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鸟儿飞过 一个少年的天空

来源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雀叫了一整天
  云雀是属于天空的。它永远是在天上飞的,你不容易看见它,你可能只听过它的歌声……
  我试图去寻找云雀,像寻找一个仰慕的师长,却终究不遇。尽管黎明早起,穿过空旷的田野,或者穿行在密林里,也总是找不着它的身影。
  云雀总在远离人群的草丛里,或者正在收割的稻田里。
  那一天,在一片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云雀正在埋头啄食。收割后的稻田里总有不少稻谷掉在地上,引得许多鸟儿成群结队地啄食。
  我正尾随一只麻雀,试图逮住它。我知道,只要我在瞬间一跃而起,速度够快,出手够准,逮住一只麻雀不在话下。这一点自信,作为在乡野里长期奔跑的我来说还是有的。毕竟,在稻田里赤手空拳捕捉麻雀的事儿,我没少干过。
  被我尾随的那只麻雀穿着麻麻灰灰的外衣,圆圆的头,尖尖的嘴,半蹲在稻田里不断地啄食着稻谷。相信它一时得意忘形了,没有注意到身后的我。
  我一步一步地逼近,它一蹦一跳地往前啄食,我与它正在同步前进。我的脚后跟已经顶住一丛稻根,马上可以发力向这只麻雀扑过去了。这个动作我已演练过多次,且成功率极高。眼看着就要伸手逮住了,这只麻雀突然往下一缩,紧接着一跃而起,像一支利箭似的直冲云霄,留下一串惊慌失措的“的溜!的溜!”的声音。
  原来是云雀!我一直念念不忘的云雀,那只属于天空的鸟儿。
  这一次失手,我不但不懊恼,反而觉得欣慰。我知道,云雀不是地上的鸟儿。
  抬起头,只见云雀已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地飞在半空中,像大海上起伏的帆,一会儿冲上波峰,一会儿甩到波谷。
  云雀并没有飞远,就在前方另一丘田地的上空。它一边振翅,一边鸣叫,声音激越又清脆,干净又响亮,回荡在空旷的田野上,让人回味无穷。
  我看着云雀在不远处鸣唱。这么清脆的歌声,恐怕会令许多鸟儿自卑,难怪古书上都叫它“告天子”“告天鸟”“朝天子”。
  自此之后,我更加留意云雀了。它们总在半空中“的溜!的溜!”地鸣唱。有时三五只列着队在田野上飞舞,有时成群结队地高歌,像在参加天空中的合唱比赛。
  蓝天下、旷野上,风吹草低,云雀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图景永远定格在我的童年画卷里。
  长大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发现一首由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所作的世界名曲《听,听,云雀》。据说这首曲子是他在郊外饭店吃饭时,忽然听到云雀的歌声即兴而作的。而著名文学家木心也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云雀叫了一整天》。
  是的,云雀叫了一整天,我却未曾厌倦。因为它带给我无尽的欢乐。
  牛背鹭唱起了田园牧歌
  驱车行进在灵界村的水库坝上,思绪万千。这条水库坝,是在我开始有些许记忆的年纪里,全村人挑土筑起来的,至今坚固无比。
  车慢慢地开,故事慢慢地讲,孩子似乎并不喜欢我讲的故事,而是在车里东张西望。
  “爸爸,牛!”孩子兴奋地指着坝下的牛叫了起来。
  循着孩子指的方向望过去,只见一头黄牛正在静静地吃草。一头牛在吃草,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小时候,我天天牵着黄牛到山坡上,百无聊赖时就跟空寂的荒野对话。
  仔细一看,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把车停了下来,下去看坝下的风景。
  “两只牛背鹭!”我这样喊可不是大惊小怪。因为即使我小时候放牛,也极少见到牛背鹭站在牛背上。许是那时候我时常守在牛旁,牛背鹭望而却步吧。
  定睛一看,这两只体态玲珑可爱的牛背鹭,目测只有半米高。它们小小的头,长长的脖,尖尖的嘴,一身纯白色的羽毛,像天使般站在牛背上,成了坝下最具诗意的风景。
  事实上,牛背鹭并不是纯白的,它的颈部和胸部有些许羽毛是黄色的,只不过这些黄色较浅,不易被发现。
  一只牛背鹭突然跳下牛背,我以为我们惊吓到了它。但是,這只牛背鹭并没有飞远,只是绕到了牛的前面,嘴巴一张一合的,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跟黄牛沟通。
  其实它哪里有什么话要说,它只是去捕捉牛吃草时惊起的昆虫罢了。而另一只牛背鹭继续站在牛背上,一会儿低头啄食,一会儿抬头看风景,悠然自得。
  牛背鹭与黄牛一起生活,仿佛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黄昏,黄牛回家,牛背鹭也回家,第二天又像约定好似的,继续在一起。
  “噢噢噢!”孩子调皮,突然扯开喉咙大声呼叫,让寂静的荒野突然多了不协调的声音。牛背鹭抬起头,许是看见了岸上的我们,瞬间展开翅膀,向山的另一边飞去。
  就在这一瞬,我举起手机,将牛背鹭翩然飞舞的倩影录了下来,让它成为这一趟旅程最美好的记忆。
  爱“臭”美的戴胜
  家乡的树密鸟儿多,这让我从小就养成了观鸟的习惯。许多鸟儿熟悉得很,与它们朝夕相处,感情还是有的。只是因为常见,所以渐失兴趣。但是,我对戴胜就不一样了,总希望时时刻刻能见到它。
  戴胜是我所熟知的鸟类中,最漂亮的一种。它的嘴巴又细又长,还略微向下弯曲,尖利而精巧。一身棕红色的羽毛间夹杂着些许黑白相间的条纹和斑点,真是鸟类中的美人儿。
  其实,最让人叫绝的还是它的头部造型。硕大而夸张的羽冠,张开时五彩缤纷,让人难以忘怀。
  初次与它相遇,是在一条小溪边。那天中午,我赶着牛下溪喝水,它在小溪的对面涉水而过,羽冠时而收拢,时而展开,倩影倒映在溪水里,像一幅带波纹的画,美极了。
  许是我惊扰了它,戴胜展翅飞起来,动作轻盈,像一只巨大的花蝴蝶从我的眼前飞过。
  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回家便请教母亲。
  “那鸟叫臭咕咕。”
  “臭咕咕?”我非常惊讶,以为听错了。
  “应该是臭咕咕,一般的鸟,都没有它那么漂亮的羽冠。但是……”母亲看着我,似乎并不忍心破坏戴胜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但是什么?”好奇心驱使我追问下去。
  “但是它最不讲卫生。”这时候的母亲,就像一个鸟类专家,“它的窝里脏得很,到处是鸟粪,臭得很,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母亲的话,让我对戴胜有些失望。
  也许是因为自知不受人待见,纵然漂亮,戴胜也不常在村庄出现。偶尔我在野外遇见,也只是匆匆一瞥。但是,它独特的外形还是让我难以忘怀。
  更让我惊讶的是,戴胜作为一种益鸟,曾经被印在邮票上。至今我还精心收藏着一枚“戴胜邮票”。
  美丽的戴胜是否还在家乡等着我?
  来年春天,一定回乡看看,但愿还能相见,再睹戴胜的华丽风采。
其他文献
期刊
这是《五人义》的前折.rn正直亲民的吏部侍郎周顺昌受奸党魏忠贤排挤,回到苏州乡下.rn五义士中的颜佩韦便跟兄弟们商量:“此番周大人回来,必然一肚子恶气难以排遣,我们怎么帮
期刊
夜雪  黑黑的天空  怎么也撒不完洁白的雪  这一颗颗洁白的种子  在半空中就开花结果  是什么味道呢  晶莹的雪花像冰糖  我偷偷地舔了一口  哎呀,甜甜的呢  雪人还没有堆起来  寒风也静悄悄的  只能聽到温暖的摇篮曲  在雪地上飘来飘去  说一声晚安  睡前,说一声“晚安”  对着窗外,对着  枕头边还没有读完的书  路灯安静地守着一条路  给回家的人照亮前方  夜色越来越温柔  每一片轻轻
期刊
序  “啪!——”惊堂木响。  是夜,胡糊在石泉镇梦游“山之阿”酒家,竟于误打误撞中治好了山君。其后醒来,胡糊便一直蹲守在堂屋山水卷轴前。  “看看看,都看一上午了,你看出点儿花来没有?”熊卓宇撑着羽毛球拍不耐烦地站在门口,“还打不打球啦?”  “就来!”胡糊应声朝门外走去。  “啪嗒——啪嗒——”  半空中,羽毛球飞来飞去,在明晃晃的太阳下好像拖着一条金色的尾巴。  “啪嗒——啪嗒——”  金色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小院子里度过的。  院子里一共有三种不同的住房:十余幢连在一起的一层平房;有台阶的二层小楼;还有六层高的普通居民住宅。  院子里住着很多人,大部分都是以前从部队转业到附近工厂的。这座大院也是部队的房子,故而院子里的人多数也都相互认识。大家在院子里碰到时,总会隔着老远就开始放慢步子,高声寒暄。院子里的孩子也都是彼此熟识的,每个阳光很好的下午都能听到院子里满是追逐打闹、哈哈大笑的声音
期刊
小村实在是太小了,小得只有一户人家.那两处石屋如同野蘑菇隐藏在大山深处.这里峰峦高耸,幽谷深深,山上松林蓊郁,柞林凝翠,谷底的柿子林遮天蔽日,站在南面的山巅俯瞰,方能看
期刊
一束阳光,照进奶奶的童年  粗布衣很暖,竹背篓很满  游乐场在山野间  编一圈花环,把憧憬呼唤  风霜雨雪作玩伴  一束阳光,迎接妈妈的童年  身后的小手绢,载梦的小纸船  知识是闯荡未来的风帆  梳好馬尾辫,抹上红脸蛋  要和花朵比笑颜  一束阳光,装扮我的童年  流光的画卷,溢彩的画面  明媚的幸福化为句句惊叹  将每颗蓓蕾点燃  锦簇成团春满园  奶奶和妈妈心生艳羡  争着向我借童年  祖辈
期刊
期刊
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沙子上,  一支队伍正在前进,  那是一支蚂蚁的队伍。  花坛里的小草,  冒出了头。  蚂蚁、小草,还有我,  都是在家闷坏了,  跑到春天里来玩儿的孩子吧?  小蚂蚁,你们都去过哪里?  去过山洞吗?  里面的蝙蝠真的是吸血鬼吗?  去过城堡吗?  故事里的城堡住着公主或者巫婆吗?  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  你们是一支蚂蚁探险队。  我邀請你们来我家的厨房探险,  妈妈把雪花
期刊
期刊