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最初是双向8车道“4 4”模式,通车后一度出现拥堵问题。相关部门决定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一个美国青年通过多日观察,发现了问题:上午市民上班造成左边车道拥挤,下午市民下班造成右边车道拥挤。于是,他提出改为“6 2”车道,即上午左边车道为6道,右边为2道,下午则相反。如此,问题迎刃而解。这一小小的创新之举,也给目前行业的创新工作带来诸多启示。
创新要发动全员。每个人都有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想法。只有充分调动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创新点,才能汇聚每个人的创新点,形成一个系统的创新项目。以上案例正是通过向社会征集的方式,才找到了最终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并不是管理层或者学历相对较高的员工才具备较强的创新力,恰恰是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员工,比较容易从日常的工作点滴中悟出鲜活的创新点。因此调动全体员工,特别是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创新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上述案例中,如果政府考虑再建一座大桥,当然能够解决问题,但这已算不上创新,顶多只能是“创造”。最终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原来就有的8车道上“做文章”,对其进行了巧妙地“排列组合”,圆满地解决了难题。可见,真正好的创新是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条件,从自身的长处出发,量力而行。
创新要“物美价廉”。创新不仅要讲效果,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最完美的创新应是“用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说相对成本要最低。再建一座大桥需花费上亿美元,成本过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6 2”的创新成本则几乎等于零。为了创新,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将一个环节可以轻松处理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没有必要的环节,则违背了创新的本意。
创新要实用高效。为什么总和同样是“8”,最终却选择了“6 2”替代“4 4”,而不是“5 3”、“7 1”呢?那是因为经过计算,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6 2”更高效、更实用。这告诉人们,进行创新时需要先对工作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对各创新要素进行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如对客户服务工作的要素如何进行组装配置使客户满意度最高,对物流中转的流程如何设计使其最高效精确,对网上订货系统的程序如何编写使其最便捷准确等等。当然,创新是为了实现最佳效益,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创新的各个要素也要以变应变,动态地修正创新方案。谁说“6 2”就是最好的,经过发展和变迁,没准又会改成“5 3”呢?创新本就是改变现状的过程,只有以变应变,才能处于领先位置。
创新要发动全员。每个人都有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想法。只有充分调动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创新点,才能汇聚每个人的创新点,形成一个系统的创新项目。以上案例正是通过向社会征集的方式,才找到了最终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并不是管理层或者学历相对较高的员工才具备较强的创新力,恰恰是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员工,比较容易从日常的工作点滴中悟出鲜活的创新点。因此调动全体员工,特别是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创新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上述案例中,如果政府考虑再建一座大桥,当然能够解决问题,但这已算不上创新,顶多只能是“创造”。最终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原来就有的8车道上“做文章”,对其进行了巧妙地“排列组合”,圆满地解决了难题。可见,真正好的创新是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条件,从自身的长处出发,量力而行。
创新要“物美价廉”。创新不仅要讲效果,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最完美的创新应是“用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说相对成本要最低。再建一座大桥需花费上亿美元,成本过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6 2”的创新成本则几乎等于零。为了创新,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将一个环节可以轻松处理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没有必要的环节,则违背了创新的本意。
创新要实用高效。为什么总和同样是“8”,最终却选择了“6 2”替代“4 4”,而不是“5 3”、“7 1”呢?那是因为经过计算,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6 2”更高效、更实用。这告诉人们,进行创新时需要先对工作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对各创新要素进行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如对客户服务工作的要素如何进行组装配置使客户满意度最高,对物流中转的流程如何设计使其最高效精确,对网上订货系统的程序如何编写使其最便捷准确等等。当然,创新是为了实现最佳效益,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创新的各个要素也要以变应变,动态地修正创新方案。谁说“6 2”就是最好的,经过发展和变迁,没准又会改成“5 3”呢?创新本就是改变现状的过程,只有以变应变,才能处于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