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毕业照”传递坚守之美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北京大学“一个人的毕业照”再度“刷屏”网络。2014年,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薛逸凡是当年该专业唯一一个毕业生,只有她一个人的专业“合影”走红网络。今年6月,她的师弟安永睿也拍了一张“一个人的毕业照”。据了解,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
  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多循着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盯着一些热门专业合情合理,对个人前途的抉择,必然有着功利的考量。但对于社会来说,总还需要一些人坚守一些领域,传承一部分知识,就像“为往圣继绝学”,在多数人脚踏实地时,得有一些人仰望星空,不然人类都会忘了高昂头颅的姿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确实如此,无论多么生僻的知识,它的流失对人类都是一种损失,这标志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缺少了一块,而这类知识的价值或许仍深埋在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外。比如在2009年,季羡林先生去世,他一人独自支撑几十年的绝学——吐火罗语在国内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而吐火罗语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又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来说,需要更多的人坚守冷门知识,而有更多的人选择冷门学科,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北大古生物学毕业生薛逸凡有一句话问得很深刻:“我们经历了或者还在经历着一种为了社会需求、他人的眼光去选专业、学习的工业化高等教育阶段,但我们何时才能进化到为兴趣而学的小时代?”为兴趣而学,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整个社会都该提供这样的可能:生产力提高了,才能解放更多的智力资源投向冷门学科;社会的分配机制更合理了,从事冷门学科的研究者才不会患得患失;社会的舆论评价体系摆脱了功利至上的色彩,这些学生们就会少几次面对别人一厢情愿的“同情”,能够更坦然、更笃定地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
  这两年引发舆论围观的“一个人的毕业照”,都来自于北大古生物学专业。其实我们乐见“一个人的毕业照”再多几张,可以来自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高校提供了知识传承的渠道,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坦然只为兴趣而选择人生道路。“一个人的毕业照”更多了,也是在为社会认知纠偏,让这些学生至少可以不用费尽心思地回答“学这个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为了知识而学习,这就应该是全部答案。
其他文献
According to an authoritativedepartment, Chiha’s beverage outputwas just 280,000 tons in 1980, andone million tons in 1985. In 1995, as a resultof a sharp incr
期刊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为题。无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离不开“发展”二字。在自然领域在发展的基础上存在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