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调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容易将其归结到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有所突破。创新,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掌握创新的方法。
1.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1.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2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创新。
2.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探索中出现的结果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3.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1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调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容易将其归结到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有所突破。创新,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掌握创新的方法。
1.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1.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2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创新。
2.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探索中出现的结果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3.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