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击疫情、抢险救灾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一双双磨破的手足、一封封决心坚定的请战书、一批批勇敢的志愿者感动着。他们勇往直前、逆流而上、不论生死、不计报酬,这是一种精神的生动实践与彰显,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
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党的领导始终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核心,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迸发出的磅礴伟力,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当代青年不畏艰险勇担使命冲锋在前。每一次战胜灾难,都是一次中国精神的洗礼,都是一次中国力量的凝聚!
这一堂课会更加促使我们自觉从疫情防控和救灾抢险的鲜活事例和生动教材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呈现为内化于心的感动、外化于行的坚定,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奔跑、不负韶华、担当使命,把爱党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行动自觉!
七月下旬,暴雨肆虐,疫情反復。面临疫情汛情叠加的复杂形势,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再一次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抗疫救灾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事迹、模范人物,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证明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善用“大思政课”,把灾难当教材,关键在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用抗疫救灾思政课素材,用身边鲜活的事例结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防汛抗疫的经验总结,及时准确地融入思政课堂,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理想信念引领人,用鲜活事例感动人。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从自发走向自觉、由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定“四个自信”,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思政课教师,就要着力讲清楚这些“大道理”。
其一,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克服一切困难的胜利之本,打江山也好,守江山也好,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二,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显著优势以及所具有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积累的坚实国力、雄厚基础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
其三,要讲清楚亿万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道义力量。抗击严重灾害斗争中涌现出的时代先锋、英雄模范,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看得见的哲理。要讲好这些英雄故事,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班会,上好主题党课,唱响主旋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
弘扬正能量,讲好新时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定追求。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共产党人打赢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这场硬仗的典型事例,坚定“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的信念。同时,利用好“初心学习社”及各类学习宣讲平台,讲好疫情防控、抗汛救灾思政故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号召广大师生争做时代新人,将个人理想、信念、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凝聚向心力,讲好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深刻内涵。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抗洪救灾、疫情防控中的实践教材,汲取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宝贵素材,精心准备课件、录制视频,上好新学期思政开学第一课。
用好新场域,用足新故事。抗疫救灾为高校提供了许多德育素材,应积极提取德育素材,既充分肯定和持续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又全面研究和有效回应大学生的真疑问。通过讲好抗疫救灾思政课、用好抗疫救灾榜样力量、选好参与抗疫救灾方式,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自觉,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情感,引导大学生责任担当体验,形成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长效机制。
认清新任务,激发新担当。抗疫救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框架。列宁说: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这就启示思政课既要重视课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又要面向抗疫救灾,让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通过自身的亲身感性体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厘清对现实问题的困惑。
思政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对抗疫救灾的分析解读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就能从思想触动的层次获得和赢得学生持久的、真正的认同,就能给学生以获得感。
7月的雨灾,8月的疫情,注定使2021年的暑期不同寻常。防汛救灾、抗击疫情成为全省上下艰巨而紧迫的首要政治任务。如何把思政课堂融入社会课堂,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防汛救灾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融入开学第一课,关键在于把握好三维向度原则。
一是要讲出感情温度。要善于讲好感人故事,精选防汛救灾、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生动案例和鲜活素材,以高尚的情怀感染学生。
二是要讲出政治高度。面对洪灾疫情,党和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担当,果断决策,迅速应对。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师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正确政治方向。
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党的领导始终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核心,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迸发出的磅礴伟力,这一堂课使我们认识到了当代青年不畏艰险勇担使命冲锋在前。每一次战胜灾难,都是一次中国精神的洗礼,都是一次中国力量的凝聚!
这一堂课会更加促使我们自觉从疫情防控和救灾抢险的鲜活事例和生动教材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呈现为内化于心的感动、外化于行的坚定,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奔跑、不负韶华、担当使命,把爱党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行动自觉!
七月下旬,暴雨肆虐,疫情反復。面临疫情汛情叠加的复杂形势,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再一次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抗疫救灾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事迹、模范人物,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证明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善用“大思政课”,把灾难当教材,关键在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用抗疫救灾思政课素材,用身边鲜活的事例结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防汛抗疫的经验总结,及时准确地融入思政课堂,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理想信念引领人,用鲜活事例感动人。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从自发走向自觉、由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定“四个自信”,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思政课教师,就要着力讲清楚这些“大道理”。
其一,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克服一切困难的胜利之本,打江山也好,守江山也好,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二,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显著优势以及所具有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积累的坚实国力、雄厚基础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
其三,要讲清楚亿万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道义力量。抗击严重灾害斗争中涌现出的时代先锋、英雄模范,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看得见的哲理。要讲好这些英雄故事,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班会,上好主题党课,唱响主旋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
弘扬正能量,讲好新时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定追求。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共产党人打赢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这场硬仗的典型事例,坚定“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的信念。同时,利用好“初心学习社”及各类学习宣讲平台,讲好疫情防控、抗汛救灾思政故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号召广大师生争做时代新人,将个人理想、信念、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凝聚向心力,讲好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深刻内涵。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抗洪救灾、疫情防控中的实践教材,汲取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宝贵素材,精心准备课件、录制视频,上好新学期思政开学第一课。
用好新场域,用足新故事。抗疫救灾为高校提供了许多德育素材,应积极提取德育素材,既充分肯定和持续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又全面研究和有效回应大学生的真疑问。通过讲好抗疫救灾思政课、用好抗疫救灾榜样力量、选好参与抗疫救灾方式,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自觉,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情感,引导大学生责任担当体验,形成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长效机制。
认清新任务,激发新担当。抗疫救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框架。列宁说: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这就启示思政课既要重视课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又要面向抗疫救灾,让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通过自身的亲身感性体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厘清对现实问题的困惑。
思政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对抗疫救灾的分析解读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就能从思想触动的层次获得和赢得学生持久的、真正的认同,就能给学生以获得感。
7月的雨灾,8月的疫情,注定使2021年的暑期不同寻常。防汛救灾、抗击疫情成为全省上下艰巨而紧迫的首要政治任务。如何把思政课堂融入社会课堂,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防汛救灾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融入开学第一课,关键在于把握好三维向度原则。
一是要讲出感情温度。要善于讲好感人故事,精选防汛救灾、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生动案例和鲜活素材,以高尚的情怀感染学生。
二是要讲出政治高度。面对洪灾疫情,党和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担当,果断决策,迅速应对。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师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正确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