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养猪法又称发酵生成物养猪法或懒汉养猪法,已在日本、韩国及我国部分地区推广30多年。这项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猪群每天产生大量粪尿,清运起来费时费力,而工厂化猪场利用水冲粪和水泡粪的清粪方式又会产生大量污水,并需要开支昂贵的污水处理费用;干清粪方式也需要大量劳力。利用发酵床养猪具有省工、省力、省水,实现零排污和净化环境等优点,深受群众欢迎。
一、自然养猪法的几种类型
1.在饲料中加入发酵生成物的类型。在饲料中加入发酵剂,用踏踩式方法在猪圈内养猪。猪圈的一端设自动食槽,另一端设自动饮水器。猪吃完饲料后,必须走到另一端去饮水。所谓踏踩式,就是通过猪的运动把排泄的粪尿与垫在圈内的已发酵粪搅拌混合,使其再发酵的方法。
可用普通的开放或半开放的猪圈或新建猪棚饲养,但必须有舍顶或棚顶及屋檐,防止雨水进入舍内。猪棚一般是长15~20米,宽5~6米,高3~3.5米。舍内用栅栏围成猪圈。猪圈栅栏尽量用废旧材料,高度在1.2~1.6米,以使猪跳不出来为准。栅栏下部用40厘米高的水泥预制板或木板等遮挡,防止发酵粪流到圈外。
把饮水器和料槽分设在猪圈两端,半强制性地使猪运动。饲槽应保持一定高度。大约50~60厘米。饮水器下设接水槽,以便使漏下的水流到圈外,防止水溅入圈内影响发酵。
地面整好后,不要用水泥硬化,以保持其通透性。在地面铺上30厘米厚彻底发酵好的不带土的腐熟猪粪,上面盖上10厘米厚的新锯末即成。
猪舍垫料准备好后,就可以引进经免疫和驱虫的仔猪进行饲养了。一般是引进日龄50~90天、体重25~30公斤的猪。不管日龄多少,相互差别都不要太大,一般限制在7~10天,以便于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大致为0.6~1.4平方米/头,冬季平均0.82平方米/头,夏季平均0.86平方米/头,粗算每平方米1头猪。
除了密度之外,还要训练猪不在固定地点排泄粪尿,以避免地面干湿不均,影响发酵质量,因过度潮湿会妨碍发酵。发现有过湿之处,可用新鲜锯末调整。
由于饲料中混有发酵剂,排出的粪尿没有恶臭味,发酵产生的热量足以杀死蝇蛆和虫卵及有害微生物。同时,冬季可以保温,使粪尿中多余的水分蒸发。整个饲养过程不用清粪,是一种省工省力的清洁养猪法。
第一次实行这种养猪方式,圈内没有发酵粪,可以掺些已发酵的清洁猪粪,或在垫料上喷洒一些发酵液。
这种养猪方法主要用于生长育肥猪及后备猪。
饲养期间不断有发酵热产生,加上猪群的呼吸,故要特别注重通风换气。
生长育肥猪的适宜温度为15~23℃,因此,要采取措施,尽量使发酵床保持这个温度范围。高温对猪群的伤害比低温更大,炎热夏季要注意防暑,猪舍顶部要加盖覆盖物。
料型的选择:颗粒料最好,考虑成本,后期也可以改用干粉料。
肉猪出栏后将垫料全部清出,污物尽量除掉,舍内地面上撒上石灰,对侧壁和柱子进行涂布消毒。
用过的垫料集中到地势高燥、开阔的发酵棚,发酵棚上有顶,下有水泥硬化的地面。经至少5次(5天1次)搅拌达到彻底发酵后,重新铺在猪舍内再使用。所以,垫料可重复使用,剩余的作肥料使用。
这种类型应该是最理想的类型,发酵生成物进入胃肠道,优化了有益微生物菌群,改善了消化机能,使饲料能充分地消化吸收与利用,加上“自助餐”式的饲养方式,提高了猪群的健康水平,生长发育快,发病率极低。(未完待续)(山东农业大学 李铁竖 邮编:271018)
猪群每天产生大量粪尿,清运起来费时费力,而工厂化猪场利用水冲粪和水泡粪的清粪方式又会产生大量污水,并需要开支昂贵的污水处理费用;干清粪方式也需要大量劳力。利用发酵床养猪具有省工、省力、省水,实现零排污和净化环境等优点,深受群众欢迎。
一、自然养猪法的几种类型
1.在饲料中加入发酵生成物的类型。在饲料中加入发酵剂,用踏踩式方法在猪圈内养猪。猪圈的一端设自动食槽,另一端设自动饮水器。猪吃完饲料后,必须走到另一端去饮水。所谓踏踩式,就是通过猪的运动把排泄的粪尿与垫在圈内的已发酵粪搅拌混合,使其再发酵的方法。
可用普通的开放或半开放的猪圈或新建猪棚饲养,但必须有舍顶或棚顶及屋檐,防止雨水进入舍内。猪棚一般是长15~20米,宽5~6米,高3~3.5米。舍内用栅栏围成猪圈。猪圈栅栏尽量用废旧材料,高度在1.2~1.6米,以使猪跳不出来为准。栅栏下部用40厘米高的水泥预制板或木板等遮挡,防止发酵粪流到圈外。
把饮水器和料槽分设在猪圈两端,半强制性地使猪运动。饲槽应保持一定高度。大约50~60厘米。饮水器下设接水槽,以便使漏下的水流到圈外,防止水溅入圈内影响发酵。
地面整好后,不要用水泥硬化,以保持其通透性。在地面铺上30厘米厚彻底发酵好的不带土的腐熟猪粪,上面盖上10厘米厚的新锯末即成。
猪舍垫料准备好后,就可以引进经免疫和驱虫的仔猪进行饲养了。一般是引进日龄50~90天、体重25~30公斤的猪。不管日龄多少,相互差别都不要太大,一般限制在7~10天,以便于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大致为0.6~1.4平方米/头,冬季平均0.82平方米/头,夏季平均0.86平方米/头,粗算每平方米1头猪。
除了密度之外,还要训练猪不在固定地点排泄粪尿,以避免地面干湿不均,影响发酵质量,因过度潮湿会妨碍发酵。发现有过湿之处,可用新鲜锯末调整。
由于饲料中混有发酵剂,排出的粪尿没有恶臭味,发酵产生的热量足以杀死蝇蛆和虫卵及有害微生物。同时,冬季可以保温,使粪尿中多余的水分蒸发。整个饲养过程不用清粪,是一种省工省力的清洁养猪法。
第一次实行这种养猪方式,圈内没有发酵粪,可以掺些已发酵的清洁猪粪,或在垫料上喷洒一些发酵液。
这种养猪方法主要用于生长育肥猪及后备猪。
饲养期间不断有发酵热产生,加上猪群的呼吸,故要特别注重通风换气。
生长育肥猪的适宜温度为15~23℃,因此,要采取措施,尽量使发酵床保持这个温度范围。高温对猪群的伤害比低温更大,炎热夏季要注意防暑,猪舍顶部要加盖覆盖物。
料型的选择:颗粒料最好,考虑成本,后期也可以改用干粉料。
肉猪出栏后将垫料全部清出,污物尽量除掉,舍内地面上撒上石灰,对侧壁和柱子进行涂布消毒。
用过的垫料集中到地势高燥、开阔的发酵棚,发酵棚上有顶,下有水泥硬化的地面。经至少5次(5天1次)搅拌达到彻底发酵后,重新铺在猪舍内再使用。所以,垫料可重复使用,剩余的作肥料使用。
这种类型应该是最理想的类型,发酵生成物进入胃肠道,优化了有益微生物菌群,改善了消化机能,使饲料能充分地消化吸收与利用,加上“自助餐”式的饲养方式,提高了猪群的健康水平,生长发育快,发病率极低。(未完待续)(山东农业大学 李铁竖 邮编:2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