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32例疗效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时间依次编号,奇数号为温面散治疗组,偶数组为针灸对照组。就诊时及治疗3月后,分别由本院神经科与针灸科医师进行H-B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2组间及治疗组治疗前后H-B分级以及面瘫评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32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对照组32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K(P<0.05)。结论: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方便价廉。
  关键词:温面散;中药热敷;乳突穴;难治性面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09-0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s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多由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水肿和脱髓鞘病,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伴(或不伴有)乳突区的疼痛。一般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Ⅱ-Ⅳ级面瘫,在1~2月内可望恢复或痊愈,但部分V-Ⅵ级的面瘫,2月内难以恢复或好转,称之为难治性面瘫。笔者采用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该病3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本院2006年4月~2007年2月的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依次编号,奇数号为治疗组,偶数号为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54.2±3.5)岁,病程平均为(85.2±4.3)天;病位在左侧14例,右侧18例;其中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对照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5.74±4.2)岁,病程平均为(83.74±5.2)天;病在左侧17例,右侧15例;其中高血压病18例,2型糖尿病13例,冠心病9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病位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诊断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病程在2月以上;(3)定位在面神经管内或面神经管外;(4)根据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确定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V-Ⅵ级的面神经麻痹患者;(5)签署知情同意书如完成指定疗程,可能会引起局部色素沉着或皮肤过敏等问题。
  1.3 排除标准 (1)疗程在2月以内;(2)定位在核性瘫、桥小脑角瘫;(3)继发肿瘤,外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患者;(4)不能完成规定疗程或资料不全者;(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2组患者均给予维生素凰每次口服20mg,每日3次;地巴唑每次口服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肌注0.5mg,每日1次以及对症治疗。
  2.2 对照组 加用针灸治疗,取患侧翳风、颊车、四白、下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留针30min,采用电针轻刺激,每日1次,1月为1疗程,共3个疗程。
  2.3 治疗组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面散热敷患侧乳突穴。根据中医辨证选用白附子、僵蚕、全蝎、桂枝、香白芷等5味药等份,加冰片少许,研为极细末,用酒及氮酮等份调匀成糊状,装棕色罐密封备用。使用时,先将患侧乳突穴处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取生药5g,均匀涂于纸胶布中央,酒精灯加热贴于思侧乳突穴,每日1次,1月为1疗程,共3个疗程。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者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2组临床疗效比较以及就诊时与就诊3月后结果比较,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H-B分级达Ⅰ级,面神经功能评分100分,面神经支配的所有功能正常;显效:H-B分级达Ⅱ级,面神经功能评分在75分以上,不足100分,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抬额、皱眉良好,闭目尚可,口角左右轻度不对称;有效:H-B分级Ⅳ-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面神经功能评分在75~50分之间,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抬额、皱眉轻至中度运动,用力可闭目,口角左右轻度下垂;无效:经3个月治疗后仍停留在H-B分级Ⅳ级以上,面神经功能评分在50分以下,可见明显的面神经瘫痪。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3.2.2 2组间治疗前后H-B分级以及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2。就诊时2组H-B分级以及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就诊时2组比较#P>0.05;治疗后2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真P<0.05
  3.2.3 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出现局部色素沉着,经用酒精棉球擦洗,1周内基本消失。全部病例未出现过敏反应。
  
  4 讨论
  
  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口僻”之范畴,《诸病源候论》云:“偏风,是受风于夹口之筋也。”发病之初,缘因正虚体弱,脉络空虚,风寒入侵,痹阻头面经络所致。其邪去正盛,病可获愈;若迁延日久,风、寒、痰、瘀壅结,阻遏经气,面部经络肌肉失之于濡养,病情顽固,治疗棘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化痰、活血祛瘀为法。温面散中用桂枝为君,通阳化气、温经散寒;白附子辛温为臣,走头面经络,祛风化痰;僵蚕、全蝎辛平为使,祛风通络;香白芷辛温,引药人经,芳香走窜,擅走头面经络。诸药为末,借助酒之辛味、冰片之芳香,更加透皮吸收剂,加热贴敷乳突穴(面神经管出颅之处),共奏温经化痰、祛风通络之功,使风、寒、痰、瘀得祛,症状自除。
  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多见于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预后较差。其病理改变是由于面神经在面神经管缺血、水肿、受压,继而神经变性所致。本课题组选用温面散加热贴敷乳突穴,使药力直达病所。现代研究表明桂枝有抗炎、扩张皮肤血管等作用,白附子、僵蚕、全蝎、桂枝具有镇静抗惊厥,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加之芳香、酒精及透皮吸收剂有助于药物吸收。笔者认为温面散具有改善面神经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等作用。目前药理、毒理及皮肤刺激实验正在进行中。
  本研究表明:温面散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疗效满意,而且优于针灸组。
其他文献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药灌肠;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12-02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所致的进行性肾损害,若控制不当或不正规的治疗,会促进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加速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n renal failur
期刊
关键词:《金匮要略》;治未病;浅析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55-01    在《内经》、《难经》的思想基础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明脏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传的规律,重点论述了内伤杂病“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期刊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健儿消食糖浆;针灸  中图分类号:R4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21-02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形体正常或略瘦,若强迫进食或偶然进食则脘腹胀满,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笔者近2年来应用本院制剂“健儿消食糠浆”配合针灸治疗小儿厌食症9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期刊
关键词:呼吸系统感染;银黄注射液;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58-01    自1997年8月~2006年10月,笔者运用银黄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感染8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36例呼吸系统感染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13~81岁,平均4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黄芪精口服液对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检测43例小儿过敏性紫癜尿TGF-β1水平,观察黄芪精口服液对HSPN患儿尿TGF-β1的影响。结果:HSPN患儿尿TGF-β1显著升高,黄芪精口服液可降低HSPN尿TGF-β1水平。结论:HSPN惠儿尿TGF-β1显著升高,黄芪精口服液可降低HSPN患儿尿TGF-β1水平。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祛瘀、去腐生肌中药血竭紫连膏配合微波炎症治疗仪治疗褥疮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护理褥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用中药血竭紫连膏配合微波炎症治疗仪治疗;对照组20例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湿敷配合微波炎症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血竭紫连膏治疗褥疮的方法更简便,疗效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褥疮;血竭紫连膏;疗效观察  
期刊
关键词:窄谱UVB;克玫汤;玫瑰糠疹  中图分类号;R758.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07-02    玫瑰糠疹是临床常见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笔者于2004年6月~2006年12月,运用窄谱UVB照射联合自拟克玫汤治疗玫瑰糠疹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来来自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
期刊
关键词:小儿抽动症;中医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23-01    小儿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多见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眨眼、缩鼻、摇头、耸肩,上下肢不自主抽动及喉内作响,或骂人说粗话等症状。笔者自1998年至今运用自拟钩蝉平抽饮治疗该病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参附桂芪葶苈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22-01    笔者自2004年10月~2007年2月,应用自拟参附桂芪葶苈汤治疗各种疾病出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中,20例为门诊病例,30例为住院病例;男35例,年龄10~70岁,平均5
期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热薰;推拿  中图分类号:R68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2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发于青壮年及老年人,尤以30~60岁左右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目前常采用手术,胶原酶溶解等方法治疗。但痛苦大,患者不容易接受。笔者从2006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热薰联合推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