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大多会选择“第一人称”的写作姿态。用“属我”的方式来写论文,可以解决“隔”“空”“掰”的问题。“属我”的方式,是一种最有把握、最贴近自己、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优等方式。运行“属我”的写作方式,需要关注三种策略:一是适时回望,明见“我”的成功指针;二是为“我”而写,写出“有我”的文章;三是自我突围,也需要和自己“过不去”。
【关键词】教育写作;属我;适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2-0007-02
【作者简介】朱丽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324)政治教师,二级教师。
作为一线教师来说,要想写好教育教学论文,首先面临的是“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的问题。适合的总是最好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作者,需要关注自我写作范域的“元认知”。我们需要反思、寻找与确证:真正属于我、适合我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一、什么是“属我”的写作方式
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答案。作者的阅历与视界不同,研究的起点与方向迥异,写作的条件与环境悬殊,最终的选择必然会是千差万别的。尽管每个作者所选的“属我”方式不同,但是作为一种优等模型,还是会有一些共性。
“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最有把握的方式。比如,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学政治教学的转型问题,重点研读了檀传宝教授的《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与杜卫的《美育论》等专业书籍,对建构“欣赏型德育”有深度的思考。如果以此为方向,写一篇以“欣赏型德育:中学政治教学的‘审美化转向’”为主题的论文,我就感到很有把握,不太吃力。这种选题方式就是自我称量之后的最佳选择。
“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最贴近自己的方式。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说:“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有人向沈从文先生请教写作的方法,他的回答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这两句话对教育论文写作的启示就是必须贴近自己来写。贴近自己,就会连通自己的近期实践,更接地气有把握;贴近自己,就可以运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写,更加顺畅显自然。
“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文章总是表达思想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作者,总是在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用别人思想的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一座围墙,而是要更多地展示自己的观点。最能表达本我思想的方式,就是“我以为”“我来说说”的方式;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用“我”的思想来搭建论文框架的方式;就是长线聚合“我”的“干货”的方式。
二、为什么要寻找“属我”的写作方式
最有可能写好的论文,大多是“属我”的文章,为“我”而写的文章,有“我”之文章。而失败的论文,恰恰是没有“我”的文章。缺“我”的论文可能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隔——与自我疏离。这样的论文,和作者始终是隔离的,没有达到人与文的气脉相通。作者是隔靴搔痒,隔岸观火,没有把自己真正投注进去。所以,这样的论文就会缺少一种辨析说理、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文章中的观点,也就很难让人信服。与己无关,岂及他人?这样的道理是简单而明了的。
其二,空——与实践分离。无“我”之论文,与己无关,不但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相隔,也和其教育实践相分离。用来支撑与验证论文主旨思想的没有实践,只有空洞的、苍白的理论,从理论到理论。即使提及实践,也大多是他人的案例,搬过来,也是为别人砌墙。没有自己的实践作为论文的地基,不管上面楼房的造型如何、墙体装饰怎样,总是不牢固的,极易倒塌。与自己的真性实践相分离,论文也就变得空洞而不实在了。
其三,掰——与自然背离。论文总是“我”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为,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与实践,而自然写成的。如果不是写“属我”的论文,不是贴近自己来写,就是和自己较劲、掰手腕。如此,与自然的状态相背离,不能处于一种最积极、最自在的状态,是很难写出好的论文来的。
“我”之缺位,论文难成,写出好论文更难。从众多优秀作者的写作经验来看,选择“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成功的秘诀之一。教师写作理所当然采用“属我”的方式。
三、如何运行“属我”的写作方式
在明晰了“属我”的写作方式的内涵与价值之后,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运行“属我”的写作方式?
其一,适时回望,明见“我”的成功指针。作为教师,论文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为了往前走得更好,我们也需要适时地回望。比如,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学年过去了,我就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整理一下,再和所写文章的总目录比照一下,看看哪些文章容易发表,选用什么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发表?一盘货,一比照,我就发现,像《把握中学生心理有效说理》(发表于《班主任之友》)这篇文章,关注说理的有效性,关注说理心理学,很显然,选择教育当中的“共同难题”作为主题的文章容易发表。如此,对自己的成功寫作方式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沿着自己的“顺利之路”继续前行,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其二,为“我”而写,写出“有我”的文章。作者写作时的心理制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选择“为我而写”的心理制式,你就会成为一个最积极的作者,始终保持高昂的写作热情;你就会时时加以自我观照、自我链接,选择贴近自己的写作方式;你就会重视亮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比如,“暴雪到来,学校是否应该放假”这样的问题,你的写作指向是“为我而写”,而且是要写出有“我”之文,那么就会从自己的处境、心境出发,切实认真、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并得到“属我”的问题解决之道:社会公共服务部门面对学生,应该在安全保护预警和“野性精神”培养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将其作为核心观点写成一篇文章,就做到了凸显“第一人称”。如此,文章“贴近”了自己,和别人的同主题论文就有了明显的区分度。
其三,自我突围,也需要和自己“过不去”。我们说教师用“属我”的方式写作,当然是为了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等模型,而不是单纯的自我欣赏、故步自封。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运用“属我”的方式、“第一人称”的方式,不能导致思想的僵化保守或行动的简单重复。也就是说,我们所倡导的“属我”的写作方式,追求自我的优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学会挑战自我,挑战习惯的方式,要学会和自己“过不去”,不断创造出“属我”的新方式。“我”创造,必然是“属我”的。比如,我们习惯了从实践中提取写作主题,但长此以往,自己的写作触角就受到了限制与束缚。怎么办?我们可以突围,换一种方式来挑战自己——尝试从理论出发来创生写作的主题。这样的写作就会永远充满创新的活力。
【关键词】教育写作;属我;适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2-0007-02
【作者简介】朱丽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324)政治教师,二级教师。
作为一线教师来说,要想写好教育教学论文,首先面临的是“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的问题。适合的总是最好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作者,需要关注自我写作范域的“元认知”。我们需要反思、寻找与确证:真正属于我、适合我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一、什么是“属我”的写作方式
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答案。作者的阅历与视界不同,研究的起点与方向迥异,写作的条件与环境悬殊,最终的选择必然会是千差万别的。尽管每个作者所选的“属我”方式不同,但是作为一种优等模型,还是会有一些共性。
“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最有把握的方式。比如,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学政治教学的转型问题,重点研读了檀传宝教授的《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与杜卫的《美育论》等专业书籍,对建构“欣赏型德育”有深度的思考。如果以此为方向,写一篇以“欣赏型德育:中学政治教学的‘审美化转向’”为主题的论文,我就感到很有把握,不太吃力。这种选题方式就是自我称量之后的最佳选择。
“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最贴近自己的方式。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说:“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有人向沈从文先生请教写作的方法,他的回答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这两句话对教育论文写作的启示就是必须贴近自己来写。贴近自己,就会连通自己的近期实践,更接地气有把握;贴近自己,就可以运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写,更加顺畅显自然。
“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文章总是表达思想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作者,总是在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用别人思想的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一座围墙,而是要更多地展示自己的观点。最能表达本我思想的方式,就是“我以为”“我来说说”的方式;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用“我”的思想来搭建论文框架的方式;就是长线聚合“我”的“干货”的方式。
二、为什么要寻找“属我”的写作方式
最有可能写好的论文,大多是“属我”的文章,为“我”而写的文章,有“我”之文章。而失败的论文,恰恰是没有“我”的文章。缺“我”的论文可能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隔——与自我疏离。这样的论文,和作者始终是隔离的,没有达到人与文的气脉相通。作者是隔靴搔痒,隔岸观火,没有把自己真正投注进去。所以,这样的论文就会缺少一种辨析说理、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文章中的观点,也就很难让人信服。与己无关,岂及他人?这样的道理是简单而明了的。
其二,空——与实践分离。无“我”之论文,与己无关,不但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相隔,也和其教育实践相分离。用来支撑与验证论文主旨思想的没有实践,只有空洞的、苍白的理论,从理论到理论。即使提及实践,也大多是他人的案例,搬过来,也是为别人砌墙。没有自己的实践作为论文的地基,不管上面楼房的造型如何、墙体装饰怎样,总是不牢固的,极易倒塌。与自己的真性实践相分离,论文也就变得空洞而不实在了。
其三,掰——与自然背离。论文总是“我”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为,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与实践,而自然写成的。如果不是写“属我”的论文,不是贴近自己来写,就是和自己较劲、掰手腕。如此,与自然的状态相背离,不能处于一种最积极、最自在的状态,是很难写出好的论文来的。
“我”之缺位,论文难成,写出好论文更难。从众多优秀作者的写作经验来看,选择“属我”的写作方式,是成功的秘诀之一。教师写作理所当然采用“属我”的方式。
三、如何运行“属我”的写作方式
在明晰了“属我”的写作方式的内涵与价值之后,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运行“属我”的写作方式?
其一,适时回望,明见“我”的成功指针。作为教师,论文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为了往前走得更好,我们也需要适时地回望。比如,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学年过去了,我就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整理一下,再和所写文章的总目录比照一下,看看哪些文章容易发表,选用什么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发表?一盘货,一比照,我就发现,像《把握中学生心理有效说理》(发表于《班主任之友》)这篇文章,关注说理的有效性,关注说理心理学,很显然,选择教育当中的“共同难题”作为主题的文章容易发表。如此,对自己的成功寫作方式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沿着自己的“顺利之路”继续前行,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其二,为“我”而写,写出“有我”的文章。作者写作时的心理制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选择“为我而写”的心理制式,你就会成为一个最积极的作者,始终保持高昂的写作热情;你就会时时加以自我观照、自我链接,选择贴近自己的写作方式;你就会重视亮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比如,“暴雪到来,学校是否应该放假”这样的问题,你的写作指向是“为我而写”,而且是要写出有“我”之文,那么就会从自己的处境、心境出发,切实认真、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并得到“属我”的问题解决之道:社会公共服务部门面对学生,应该在安全保护预警和“野性精神”培养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将其作为核心观点写成一篇文章,就做到了凸显“第一人称”。如此,文章“贴近”了自己,和别人的同主题论文就有了明显的区分度。
其三,自我突围,也需要和自己“过不去”。我们说教师用“属我”的方式写作,当然是为了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等模型,而不是单纯的自我欣赏、故步自封。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运用“属我”的方式、“第一人称”的方式,不能导致思想的僵化保守或行动的简单重复。也就是说,我们所倡导的“属我”的写作方式,追求自我的优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学会挑战自我,挑战习惯的方式,要学会和自己“过不去”,不断创造出“属我”的新方式。“我”创造,必然是“属我”的。比如,我们习惯了从实践中提取写作主题,但长此以往,自己的写作触角就受到了限制与束缚。怎么办?我们可以突围,换一种方式来挑战自己——尝试从理论出发来创生写作的主题。这样的写作就会永远充满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