的思想为依托,继承并将其发展成系统的学说,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心统性情”思想。   关键词:心统性情 心 性 情  心性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特有的关于个体精神修养之依据、意义和途径的学说,心性论的问题从孔孟起源,孔子是从人自身为道德寻求依据的做法,但其思想中心性概念尚未成为
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主要通过诸如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推理和记忆等认知活动来完成.根据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较大.认知和情感贯穿
内容摘要: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和开发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和探索,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质和技能。优秀的语文教学,能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助“一臂之力”,犹如帮助他们拿到一把打开职业生涯之门的钥匙。高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有:修正教学理念,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突出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围绕行业、企业创新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注重知识传授的角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主动参与,采用“以生为主”教学法;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摒弃过去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体现以“以生为主”这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师角色转变首先是
期刊
内容摘要: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同时重合的课文有33篇,包括《沁园春·长沙》《师说》《记念刘和珍君》等经典篇目。通过比较相同选文发现,虽然这33篇文章得以保留,但是其编排方式、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等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相比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即所谓的“同文异样”。以经典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对比其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异样”,有助于理解三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
新课程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核心理念,我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实践证明,学习的方式即生活的方式。当学生在求学时代,以求学作为生活主旋律的时候,这种方式就体现为学习方式;当学生们长大成人,以工作作为主要生活内容的时候,这种方式就是生活方式。追根究底,因为学习的本质是生活方式,就是认识和实践的方式,你以被动的方式学习,就表明你是以被动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实践的。你以一种踊跃的、自主的方式学习
期刊
内容摘要:世界上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史前的神话传说时期。人们在童年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自己民族的神话。正是这一文化特点,决定了少儿读物与神话的艺术联系:在思维层面上,神话是原逻辑思维的文化遗留,与儿童懵懵懂懂的思维一致;在哲学层面上,神话解释万事万物的来由,符合儿童好奇、探究的心理;在教育层面上,神话的主题思想健康;在艺术层面上,神话的艺术风格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神话类少儿读物由于情节离奇、人物独
内容摘要: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浅析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外,才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点 授课内容 针对性 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提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各类高校要将包括思想政
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十分关键,有效的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沟通能力与文化底蕴,进而在无形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