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诗歌鉴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难点,抓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从高考的题型、内容和特征入手,多练多总结,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内容 形式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尤为重要。高三的诗歌鉴赏复习要从高考的题型、内容以及特征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掌握了诀窍,抓住了关键,学生就如同搭上诗歌鉴赏的直通车,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把握诗歌鉴赏的重点,做题目得心应手,十拿九稳。
  高考诗歌鉴赏题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内容上的题目,一类是形式上的。内容上常设题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何种情感?如:全国2卷第(1)题: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北京卷第②题: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湖南卷第(2)题: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天津卷第(2)题: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辽宁卷第8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形式上一般诗的结构安排考得很少,主要是表现手法。常设题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安徽卷第9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广东卷第(2)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湖北卷第(2)题: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天津卷第(3)题比较鉴赏: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对以上题型,我们要有的放矢,更要心中有底。所谓“心中有底”就是要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巧。“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掌握一定的知识、技巧以及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能使答题事半功倍。下面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要把握整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诗歌进行大概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抒发不同类型的感情。按诗歌题材分类可分类为咏怀诗、咏史诗、咏物诗、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一般的借景抒情诗等。一首诗的大概类型看出来了,它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大致猜的差不离了。如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边塞诗。边塞诗一般表现的是戍边之苦,战争之烈,征夫思妇离别之痛,等等。带着这些积累回过来看诗,具体诗句就不那么难懂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另一个分类:作家分类。这样对诗义就能更准确地把握。知人论事的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要求,而掌握诗歌作家的生平事迹有助于考生对作者所写诗句的理解。如:爱国主义诗人有屈原、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边塞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山水田园诗人有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女词人有李清照等,豪放派词人有辛弃疾、苏轼等,婉约派词人有姜夔、柳永、晏殊等,初唐四杰为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苦吟诗人有盂郊、贾岛,亡国之君有李煜等。如再进一步根据作者对作品表现情感分类,有爱国报国(报国之志、报国无门)、战争之思(反对战争、歌颂英雄)、思家念乡(亡国之恨、离别之痛)、感怀人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在历年的上海卷考试都考到了辛弃疾、岳飞等爱国主义诗人,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对常见的作家有所了解并有所分类识记。结合以上两点作品的情感类别也就自然显现出来:爱国报国(报国之志)、战争之思(反对战争、征人思乡、歌颂英雄)、思念家乡(亡国之痛、离别之苦)、感怀人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
  在具体的诗歌分析中意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意象是具有感情的物象,它在传情达意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了解一些固定的意象可以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考题,分析考题,直达答案的要点。如:表示坚贞高洁的品质意象有松、菊、梅、竹、冰雪、蝉等,表示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意象有月、鸿雁、云、鹧鸪鸟等,表示爱情的意象有莲、红豆等,表示离别送别的意象有折柳等,表示凄凉悲伤的意象有梧桐、杜鹃鸟、猿猴等,表示生命顽强拼搏的意象有:草、鹰等。表示荒凉景象的意象有草木繁盛、古迹等,表示希望的意象有小雨、春风等。举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
  因此分析诗歌时要抓住有效信息,读作者、读标题、读注释、读诗句、读问题。这个读不是简单意义上地读一遍,而是带着以上三个分类的知识储备来读。掌握一定的技巧,勤练多总结,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上定会有较好的发挥。
其他文献
摘 要: 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而我们在课堂教学则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作者结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步探讨了提问的方法:观察归纳法、类比联想法、追根究底法、“否定假设法”。文尾说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键词: 观察归纳法 类比联想法 追根究底法 否定假设法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
摘 要: 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教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兴趣 思维习惯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
摘 要: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其中有智力型后进生,也有非智力型后进生。如何转化非智力型后进生,是当今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 后进生 数学教学 转化方法    所谓的后进生,就是班上学习成绩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开小差,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
很多时候,课堂教学看似环环相扣,师生互动频繁,知识点教学到位,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师也很满意。但课后留给学生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却不太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使学
摘 要: 选择人人有用的数学可以使得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专业,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把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作者在此谈谈设计好数学和生活、专业、实践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设计    中职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P70-72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它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感受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倍数、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倍数、因数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倍数、因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开拓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这些也是我们开展数学教育工作的难点。本文将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新趋势,并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发展趋势 教学效果     小学生学好数学, 不仅能为其今后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有助于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