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4 4”的创新启示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最初是双向8车道“4 4”模式,通车后一度出现拥堵问题。相关部门决定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一个美国青年通过多日观察,发现了问题:上午市民上班造成左边车道拥挤,下午市民下班造成右边车道拥挤。于是,他提出改为“6 2”车道,即上午左边车道为6道,右边为2道,下午则相反。如此,问题迎刃而解。这一小小的创新之举,也给目前行业的创新工作带来诸多启示。
  创新要发动全员。每个人都有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想法。只有充分调动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创新点,才能汇聚每个人的创新点,形成一个系统的创新项目。以上案例正是通过向社会征集的方式,才找到了最终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并不是管理层或者学历相对较高的员工才具备较强的创新力,恰恰是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员工,比较容易从日常的工作点滴中悟出鲜活的创新点。因此调动全体员工,特别是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创新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上述案例中,如果政府考虑再建一座大桥,当然能够解决问题,但这已算不上创新,顶多只能是“创造”。最终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原来就有的8车道上“做文章”,对其进行了巧妙地“排列组合”,圆满地解决了难题。可见,真正好的创新是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条件,从自身的长处出发,量力而行。
  创新要“物美价廉”。创新不仅要讲效果,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最完美的创新应是“用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说相对成本要最低。再建一座大桥需花费上亿美元,成本过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6 2”的创新成本则几乎等于零。为了创新,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将一个环节可以轻松处理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没有必要的环节,则违背了创新的本意。
  创新要实用高效。为什么总和同样是“8”,最终却选择了“6 2”替代“4 4”,而不是“5 3”、“7 1”呢?那是因为经过计算,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6 2”更高效、更实用。这告诉人们,进行创新时需要先对工作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对各创新要素进行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如对客户服务工作的要素如何进行组装配置使客户满意度最高,对物流中转的流程如何设计使其最高效精确,对网上订货系统的程序如何编写使其最便捷准确等等。当然,创新是为了实现最佳效益,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创新的各个要素也要以变应变,动态地修正创新方案。谁说“6 2”就是最好的,经过发展和变迁,没准又会改成“5 3”呢?创新本就是改变现状的过程,只有以变应变,才能处于领先位置。
其他文献
石油已快枯竭,可利用的水资源愈来愈少,可用耕地、森林每天都在剧减等事实在告诉我们:如果人类不正视自已发展、进化道路上的错误,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那么人类将面临灭绝的威胁。如何解决人类发展、进化途中的这些问题呢?广义仿生学也许可以给面临困境的人类些许启示。  先来看狭义的仿生学。古代鲁班在一次攀山途中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观察,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
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由包覆软橡胶后的钢柱周期排列在树脂中形成.本文采用平面波展开法分别计算了该声子晶体在正方形和三角形点阵下的能带结构,分析了各点阵下心材密度和弹性
“以终为始”在管理学界广为人知。它提醒和告诫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认清方向;不仅要正确地做事,而且要做正确的事。笔者将其引入学术创新的讨论之中。  综观科学史不难发现,以终为始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法门。人们常将学术演进过程视为一场没有终结的接力赛。在这场接力赛中,除跑第一棒者之外,其余的人都是以终为始的接棒竞跑者。按照“终——始”性质,可将以终为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理论——理论型,事实——理论型
最近,一项新研究破解了盲鼹鼠不患癌症的机制。盲鼹鼠是一种身材娇小的“地下工作者”,这种啮齿类动物通常生活在中东地区。它们拥有诸多独特的特征:逐渐进化到适合在地下生活,寿命很长——最高纪录寿命约为21年,并且远离癌症。  科学家从未在这种动物身上发现过自发性肿瘤,为解开这背后的秘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的维拉·古尔布维瓦及其同事们从盲鼹鼠身上分离出了成纤维细胞。  之后,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在实验
每到清明节,就会想起小时候荡秋千、吃五彩蛋、放风筝、郊外踏青、给逝去的亲人的坟头上添新土和压纸钱。父母过世后,自己这些年一直在外,在清明节竟没有到父母的坟头上添过一锨土,压过一张纸。心里边很是愧疚。  这几年,每到清明节,总是希望能写几句话的,自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呼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边敲着键盘,父母的身影会在眼前浮现,记忆中总是浮现出忙忙碌碌的母亲,周转在儿时的屋里和院子里。我极力想象着她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潜入7000多米深的海底,在海底徜徉的近3个小时里,3名潜航员向遨游太空的“神舟九号”航天员送去祝福,又与远在北京的国家海洋局相关领导“千里传音”。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身处7000多米的海底,“蛟龙”号是怎么把声音和信息传回海面的呢?  这一切都归功于“蛟龙”号的水声通信系统。  “水声通信系统就像是潜水器的嘴巴和耳朵。”海试现场指挥部成员朱敏说,“在水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