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中, 大教育家孔子的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以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艺术,卓而不凡,发人深省的教育内容,师生和谐共歌舞的教育境界,把我深深地折服了,这不就是我们课程改革所要苦苦追寻的教育之终极吗?
在引领学生感受泗水河畔浓浓的春意,品悟大自然确似母亲之伟大之后,我说:“同学们,让我们在这春意浓浓的泗水河畔,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弟子们一道同孔圣人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并在文中空白处,记下你的所想所感所悟?”学生们纷纷拿起笔,在古典音乐声中时而静静阅读,时而眉头紧蹙,时而笔走如飞。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看似平静的课堂上空飞翔。
十五分钟后进行交流,学生的语言是多彩纷呈的!
生1:从孔子和弟子们共同唱歌,跳舞。我能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师:在孔子眼里,弟子们无贫富贵赋之分,和弟子们如同一家人。
生2:孔子在和弟子的谈话中,就告诉了弟子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简单!
师:孔子如此高超的教学艺术被你洞察了,你也不简单,的确,正是有了孔子和弟子的对话,才有了被后人誉为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课后,你翻阅《论语》会受益非浅!
生3:颜回和子路更会学习,更主动地提问。
师;你的视觉独特,在其弟子身上发现闪光的东西,俗语说的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4:我觉着孔子真是学识渊博,如此司空见惯的水却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真称得上是满腹经纶了。
师:确实如此,你的词汇也挺丰富的,从水中发现怎样的道理,你能说说好吗?
生5:我比较欣赏“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由此我想到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学生意志坚定地读)是的,古之成大事者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你想到了哪些君子呢 ?
生:正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李时珍才写出了《本草纲目》,爱迪生才拥有了两千多项发明。
师:男儿立志在少年,老师愿你从此立下凌云志!(师生正沉浸在对孔子的无比敬仰之中,忽一学生站起来)
生:孔子说水有情义,我不同意此说法。(学生全被此语惊呆了)
师:(微微一楞,然后竖起大拇指)区区一小学生敢怀疑孔圣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也是君子之所为,让老师佩服!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998年那场肆虐的洪水吞我粮田,毁我工厂,吞噬多少生命,损失多少财产?还能说他有情义?
师:(若有所思)有道理,如果老师没猜错的话,是大江保卫战深深地震撼了你,那肆虐的洪水在你脑海中永驻了,对吗?
生:点头。(众生也同意,可看出学生对孔子之崇拜度骤降 )
师:(话锋一转)那老师在此要为孔子伸冤了,他没见过1998年那场洪水,如果他看见了,他或许不会出此言吧!(众生点头, 不一会儿,一生站起来)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同意老师您的观点,(老师的民主,鼓励个性语言,给了她勇气)没见过98年那场洪水,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我想说,发洪水甚至污水、废水,都是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造成的,水是无辜的,大自然是无辜的,并非是水真的无情义。(师生间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正是老师想要的,要他们在争论之中明辨真理。)
师:真理不辩不明,孔子观奔腾不息的“泗水”而动情义之说,确实有他的道理,再读此部分,你会体会水之情义更深的内涵。(学生更深入地读文)
生:水或方或长,水在池塘中时,收敛自己,成为方的,在江河之中,则能伸展自己,成为长的,也就是说水能够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适应环境,流必向下,则说其谦下,温和。这不就是有情义吗?
生:老师我想起来了,若是人则是能屈能伸,适应生存的环境,能屈能伸,不正是君子所为吗!(巧妙的引导,学生回到文章预设目标上)
师:孔子临水深思,借水喻人,发人深思,其高超的教育艺术和伟大的人格 可见一斑,现在你懂得“意味深长”的含义了吧!能读好吗?(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于是在我们的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多的鼓励学生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培养其创新意识,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有的哪怕学生说的违背了教材的价值取向,或离题万里, 也不敢触犯打消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禁区,只是模糊应之。
上述课例有一生对孔子之“水有情义”提出异议,有胆识,有创意,处于课改实验区的我对之高度称赞, 敢向权威挑战!但就此罢了之时,我从学生的眼神中警觉,他们是不满足的,对于孔子的崇敬之度却从高层降了下来,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却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层次品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感觉得不偿失。
况且我钻研教材之时,发现“情义”之说并非没有道理,如何接过学生的球,巧妙的引导,再把球抛过去,我陷入了深思,再次试上,仍有学生对“情义”之说有异议,此个性阅读现象有共性的原因,翻阅本册教材,发现他们是被十二册教材前的《大江保卫战》深深震撼了,于是我故设“为孔子伸冤”之招,引领学生品悟泗水之情义,孰知竟又引发“为水伸冤”之新资源,出现了上片断那精彩的一幕,岂不是点“意外生成”为“精彩瞬间 ”,由提出疑义到探寻作者原创意图及内涵,到更深层次解读文本,这不是一个螺旋上升,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吗?
生成性阅读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空间,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精彩!也给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有教师厚积文化底蕴,丰富教学经验 ,深钻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更多的教育机智,才能创造出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的理想境界。
(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
在引领学生感受泗水河畔浓浓的春意,品悟大自然确似母亲之伟大之后,我说:“同学们,让我们在这春意浓浓的泗水河畔,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弟子们一道同孔圣人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并在文中空白处,记下你的所想所感所悟?”学生们纷纷拿起笔,在古典音乐声中时而静静阅读,时而眉头紧蹙,时而笔走如飞。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看似平静的课堂上空飞翔。
十五分钟后进行交流,学生的语言是多彩纷呈的!
生1:从孔子和弟子们共同唱歌,跳舞。我能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师:在孔子眼里,弟子们无贫富贵赋之分,和弟子们如同一家人。
生2:孔子在和弟子的谈话中,就告诉了弟子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简单!
师:孔子如此高超的教学艺术被你洞察了,你也不简单,的确,正是有了孔子和弟子的对话,才有了被后人誉为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课后,你翻阅《论语》会受益非浅!
生3:颜回和子路更会学习,更主动地提问。
师;你的视觉独特,在其弟子身上发现闪光的东西,俗语说的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4:我觉着孔子真是学识渊博,如此司空见惯的水却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真称得上是满腹经纶了。
师:确实如此,你的词汇也挺丰富的,从水中发现怎样的道理,你能说说好吗?
生5:我比较欣赏“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由此我想到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学生意志坚定地读)是的,古之成大事者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你想到了哪些君子呢 ?
生:正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李时珍才写出了《本草纲目》,爱迪生才拥有了两千多项发明。
师:男儿立志在少年,老师愿你从此立下凌云志!(师生正沉浸在对孔子的无比敬仰之中,忽一学生站起来)
生:孔子说水有情义,我不同意此说法。(学生全被此语惊呆了)
师:(微微一楞,然后竖起大拇指)区区一小学生敢怀疑孔圣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也是君子之所为,让老师佩服!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998年那场肆虐的洪水吞我粮田,毁我工厂,吞噬多少生命,损失多少财产?还能说他有情义?
师:(若有所思)有道理,如果老师没猜错的话,是大江保卫战深深地震撼了你,那肆虐的洪水在你脑海中永驻了,对吗?
生:点头。(众生也同意,可看出学生对孔子之崇拜度骤降 )
师:(话锋一转)那老师在此要为孔子伸冤了,他没见过1998年那场洪水,如果他看见了,他或许不会出此言吧!(众生点头, 不一会儿,一生站起来)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同意老师您的观点,(老师的民主,鼓励个性语言,给了她勇气)没见过98年那场洪水,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我想说,发洪水甚至污水、废水,都是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造成的,水是无辜的,大自然是无辜的,并非是水真的无情义。(师生间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正是老师想要的,要他们在争论之中明辨真理。)
师:真理不辩不明,孔子观奔腾不息的“泗水”而动情义之说,确实有他的道理,再读此部分,你会体会水之情义更深的内涵。(学生更深入地读文)
生:水或方或长,水在池塘中时,收敛自己,成为方的,在江河之中,则能伸展自己,成为长的,也就是说水能够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适应环境,流必向下,则说其谦下,温和。这不就是有情义吗?
生:老师我想起来了,若是人则是能屈能伸,适应生存的环境,能屈能伸,不正是君子所为吗!(巧妙的引导,学生回到文章预设目标上)
师:孔子临水深思,借水喻人,发人深思,其高超的教育艺术和伟大的人格 可见一斑,现在你懂得“意味深长”的含义了吧!能读好吗?(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于是在我们的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多的鼓励学生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培养其创新意识,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有的哪怕学生说的违背了教材的价值取向,或离题万里, 也不敢触犯打消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禁区,只是模糊应之。
上述课例有一生对孔子之“水有情义”提出异议,有胆识,有创意,处于课改实验区的我对之高度称赞, 敢向权威挑战!但就此罢了之时,我从学生的眼神中警觉,他们是不满足的,对于孔子的崇敬之度却从高层降了下来,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却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层次品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感觉得不偿失。
况且我钻研教材之时,发现“情义”之说并非没有道理,如何接过学生的球,巧妙的引导,再把球抛过去,我陷入了深思,再次试上,仍有学生对“情义”之说有异议,此个性阅读现象有共性的原因,翻阅本册教材,发现他们是被十二册教材前的《大江保卫战》深深震撼了,于是我故设“为孔子伸冤”之招,引领学生品悟泗水之情义,孰知竟又引发“为水伸冤”之新资源,出现了上片断那精彩的一幕,岂不是点“意外生成”为“精彩瞬间 ”,由提出疑义到探寻作者原创意图及内涵,到更深层次解读文本,这不是一个螺旋上升,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吗?
生成性阅读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空间,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精彩!也给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有教师厚积文化底蕴,丰富教学经验 ,深钻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更多的教育机智,才能创造出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的理想境界。
(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