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对联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月二十二日晚上,我在床上翻了一夜“烧饼”,一晚上没睡着。
  睡不着,怎么能睡着呢?明天就二十三啦,离年下只有七天时间,家里就这一百多块钱,四口之家,年怎么过呀?还有那么多的亲戚,年前年后都得去看望。一家按二十元算计,也得一百多元。不去吧,有些上年纪的人,身体又不好,好长时间没见过面,去吧,又真去不起。家里就那点家底,就是自己不吃不喝,也不够。去借钱吧,不想张嘴不说,去跟谁借呢?
  越愁越显时间过得慢,夜越长。黎明时分,我对妻说:“咱的年咋过?”妻说:“你说咋过?”我说:“咱多少弄点生意做做,多少挣俩,能过去年就行。”妻说:“咱就那一百多块钱,做啥生意都得先投资,谁会把货赊给咱叫咱挣。”我说:“咱钱多多投,钱少少投,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有办法。”妻听说我有办法,眼睛一下亮得像星星,迫不及待地说:“快说!啥办法?”我说:“卖对联!”一说卖对联,妻的眼睛黯淡了不少,说:“我还以为是啥好办法,卖对联,你的字又不好,又没卖过,能卖出去吗?”我说:“买对联的都是不会写字的乡下人,瞎好写写就会有人买,只要咱卖得便宜点儿。一副大对联需两张纸,一块钱,加上金粉清漆不过一块三毛钱,一副大对联别人卖六块,咱卖五块,也净挣三块七,百分之二百五的利润。一天卖二十副,也挣七八十块,还不说小的。”妻看我说得有把握,同意了。
  吃罢饭,妻把家里仅有的一百五十元拿出来装进我口袋,并用别针把口袋口别住,再三交代我别丢了,到了纸行赶紧给人家,把纸拿回来。我到纸行,跟人家谈好价钱,买了一箱纸。谁知那生意人心黑,上面是好纸,下面是烂纸,到家看是烂纸,又去找他,也没日瓜他,只说这些纸烂了,写不成,你换换,卖纸人啥也没说,把烂纸换成了好纸。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县城书法界稍有点名气的人,卖对联都在十字街口,县政府门前,卖价也高。我不敢把摊摆在热闹处,和名家比试,也比不过人家。知道我的字只能对准乡下人。我把摊摆在北店街三岔路口,是县城与乡下接洽的地方。事先,我叫文友朱新卯给我写了几副对联,挂在那里当样品招揽生意。那天的风很大,挂在墙上的样品不大一会儿就被刮烂了,有一副还刮跑了。我撵着去拾刮跑的对联,风把我桌上没写的对联纸刮飞得满大街都是,连调好的金粉瓶也刮倒在地下,溢了一地金粉汁,像给地上铺了金毡。我和儿子忙着拾纸,忙着拾掇金粉瓶,弄得手上沾满了金粉颜色。已是午时一点了,我们还没吃午饭,儿子喊着叫饥,我肚里也如狼掏。因为一上午一副对联也没卖,兜里没钱。对门是卖牛肉汤的,那时牛肉汤两元钱一碗,馍五毛钱一个,我狠了狠心,去给儿子买了碗牛肉汤,拿了一个馍。儿子吃着,我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凉馍,到卖牛肉汤处,三毛钱买了碗不要肉的牛肉汤,把馍泡进去吃了。
  约莫三点时分,从何村来了一个中年男人,这男人长得五大三粗,脸黑得像铁皮,前门牙露在唇外。那男人问我:“对联咋写哩?”我说,大的五块,小的五毛。男人说:“我自己编了个词,你给我写写,你叫我掏几块我掏几块。”说着把词递给我。我看上联是“老糊涂手端不平”,下联是“坏良心不得好活”,横批“气死老牛”。
  我问他,你这对联是为谁写的?他说是为他爹写的。我说,你这对联就是掏十块我也不给你写。他问,为什么?我说,大过年的,你给你爹送这对联,不是送对联,而是送气生的。他说,我就是想气气他那老不死的!
  我看他对他爹火气恁大,恁有成见,好在也没生意,处于善心,想劝劝他不要惹他爹生气。我给他掏了支烟点着,柔着腔说:“我看你对你爹很有意见,能不能给我说说,为啥对你爹恁有成见?”那男人眼睛朝我瞅了瞅,放下肩上背的布袋,像遇上了知己一样,说:“不是我卖他赖,家丑不可外扬,他偏心太狠!”我问他怎么个偏法?他说:“俺总共弟兄俩,过年他给弟弟掏了二百块,给我掏了一百块,叫谁能受得了。”我“哦”了一声,原来成见在这里。我问他:“你弟弟家庭条件比你好还是比你瞎?”他说:“要说他不胜我。弟媳有病住院花了好几千,孩子们还小,过年实在有困难,连肉都割不起。我虽然不富裕,但家人都健康,割肉钱蛮有!”
  冬日的太阳穿过云层,又笑眯眯地露出了笑脸,把心里的和暖洒在人们的身上、脸上,使冬日的寒冷看到了春天的明媚。我缓了缓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弟呀,你爹做的是对的。你想想,就你弟兄俩,你爹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不心疼体怜?对他来说,谁越是闲难越是体贴谁!他是没能力,若有能力,还会给你弟掏更多的钱。你这当哥的,不帮你弟不说,你爹给你弟多掏一百块钱你还有意见,还写对联气你爹,这就是你的不对啦!你别嫌我说话直,我这话你好好想想吧。”
  他的头低得更低了,几乎埋在膝盖处。稍停,见他的头慢慢抬了起来,脸溢愧色,难为情地说:“老哥哥,你说这话,我以前咋没想到过,只想到爹的偏心。”我说:“现在能想到还不迟,觉悟有早晚!”我宽厚地对他笑了笑。他说:“看来你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我连声说:“不敢,不敢!”
  风不再刮了,冬阳更加和暖了,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他说:“我想和我爹缓和矛盾,不知咋缓和?”我说:“年下你给你爹买件棉袄,再好好给他写副对联,你看你爹高兴不高兴?”他说:“对联词儿我不会编,你能不能替我编编。”我说:“行!编出来你满意了再写。”我稍一思索,上联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下联是“儿理儿解棉絮暖”,横批是“和暖如春”,对他解释说:“上联说你爹对你们弟兄俩的体怜,下联说你对你爹的理解和你爹对你的感谢。”他听后连说了三句“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举出了大拇指。
  我用行楷体很认真地把对联写好,他望着那流金的吉语祥字,眼笑成一条缝,悦色飞扬了起来,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把对联卷好递给他,他随手掏出十块钱给我,起来就跑了。我连声喊:“找你钱,找你钱!”他头也不回跑了好远,我追也没追上,回来望着钱想了很多,思了很久……
  我卖对联是不拿对联本的,也不抄对联本上的旧对联。那些旧对联虽然对仗工谨,平仄合辙,但太深奥,像“珠联璧合璧联珠,舟随浪潮浪随舟”“蝶醉花间花醉蝶,鹤晓秋初秋唤鹤”等,乡下人根本看不懂啥意思,只是贴上红红而已。我卖对联因人而异,因家而异,家人从事什么职业,或种植、或养殖、或果园、或菜农、或打工、或做生意,做什么生意,用清新明快的语言,大体对仗,自编自写,一读就懂,和乡下人联蓬成荫,珠璧联合,很受农人喜爱。
  他回去不知怎么和村里人说的,次日我摊还没摆好,来了几个买对联的。问他们是要“金银珠宝”,还是要“平字吉祥”?他们说:“我们都是庄稼人,那些‘金银珠宝’我们没那福气,还是来点儿实在的。”其中一个人说:“俺家是果园户,为俺大门上写副大对联,祝福明年桃李盈枝,甜溢山村。”我略一思索,一副对联一挥而就。上联是“李涨笑脸吮阳光”,下联是“桃流蜜甜醉乡风”,横批是“天赐丰年”。又写了几副小的,那人脸笑成一朵花,满意而走。一人说:“我和儿子都是去外打工的,图个吉利。”我给他写了副“去外打工财到手,在家创业业兴旺”,他也很满意,说:“真说到俺心窝里啦!”
  一位六十开外的老头儿说,俺家是养猪的,不知对联好写不好写?我问他养了多少头猪,他说一百多头吧。我说,那是养猪场了!能写。我思索了一会儿,写了副“精饲料不加催长剂,猪肥膘全是自然长”,横批是“放心吃肉”。他看了看我,喜不自禁地说:“你好像钻在俺肚里一样,对俺的心思猜得这样透。俺养那猪,就是不加催长剂,喂一年多才出圈。”说着紧紧拉住我的手。我说:“看你这相貌,就知道你不是图财害命、见利忘义之人!”
  一连几日,我的生意很是红火,连那些门店房的对联也让我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这人没走,那人又來。儿子专门给我裁纸,连买对联的人也帮我捞对联,虽累得腰疼腿酸,心里却很高兴。有时一天能挣九十多块,有时能挣一百多。不到年三十,已经挣了九百七十块,妻子笑得合不拢嘴。
  除夕下午,我去街上转悠,看我写的对联贴出的风景,贴出的价值。走到一家商店门前,看到上面横批的繁体“业”字少了两个羊角,是错字。心内疚起来,怨自己不慎重,写了错字,尽管人家不知,大过年的,愧对人家。想用棍把那字戳掉,又想人家初一还没过,就把对联戳烂戳掉,不吉祥又不道义。不戳吧,看着又不美,左右为难,心里开始隐痛了起来。我在门前徘徊了一会儿,最后,决定再写个横批把它换下来。到家后,我很认真写了张横批,趁着天黑,没人见,把那张错字的横批揭了下来,把这张对的贴了上去,心才愉悦了起来。
  文学是照亮生活的明灯。问题是你的灯照在何处?能照亮哪些人?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记忆里,母亲的额头如一枚体温计。我们兄妹几人,哪个不舒服,母亲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额头贴在孩子的额头上试一试是否发烧。如果体温正常,母亲总会问一下孩子还有什么地方不好受,如果孩子额头发烫,母亲就会说发烧,赶紧退烧。  农村缺医少药,最多就是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看看,父母用土方子给孩子退烧、止吐、止泻等。我十多岁的时候,老是鬧肚子疼,有时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儿。每一次疼痛难忍的时候,母亲
期刊
腊月的一个黄昏,白簌簌的雪花被染成金色,把夕阳一片片坠落。  我走出那间小屋,背后的一个声音扯住了我踏进寒冷的脚,“噢——等一下噢——”我转过头,看到外祖母的身影在雪地里摇晃。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团着的手帕,原本的白色有些发黄,一层一层剥开,剥出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钱卷,分分角角有很多张,我数不清楚。“要过年了,让你母亲买点白面。”外祖母一边交代,一边拉开我的褂子口袋,把钱卷放了进去,再用针线缝住了袋
期刊
弥勒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纬度相对比较低,群山绵延起伏,形成一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山脉,非常适合种葡萄。  我去的那年,正好初夏,早晚都要穿长袖的季节。此行弥勒,我是冲着葡萄园和红酒来的。当几万亩的葡萄园出现在眼前时,是非常震撼的。我站在山坡上放眼俯视,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绵延着密集的葡萄架,水泥柱上绑上铁丝搭建的葡萄架,规范着葡萄的走势,被绿色的葡萄叶覆盖着,如同军人的队列,又如同汇集的一条条河流。葡萄园
期刊
三月,春风和畅,浮生偷闲,去往张家港,见我十年未见的小姨。  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由一个小点随着靠近愈来愈大。小姨在岁月的催促下,忽地提前衰老了。她脸上的皱纹像白纸上乱画的不规则线条,横七竖八,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纵横交错,如同那些解不开的心事。她站在这个春天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一双手由于常年过度操劳而粗糙,斑驳不堪。看见我,小姨有些怯怯的,我爱怜地搂住她,宛如搂住了我过世的母亲。她轻轻
期刊
有人曾经说我爱好有问题,感觉我心理比较阴暗似的。理由之一是,我看任何報纸,特别喜欢看的内容是讣告。如果有讣告,首选看讣告。后来仔细想想,我这个习惯爱好,根本是因为关心。关心什么呢?关心亲人的安危。几十年间,我父亲一直在国内各大城市乡村行走,一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还不止。那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汽车也仅仅是通金华的一条公路,时常因为车祸或台风影响山体滑坡塌方路堵;而通往上海的民主十八号轮船一票难求,需
期刊
立春后,天气转暖,有几只下了很多蛋的母鸡想做妈妈了,天天“咯咯咯”地在窝边叫个不停。  外婆选了一只体形较大的母鸡,准备了一个暖暖的草窝,准备满足它做妈妈的心愿,也是为鸡群补充后备力量。这个长长的假期我们可吃掉了不少鸡呢。  孵小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挑选鸡蛋。只见外婆准备了一根蜡烛,将其点燃,然后关掉灯,整个房间暗了下来,只剩下烛光影影绰绰。  外婆右手将鸡蛋竖直捏着,对着火苗处左手拢成罩子状,挡
期刊
我打小就和爹不和,上小学时,成绩不好,老师告状,我没一次逃脱他“毒”掌。  我目前的生活,百分之五十都是爹安排好的。可面对失业、生活拮据,我时常安慰自己:如果自己是块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爹却开始鄙视我,每次我偕妻儿回老家,他都爱搭不理的。  一天夜里,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你爹犯事了,和人打架,打失手了,人家把他告了,如三天之内不拿出五千元私了,就会上告到法院。一听到爹出事了,睡意一下子全没了。
期刊
从我记事起,外婆总“教育”外公,而外公总是笑笑。  一次,他买菜忘记用了多少钱,外婆就数落他:“真是的,这么大个人了,连买菜用了多少钱都忘记了,你这记性真……”外婆数落之后就渐渐忘了,而外公,好像着了迷一样,每天非把买菜钱记录下来,一天不落,连一分一角都清清楚楚。可外婆又说:“你每天掉进‘钱眼’里了,我真不想说你,唉,你每天净记这东西了,我是让你记着,没有让你一分一角都记着啊!”外公只是笑笑,他依
期刊
春联,故乡称“门对”“对子”,以往年逢  此节,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要写对子贴对子。写对子自然是我来写,贴对子则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贴。对子写起来并不简单,首先是内容讲究,小时候,我喜欢挨家挨户地看人家门上贴的什么字,发现大多人家喜写“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春回大地,福满人家”。除 了常见的对联和福字,各家还有各家特别的发挥。比如做生意的,要写几个民间流行的合体字,诸如“日进斗金”“招财进宝” “
期刊
悟义兄重情,每次文人邀约,总是他声言买单,且毋庸置疑。以至次数一多,受邀的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一次饭局,我说,乔总,风水轮流转,也该轮到我一把了吧?悟义兄淡然一笑,一句“我比你有钱”,竟令我一时语塞。  夏日的一天,悟义兄打来电话,说晚上约几个好友小聚。我说,好啊,去哪儿?他说,到奥体那边的海鲜自助。我不禁一愣, 印象中,他对海鲜不感兴趣,常说,到酒店吃饭,一碗清汤面足矣。我下意识地说,这也太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