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今天的数学课又是小数乘法,又要算一节课。脑袋都要算痛了。”
“老师讲得太快了,我听不懂,要是能让我们动动手操作一下就好了!”
“这一学期我们又来了一位新老师,她上课的声音真好听!”
“这一节数学课真有意思,我开心极了!”
……
这是我在课间、午后于有意无意之间听到的一些童言。
【反思篇】
童言无忌,童真可鉴。童言将学生的心声暴露无遗,他们的需求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遨游新课程理念的海洋中,应如何寻求蜕变呢?怎样才能让教学设想既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过足“瘾”,又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不使学生顾此失彼呢?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那些“唯我独尊”的思想仍时有充斥着课堂,那些为了紧抓“分数”这根“救命草”而进行的题海战术仍在演习。小黑板挂了一块又一块,投影打了一张又一张,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学习过程看似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是否正处在被动思考、被动重复练习的煎熬之中呢?一时间,我陷入了思想与实践进退维谷的境地……
【调查篇】
为此,我以“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为话题,对部分学生做了些调查:
我们从调查记录中选编了某些学生的典型观点。
生1:我们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
生2:我们愿意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愿意在受到奖励、鼓励、称赞的氛围中学习。
听了学生的心声,尤其是最后一位学生的观点,使我感受到数学课应是一道美味佳肴,可供品尝;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供欣赏;应是一段美的旋律,能踏出美的舞步。
【尝试篇】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美呢?笔者对此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以境激情,泛起涟漪之美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
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的情景导入不是采用学生天天看到的钟,而是让学生先欣赏他们从未见过的钟,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机械的,也有电子的;有带在手上的,也有挂在墙上的、放在桌上的;有在水里用的,也有在天上用的,形态各种各样,奇妙极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几十双小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些钟,不由自主地说:“啊,原来还有那么多好看的钟表。”学生的审美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对钟产生了兴趣。这时,教师趁着学生浓浓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说出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有的说,有时针、分针、秒针;有的说,时针走一大格时,分针要走一圈……这里,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审美情境,学生的新鲜感油然而生,内心泛起涟漪之美,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渴望,从而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2.投石击水,激荡思维之美
布鲁纳说:“探索与创造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追求和创造,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有他们新的发现。我们应抓住教学契机,抓住思维的“闪耀点”,稍加引导,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荡漾开来。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简便。342×6 □×6。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填58、15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经过讨论认为,因为乘法分配律(a b)×c=a×c b×c,所以,可以填上58、158、258……
师:大家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老师将其中的“ ”改写成“-”,□里可以填哪些数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你一言,他一语,发现□里填42、142、242能简便计算。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再一次质疑:想一想,还可以填哪些数,也能使算式简便呢?学生先凝神沉思,再窃窃私语,后争先发言。于是341、332、340、339答案喷薄而出。学生在精彩的练习中,拥有了一个体验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激荡的思维撞击出智慧的个性光彩和创造火花。
3.以情促学,品位赞赏之美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强烈求“学”欲望。一般课堂中是以教师的赞赏为主,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赞赏中波动。如在教学“长度和长度单位”时,分小组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测一测校园道路有多长。我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4.课后延伸,体验艺术之美
课后是课内的延伸。教师可在课后练习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美、创造美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更体悟到数学的价值美。
(责编侯艳星)
“今天的数学课又是小数乘法,又要算一节课。脑袋都要算痛了。”
“老师讲得太快了,我听不懂,要是能让我们动动手操作一下就好了!”
“这一学期我们又来了一位新老师,她上课的声音真好听!”
“这一节数学课真有意思,我开心极了!”
……
这是我在课间、午后于有意无意之间听到的一些童言。
【反思篇】
童言无忌,童真可鉴。童言将学生的心声暴露无遗,他们的需求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遨游新课程理念的海洋中,应如何寻求蜕变呢?怎样才能让教学设想既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过足“瘾”,又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不使学生顾此失彼呢?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那些“唯我独尊”的思想仍时有充斥着课堂,那些为了紧抓“分数”这根“救命草”而进行的题海战术仍在演习。小黑板挂了一块又一块,投影打了一张又一张,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学习过程看似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是否正处在被动思考、被动重复练习的煎熬之中呢?一时间,我陷入了思想与实践进退维谷的境地……
【调查篇】
为此,我以“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为话题,对部分学生做了些调查:
我们从调查记录中选编了某些学生的典型观点。
生1:我们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
生2:我们愿意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愿意在受到奖励、鼓励、称赞的氛围中学习。
听了学生的心声,尤其是最后一位学生的观点,使我感受到数学课应是一道美味佳肴,可供品尝;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供欣赏;应是一段美的旋律,能踏出美的舞步。
【尝试篇】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美呢?笔者对此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以境激情,泛起涟漪之美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
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的情景导入不是采用学生天天看到的钟,而是让学生先欣赏他们从未见过的钟,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机械的,也有电子的;有带在手上的,也有挂在墙上的、放在桌上的;有在水里用的,也有在天上用的,形态各种各样,奇妙极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几十双小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些钟,不由自主地说:“啊,原来还有那么多好看的钟表。”学生的审美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对钟产生了兴趣。这时,教师趁着学生浓浓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说出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有的说,有时针、分针、秒针;有的说,时针走一大格时,分针要走一圈……这里,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审美情境,学生的新鲜感油然而生,内心泛起涟漪之美,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渴望,从而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2.投石击水,激荡思维之美
布鲁纳说:“探索与创造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追求和创造,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有他们新的发现。我们应抓住教学契机,抓住思维的“闪耀点”,稍加引导,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荡漾开来。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简便。342×6 □×6。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填58、15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经过讨论认为,因为乘法分配律(a b)×c=a×c b×c,所以,可以填上58、158、258……
师:大家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老师将其中的“ ”改写成“-”,□里可以填哪些数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你一言,他一语,发现□里填42、142、242能简便计算。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再一次质疑:想一想,还可以填哪些数,也能使算式简便呢?学生先凝神沉思,再窃窃私语,后争先发言。于是341、332、340、339答案喷薄而出。学生在精彩的练习中,拥有了一个体验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激荡的思维撞击出智慧的个性光彩和创造火花。
3.以情促学,品位赞赏之美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强烈求“学”欲望。一般课堂中是以教师的赞赏为主,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赞赏中波动。如在教学“长度和长度单位”时,分小组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测一测校园道路有多长。我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4.课后延伸,体验艺术之美
课后是课内的延伸。教师可在课后练习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美、创造美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知识,更体悟到数学的价值美。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